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城二十六年的《山城》歲月
孫曼蘋
「對不起,我是鄉下老實人,電話裡你們說要準備三份資料,今天我就只帶來了三份,」2003年6月中旬SARS餘威還在台灣徘迴時,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官員和我等總共五個訪客,到台中縣石岡鄉訪視《山城週刊》和另一份社區報,聽到總編輯吳國城這句開場白,再看到眼前這位戴著黑框老式眼鏡、髮稍飄白的中年人,我覺得不可思議:怎麼現代社會還有這麼老實、古意的人?
民國68年發行至今將近一千期的社區報《山城週刊》,也不時顯露著這股樸實、古意之風。黑白印刷、小型報開數、每期四版、每月出刊兩期,直式編排,版面和三十年前的校園報差不多,新聞資訊好像也無甚特別。在許多九二一地震災區報刊全頁、彩印、大照片、親切的會話式標題及用語等表現形式中,《山城》一點也不現代、搶眼,但是當它亮出創刊二十多年、不曾拖期或停刊的「資歷」,及其點點滴滴的社區服務,所有從事社區傳播的「後生晚輩」莫不由衷敬佩,「希望我們也能活的像山城週刊一樣那麼久!」地震後至今還在奮力出刊的埔里社區電子報、石岡人社區報、員林鄉親報、瓠仔寮社區報等報負責人,在不同時空卻都說出這麼一句話。
《山城週刊》以台中縣東勢鎮、石岡鄉、新社鄉、和平鄉及苗栗縣卓蘭鎮等五鄉鎮為其服務範圍,發行量從最初500份、成長到今日3000份,靠訂戶及廣告「慘澹」營運。《山城》完整走過台灣社區報刊草創、由盛而衰(從高峰150多家到如今13、4家)、再到九二一地震後在地居民參與式社區媒介興起至今(從高峰80多家到如今5家)的歷史,二十六年如一日,堪稱是小眾媒介能長期「堅持」的一個典範。
堅持的背後是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吳國城曾對政大年輕學子說,他經營《山城》是「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志業,」一生勵志有九字箴言:「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他以「做功德」之心,和幾位固定供稿者合力撑起為鄉梓提供善良、溫馨、有益世道人心及實用資訊的重任,「把一份很營養的東西呈現給鄉親」;《山城》始終堅持不刊登日報登過的舊聞、可以短暫增加讀者的黃色黑色等煽情媚俗新聞、可以解決財務燃眉之急的選舉廣告,這種「貧賤不能移」、編輯自主、力拒政商誘惑、對傳統新聞價值的堅持,在台灣今日大眾媒體幾乎完全陷入商業營利邏輯的生態環境下,益發突顯其「另類」的可貴價值和風範。
《山城》最大的特色是其農業版,在台灣社區報裡至為特殊。長期以來,《山城》對於農業知識的推廣,對於果農對農業政策的反應進而促成政策轉向,對東勢水果馳名全台、甚至觀光資源的推廣,有其一定影響力。《山城》的農業資訊很實用,如傳佈農業新科技、在地農產品批發價行情或傑出農民種出高價水果的經驗分享等,一名三輪車夫就是依照《山城》刊登高山梨種植的長文報導,一步一步學著施肥、剪枝、添藥等,從生手成為專業梨農,還成了某一周水梨售價最高的風雲果農。
九二一地震時,吳國城自家半倒,就在東勢火車站對面的《山城》辦公室僥倖躲過一劫後,《山城週刊》對受災嚴重的家鄉資訊服務更是不遺餘力。例如擴增版面提供各類社區重建資訊,刊登有關土地紛爭等讀者投書、反映民眾意見及需求、或是報導弱勢鄉親待援等,都得到政府或社會的回應,及時解決問題;《山城》還舉辦徵文比賽,刊登得獎作品,讓作者讀者一起分享心情、治療災後心理創傷等,這些作為正是讓民眾近用媒介、建立公共領域的具體實踐。
一生淡泊名利,吳國城走過二十多年社區報的清苦歲月,在接受中國時報訪問時,以「苦守寒窯」形容他獲得首屆「社會公器獎」的心情,這四個字真是道盡了他的半生辛酸!
不過,守寒窯還是有樂趣的一面。長期紀錄五個農業鄉鎮的起落、人情事故,《山城》成了許多教授及研究生挖掘資料、或是地方人士編寫鄉土教材及地方誌的歷史文物寶庫,看到大家開心印走資料,吳國城成就感油然而生;還有,「永遠的總編輯」大權在握,「我寫的新聞都會登,」也不用跑些「在人家最傷心的時候,記者還要問東問西」的東西。或許就是這份自主與自在吧,讓吳國城做了這麼久的「呆子」。
首屆「社會公器獎」頒給了一份小眾報刊,這是給《山城週刊》的肯定,也是對那些長期默默服務家鄉的社區刊物及其工作者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