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評審團召集人感言

環境艱難,多少英雄在戰場 /馮建三

我們的新聞傳播環境並不理想,眾所周知。環境儘管艱難,總還是有人孜孜矻矻,認真工作。

2016年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有十餘位入圍,人人抖擻,個個精彩,他們對於新聞志業各有層次不同的用心與貢獻,讓人想起書法家、政治家、報人于右任的詩句:「多少英雄在戰場」。

資深的南部廣播人就地發聲,通過二、三十年的空中傳輸,既記錄也豐富了斯土斯人的日常點滴;結合有線電視同道,共同在中部投注資源,為在地觀眾,逐日提供本地新聞,領先至今已由更大規模企業乃至海外投機資金所控制的系統。

雜誌編採深入二十餘載,提升國人的海內外視野,對國際小國的考掘尤其難得;總體格局與眼界的不足、意識形態的作祟、對岸政權的壓制或龐大商機的牽引之下,仍有主流報刊,對於中國大陸的現象與歷史,維持平穩的報導與評論質量,值得肯定。

相對於本屆得獎人柯金源先生,另有並無機構資源可供運用,遂能不受組織羈絆,因可站在自由工作者的位置,盡情發揮個性與才情,通過另一種採訪與表述方式,鍥而不捨、始有得道多助的到來,終至得以揭發不當的行政作為,糾正有司而大快人心。

柯先生在1989年進入平面傳媒的專職,攝影與文字工作雙棲,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至今。但是,由於全國的整體傳媒條件不佳,即便棲身在這個他認為是「台灣傳播媒體製作環境…最優質工作環境」的公視,柯金源為了「突破」,另得投入個人的積蓄才能再有更高的個人進境,以及更多的社會貢獻。

至此,本屆另一遺珠之憾所曾經付出的努力,格外讓人肯定。在參與報紙的編採與經營,以及首發較具規模的網路原生新聞業之間,肯定並響應記者專業自主與負責運動的人,亦曾短暫主管我國新聞傳播事業一年四個月。歷史不能假設,但撫今追昔,對於本世紀初斯人認同並已公布的傳播政策方向,理當再次紀錄。畢竟,該案若能落實,那麼,今日的台灣新聞與傳播生態必然迥異,對此,關注文化與新聞的人不宜無感,實應再造。

西方人說,新聞業者「必隨市場的需求…(回應)…(後果)…不堪卒賭…在這些情況之下,這個階層中居然還有許多可貴的、道地的人存在…」,正是所有入圍者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