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 教學時數:80分鐘
三、 結合領域:社會
四、 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六下,第四單元「關心我們的地球」,第一課「環境課題」
南一版國小社會六下,第三單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第一課「全球性的環境議題」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下,第四單元「永續經營地球村」,第一課「我們的生態環境」
五、 對應能力指標:
1-3-10 列舉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9-3-4 列舉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並提出問題解決的途徑。
六、 主題:一點時間 齊柏林:讓當權者改變現狀 (PTT下載)
七、 新聞來源及本文: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3年12月10日
紀錄片《看見台灣》累積票房已經超過1.4億元,導演齊柏林今天受邀到台北科技大學演講時表示,看到各界討論關心環境,尤其是清境農場問題,他覺得很高興,因為這部片帶給台灣一點點的改變,但他希望民眾能給當權者一點時間與一點的鼓勵,讓他們真正用權力改變現有的狀況。
全程聆聽演講的前副總統蕭萬長也表示,過去台灣太強調拚經濟,犧牲環境保護,現在發現與處理,只是在償還過去的債務。
齊柏林談到「看見台灣」引起的各種討論,強調自己不是一位長期從事環保的工作者,也不是地質學家,只是熱愛空中攝影,利用空拍影片讓民眾看見台灣的美麗,也看見台灣的殘破與問題,他很開心這個目的已經達到。
今天齊柏林到北科大演講,現場被學生擠的水洩不通,也讓他有點感慨,提到過去從事空拍攝影,有很長一段時間會到學校演講,但台下經常有大半學生都在打瞌睡,當時他感到很挫折。
他認為,過去因為學生不認識台灣環境與家園,才會對這件事感到陌生甚至冷漠,即使有很多前輩長期在環境議題上大聲疾呼,依舊很難引起共鳴。但這也讓他下定決心要拍一部空拍紀錄片,利用截然不同的角度告訴台灣人,自己生長的土地已經很殘破,現在不關心就來不及了。
齊柏林表示,「看見台灣」片中有多個河川遭汙染的畫面,這些都是長期飛上天際累積的拍攝成果,不是特別針對單一事件進行記錄。但他強調,這不是單一現象,過去長期累積的空拍經驗中,偶爾都會看到河川被汙染的現狀。
他強調,過去台灣有很多環境保護的前輩大聲疾呼過,甚至上街頭抗爭,但都沒有引起太大共鳴,這次他只是將這些議題用空拍畫面呈現,讓很多人看到台灣血淋淋的地貌現況。
談到最近廣受討論的清境農場超限開發問題,齊柏林表示,民宿不只清境才有,這是台灣存在已久的現象,很高興因為空拍紀錄片讓大家開始討論,未來仍會繼續拍攝台灣的空拍紀錄片。
對《看見台灣》引起這麼大的迴響,齊柏林強調自己必須好好沈澱一下,思考第二部要用什麼方式呈現。
看到媒體今天報導,汙染後勁溪的兇手之一是科技大廠時,齊柏林坦言,第一時間也很難理解,這些有雄厚資本的企業,一定有能力處理汙水,但為什麼不做,寧願排放到河川中?只能解釋,這些科技大廠是為了節省成本,不願意花經費處理廢水,直接排入河川追求最高的利潤。
《看見台灣》最大的贊助企業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今天正好獲北科大頒發名譽博士學位。鄭崇華表示,一開始他的出發點很簡單,只是想支持一個熱愛空中攝影的導演圓夢,沒想到拍出來的成果與效應超出原本的預期,尤其是讓台灣人開始關心自己土地,讓他覺得贊助幾千萬元非常划算。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E9%BB%9E%E6%99%82%E9%96%93-%E9%BD%8A%E6%9F%8F%E6%9E%97-%E8%AE%93%E7%95%B6%E6%AC%8A%E8%80%85-%E6%94%B9%E8%AE%8A%E7%8F%BE%E7%8B%80-072300333.html)
八、 教學目標:
1. 發現媒體引導民眾關注意議題的能力。
2. 瞭解媒體具有「議題設定」的效果。
3. 紀錄生活周遭被忽略但需要關心的議題。
九、 教學重點建議:
0. 教學準備:
①影印「一點時間 齊柏林:讓當權者改變現狀」新聞影本,每位學生一份。
②影印「小小媒體人」學習單,每組一份。
③預先開啟或下載「華視新聞雜誌 看見台灣」(http://www.youtube.com/watch?v=5XIw8EZP2uE)。
④課前請學生先上網搜尋2013年的最後兩個月,台灣最熱門的環保與國土保育新聞,並且記錄下新聞大意。
1. 環保與國土保育新聞搜尋結果發表:
①老師請學生發表環保與國土保育新聞搜尋結果,並簡要敘述新聞內容。
②老師將學生發表的新聞標題記錄在黑板上。
③老師請學生根據記錄的結果,回答以下問題:
* 大家搜尋的結果中,最常出現的是哪幾個事件的新聞?(清境農場的民宿破壞國土保育、科技大廠日月光排放有毒廢水到後勁溪)
* 這些被報導的事件並不是現在才發生,而是已經存在已久的情況,為什麼在2013年的11、12月特別又被報導出來?
④老師說明:11月1日上映的「看見台灣」紀錄片,讓大家看到了從空中鳥瞰台灣的美麗,也看到了我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破壞,因此引起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重新關注這些存在已久的問題。
2. 播放「華視新聞雜誌 看見台灣」請學生觀賞。
3. 發下「一點時間 齊柏林:讓當權者改變現狀」新聞影本,請學生閱讀並討論以下問題—
①為什麼導演齊柏林以前受邀到學校演講,台下的學生大半都在打瞌睡,現在去演講,現場卻被學生擠得水洩不通?(因為「看見台灣」大受好評,也獲得本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肯定,吸引學生想聽導演演講)
②因為「看見台灣」,哪些台灣的環境問題受到重視?(清境農場超限開發、台灣的河川污染)
③齊導演認為過去許多環保前輩大聲疾呼但難有共鳴,現在卻引起大家對環境議題重視的原因是什麼?(將這些議題用空拍畫面呈現,讓很多人看到台灣血淋淋的地貌現況)
④齊導演認為科技大廠有能力處理卻不做,反而直接將廢水排入河川的原因是什麼?(為了節省成本,不願意花經費處理廢水,直接排入河川追求最高的利潤)
⑤為什麼「看見台灣」最大的贊助企業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覺得幾千萬元的贊助費用很值得?(拍出來的成果與效應超出原本的預期,更讓台灣人開始關心自己土地)
4. 老師說明:
①媒體有一種「議題設定」的效果,也就是當媒體大幅報導、討論某一件事情時,社會大眾受到媒體的影響,也會開始關注在這件事情上,而使得這件事情受到重視。
②「看見台灣」將台灣的現況呈現在大螢幕上,而媒體加以探討、報導片中拍攝到的環境問題,引起各界重新關注這些已經存在已久的情況,因此環境才有獲得改善的可能。
③不過媒體並不總是善用這樣的影響力,有時候花很多版面、時間在報導八卦、緋聞、口水戰,就會使得需要被關注、討論的議題受到忽略。
5. 「小小媒體人」實作:
①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各組發下一張「小小媒體人」學習單。
②請學生討論生活周遭需要被重視卻缺乏媒體報導的議題,將內容記錄在學習單上。
③請各組發表討論結果。
6. 回家作業說明:實際執行「小小媒體人」學習單第4題的問題解決方案,於一週後上課時,報告行動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