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45分鐘
三、結合領域:國中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中社會二上,第三單元「政府生活」,第一課「現代國家與民主政治」
南一版國中社會二上,第三單元「民主政治」,第一課「現代國家與民主政治」
翰林版國中社會二上,第三篇「民主的政治」,第一章「現代國家與民主政治」
五、對應能力指標:
6-4-1以我國為例,分析權力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型態等如何相互影響。
6-4-2以歷史及當代政府為例,分析制衡對於約束權力的重要性,並推測失去制衡時權力演變的可能結果。
6-4-5探索民主政府的合理性、正當性與合法性。
六、主題:業配新聞傷專業 資深記者提辭呈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可下載)
更新日期:2010/12/16 22:16
黃哲斌因為無法忍受報社指派一堆業務配合的新聞,所以提出辭呈。
目前已經引起好幾千人的連署,反對政府收買媒體,媒改團體也表示不排除發起遊行。
每天翻開報紙,不僅讀者可能分不清楚,連媒體人可能也搞不清楚,那些是新聞,那些又是政府部門或業者購買,置 入性行銷的新聞。無法再說服自己,記者和媒體是個值得託付的行業,覺得人生總是有些非賣品,在報社工作了16年又5個 月的資深記者黃哲斌,寫了篇離職信,告別工作了16年又5個月的報社。
記者沉重的感受,報社只簡單表示,予以尊重。
新聞論字計酬,一字100多塊,也可論則計價,一則近十萬,記者甚至得身兼業務員的角色,讓不少媒體人心灰意冷, 根據調查,政府對新聞的置入行銷經費,遠超過商業媒體,以2009年廣告量排名來看,政府廣告量近17億,比起去年逆勢成長二成多,而商業廣告最多的業者,才只有6億元。記協表示,馬總統曾經在競選前表態支持記協提出的反置入行銷,但如今看來,這股風潮反倒是變本加厲了。
資深記者黃哲斌的辭職,點燃了台灣社會反置入的這把火,民間媒改團體也希望,能集結眾人之力,讓這把火繼續延燒,也不排除走上街頭,讓政府正視台灣媒體的困境。
記者陳姝君陳昌維台北報導
八、教學目標:
1.瞭解記者工作的本質與專業。
2.知曉置入性行銷的意涵。
3.覺察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產生問題。
4.檢視媒體文本中的置入性行銷。
九、教學重點建議:
0.教學準備:
①預先開啟或下載「2010-12-16公視晚間新聞(政府置入性行銷 媒體第四權倒錯)」影片
②預先開啟或下載「我是記者,我要尊嚴-2010記協『反新聞置入性行銷』短片串連」影片
③預先開啟「台灣連署資源運籌中心—反對政府收買媒體,以『置入性行銷』欺瞞人民」網站
④預先開啟或下載YOUTUBE上的新聞報導影片數則。
1.新聞解析:將新聞本文影印給學生,並根據以下引導問題解析新聞——
①黃哲斌為何要提出辭呈?
②目前已有幾千人連署反對什麼事情?
③報社對於黃哲斌的行為有什麼回應?
④誰在媒體投注最多置入性行銷的經費?
⑤關於這個議題,馬英九總統曾在競選時做出什麼承諾?
2.引導討論:
①就你所瞭解,記者的工作內容包括什麼?
②回想一下,我們現在在媒體看到的新聞內容,跟你所想像的記者工作內容有沒有出入?
3.老師說明:記者的英文單字「journalist」源自於「journal」(日報),意思是負責在報紙寫報導的人,所以記者工作的本質就是採訪及報導新聞事件,報導內容的優劣決定了媒體是否具有公信力、是否能吸引閱聽人收看、閱讀、收聽。在過去的媒體環境中,新聞媒體扮演輿論監督政府的角色,在政治制度的「三權分立」之外,號稱「第四權」,記者甚至被尊為「無冕王」(可以「水門案」做補充)。但時至今日,商業媒體蓬勃發展,各家媒體為求賺錢,反而不是專注於本業、要求記者採訪到有價值的新聞,而是收取政府或企業的廣告經費,要求記者配合做置入性行銷的新聞。
4.觀賞「2010-12-16公視晚間新聞(政府置入性行銷 媒體第四權倒錯)」影片,並討論下列問題:
①媒體收取政府的經費做置入性行銷的新聞,會衍生哪些問題?
②政府在媒體投注的經費從哪裡來?
③你對於政府這種行為有什麼看法?
5.觀賞YOUTUBE的新聞影片,請學生判別是否為置入性行銷,並且說明理由以及背後可能的廣告主。
6.觀賞「我是記者,我要尊嚴-2010記協『反新聞置入性行銷』短片串連」影片,並討論下列問題:
①如果你是一位記者的話,面對這樣的媒體環境你會怎麼做?為什麼?
②身為一個閱聽人,面對這樣的媒體環境你會怎麼做?
7.開啟「台灣連署資源運籌中心—反對政府收買媒體,以『置入性行銷』欺瞞人民」網站,說明連署的內容,由學生自行決定是否參加連署。
8.總結說明:目前很多媒體新聞充斥著置入性行銷,對於這樣的情況可從三方面來看:
①媒體必須自律,追求利潤必須取之有道,應該回歸精進新聞報導的本質,善盡輿論監督政府的角色。
②立法規範政府置入行性行銷的行為,與其花納稅人的錢在媒體做置入性行銷來美化政績,倒不如把錢花在民生建設上。
③我們閱聽人要明辨新聞中的訊息,提防宣傳、廣告、行銷透過在新聞做置入性行銷的方式進行「矇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