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語文領域
四、適用年級:5~6年級
五、對應能力指標: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語 F-1-4-6能用口述或筆述,寫出自己身邊或與鄉土有關的人、事、物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1-3 瞭解並能應用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5-2 實踐接近使用媒體。
六、配合之新聞主題:
YouTube成重要新聞平台
http://www.cna.com.tw/News/aALL/201207160284.aspx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標題: YouTube成重要新聞平台
日期:2012-07-16
刊登媒體:中央社
譯者:張曉雯(紐約16日綜合外電報導)
新研究發現,影音網站YouTube成為重要的新聞平台,在發生重大事件與天災時,有越來越多民眾前來這裡觀看目擊者拍攝的影片。
美聯社報導,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rachCenter)卓越新聞計畫(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Journalismism)今天發布他們對YouTube最受歡迎影音新聞的15個月研究成果。
皮尤研究中心發現,雖然電視新聞收視率還是輕易領先YouTube新聞觀看率,這個Google影音分享網站越來越像混合專業新聞與公民所提供內容的數位場所。
卓越新聞計畫副主任密契爾(Amy Mitchell)說:「這個平台出現新的影音新聞形式。」
他指出:「在這個形式中,新聞機構與公民的關係,較我們以往所看過的大多數平台還要有活力和多元。」
在最多人觀賞的影片中,超過1/3來自公民。超過一半來自新聞機構,不過,新聞機構影片的畫面,有時候結合YouTube使用者拍攝的鏡頭。
在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研究期間,日本地震與海嘯是最多人觀賞的新聞事件,其中最多人觀賞的影片,分別是監視器、新聞網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艦所拍攝的畫面,是典型的多元來源。
這類戲劇性事件的畫面,通常會成為最多人觀賞的影片。其他熱門新聞事件包括俄羅斯選舉、中東動盪、美國印第安納州博覽會舞台塌陷與義大利郵輪觸礁。
八、教案設計概念:
隨著新科技的普及,人人透過手機就可以拍攝新聞片段,並經由開放平台將此內容上傳予大眾瀏覽,帶動公民新聞的風潮。透過公民新聞的曝光,讓許多即時性的片段得以滿足大眾對於新聞事件始末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讓許多小眾或弱勢的聲音得以曝光,並帶動人們對於周遭環境的關懷。
希望透過本教案,讓學生認識公民新聞的重要性,並帶動學生進一步近用媒體,著手製作屬於自己生活圈的新聞。
九、教學目標:
1、 認識新科技普及後對新聞報導帶來的改變和影響。
2、 認識「公民新聞」。
3、學習關懷身邊的事件/人物,並以此為主題製作出一則新聞報導。
十、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教師—
1、可上網亦可投影之電化設備。
2、將學生分為四組,以利課程進行。
3、於YouTube網站上申請一班級影片上傳空間。
學生—
1、每組準備一台可錄影之設備(相機、手機、攝影機)。
【課程實施】
一、引起動機
1、請問學生,平常獲得新聞訊息的平台或管道有哪些?比較常使用的平台或管道是哪一種?
2、請學生說說看,是否觀看過「YouTube」網站,又是否曾於「YouTube」網站觀看過新聞訊息?並請有關看經驗的同學說說看,從「YouTube」網站接收新聞訊息的感受如何?
二、發展活動
1、請學生閱讀「YouTube成重要新聞平台」新聞。
2、新聞閱畢,請學生以5W1H解析新聞,除了解新聞架構外,亦可增加對新聞內容的印象。
①Who—這則新聞主角是誰?(影音網站YouTube網站)
②What—新聞的主題是什麼?(根據新研究的發現,YouTube逐漸成為重要的新聞平台)
③When—新聞什麼時候發生的?(101年7月16日)
④Where—在哪裡發生的?(美國)
⑤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在發生重大事件與天災時,愈來愈多民眾前來YouTube網站觀看目擊者拍攝的影片)
⑥How—如何解決?(新聞中未提及)
3、請學生回想剛剛的新聞內容,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哪些新聞主題較常成為Youtube網站上被人觀賞的影片? (日本地震與海嘯、俄羅斯選舉、中東動盪、美國印第安納州博覽會舞台塌陷與義大利郵輪觸礁等類戲劇事件)
4、請同學想想看,為什麼上面提到的新聞主題,較容易在Youtube網站上成為被瀏覽的對象(這些類戲劇的畫面,具有即時性,有時因為時間或是地域的阻礙,新聞記者來不及趕至現場拍攝,現場的民眾所攝影的內容可以彌補新聞記者的不足,增加新聞報導的臨場感和真實性)。
5、請學生想想看,為什麼新聞中會說「新聞機構影片的畫面,有時候結合YouTube使用者拍攝的鏡頭」呢?民眾自己拍攝的影片有什麼優點,足以讓新聞機構引用呢?(答案同上題)
6、教師播放以民眾提供的影片而成的新聞報導,請學生猜猜看,哪些片段是由民眾拍攝的片段。
①缺德陸客爬野柳蕈岩!吹哨制止裝傻不理會!民眾憤怒喝斥!
②高雄街頭充斥違規 外國人看傻眼!
③沒見過這麼會唱歌的新娘 服務生忘端盤
7、影片播畢,請學生想想看,民眾拍攝的影片成為新聞報導內容,是否能提高新聞的可讀性呢?請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說明原因。
8、教師說明,因為數位媒體器材(手機、相機、錄影機)的普遍,使得人人都可以拍攝身邊所發生的事件,並且利用公眾平台,向外界發送自己所製作的新聞內容;透過這樣的方式,人人都可以化身成記者,讓許多發生在我們身邊又值得報導的事情向外曝光,也讓許多在地或弱勢的聲音和訊息得以讓大眾所知道,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於身邊事物的關心程度;這樣的新聞我們稱為「公民新聞」。
9、教師介紹PeoPo公民新聞平台 (http://www.peopo.org/ )以及莫拉克新聞網(http://www.88news.org/?cat=867 ),讓學生了解台灣有哪些公民新聞平台,以及其特點。
三、綜合活動
1、請各組選定一個校園內的事件或人物做為新聞主題,製做3分鐘以內的新聞報導影片。
2、影片拍攝完畢,教師協助學生將新聞上傳至班級的YouTube平台,並播放給全班同學觀賞。
3、請拍攝的同學向大家說明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主題做為新聞內容;此外,也分享拍攝過程中的困難或趣事,並請學生說說看,透過新聞拍攝後,對於自己的校園或同校師生,有沒有什麼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