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映和省思的鏡子/鄭瑞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2005年創設「社會公器獎」,以鼓勵表現優異的媒體組織,至今已頒五次獎。2010年為表彰媒體專業領域內長期貢獻且有卓著成就者,又設立了「新聞志業終身成就獎」,至今已頒兩次獎.這兩種獎項過去都是兩年各輪頒一次。
今(2014)年,基金會董事會又於年初決議設置並首頒「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針對在新聞專業領域現場、不計年資輩份而已做出特殊貢獻者給予獎勵。
據瞭解,目前暫定終身成就獎可能改為不定期頒發,而特殊貢獻獎與社會公器獎將兩年各輪頒一次;有頒終身成就獎之年度則停頒特別貢獻獎。不過這都尚待進一步研議後確定。
說明這段簡史有助大家瞭解今年首頒的特殊貢獻獎的定位和宗旨。評審委員會即依據這個獎項的定位和宗旨,以及基金會所提供之獎勵要點中的評選準則進行評選。今年被推薦的候選人共四位,人數不多,但都是新聞專業領域頗具聲望和份量的人選。評審委員會委員在初審會議前即收到行政團隊精心準備的厚厚幾大冊資料,先進行書面審閱;在初審及決審會議過程中,評審委員均以慎重和坦誠態度,理性地交換資訊、想法和意見,並作必要的查證,最後以高度共識決議:將卓越新聞獎今年首度設置的「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頒發給馮小非女士。
馮女士得獎理由請參閱本屆典禮手冊另頁。在此略作延伸性說明。
馮女士在1999年921大震災後,深入重災區創辦《中寮鄉親報》;2008年88大風災後,創辦《莫拉克獨立新聞網》;2004年開設經營《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主要聚焦於農、漁、山村議題;2011年以社會企業模式開創《上下游新聞市集》,專注於農業、環境和食品議題;並在2012年領導成立「獨立媒體學院」,後於2013年改為「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並被推選為第一屆理事長,催生獨立媒體(人)的對話機制,並推動獨立媒體新秀的培育工作。
十五年來,馮女士在資源匱乏及情境困頓的情況下,仍守持新聞專業的作為,實驗各種可能的經營模式,在重災區,在偏鄉,參與、協助災區、社區的重建和營造,關注被忽視的人民及其生活議題,並籌謀台灣獨立媒體(人)的結合與發展。其過程必然艱辛,其影響也有待時間的驗證,但馮女士的專注、熱情、堅持和開創性,已為台灣獨立媒體及其工作者樹立了一種典範;也為台灣憂心、關切媒體發展的所有人士,提供了一面對映和省思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