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訊息來源及認證媒體 第三方機構成訊息選擇依據

2025 年 08 月 5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紀泰永採訪報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7月5、6日舉辦「2025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在經過首日各國媒體分享演算法和AI如何改變新聞產製,及導致媒體收入銳減和喪失民眾對媒體的信賴後,次日首場子題即為「聚焦解決方案(一):如何辨識有價值的資訊及重建新聞信任」,試圖找出當今時代媒體與閱聽人關係的解方。

本場主持人、《中央通訊社》副社長兼總編輯陳正杰以高鐵優惠假新聞為例,表示2013年高鐵雖推出熟年優惠方案,讓60到64歲民眾可享有票價75折優惠,但2015年早已結束的方案,卻反覆出現在他的Line群組中。「直到今天,我還是會收到《中央社》有記者署名的假報導,至少不下5次。」

陳正杰希望未來新聞界可以透過重建新聞秩序,讓民眾不會陷入於社群媒體真假訊息混雜的大海;藉由找出數個可被信任的媒體,使民眾願意到自己信賴的新聞來源找尋所需資訊。而本場的四位講者分別來自日本和台灣,提供新聞認證機制及驗證新聞來源手段,嘗試找到在資訊洪流中,閱聽人能抓住的浮木。

本場次由陳正杰(中)擔任主持人,分別由台灣及日本主講者分享經驗。(王崴漢攝)

本場次由陳正杰(中)擔任主持人,分別由台灣及日本主講者分享經驗。(王崴漢攝)

JTI健檢媒體 期許成為受眾信任指標

JTI(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新聞信任計畫)是透過非營理組資「無國界記者」(法語: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RSF,英語: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所推行的一套國際標準,旨在藉由透明機制來認證值得信任的新聞媒體。《中央廣播電台》(RTi,下稱央廣)為華文圈第一家通過JTI認證的媒體,其副總台長李明俐表示2022年地緣政治動盪以來,國際社會對台灣新聞資訊需求日益上升;央廣作為台灣唯一用多語進行國際傳播的公共媒體,有必要取得更多民眾的信任。

李明俐說「信任」兩個字很虛。要讓全世界這麼多語言、區域的聽眾信賴RTi的內容,只有國家媒體的招牌是不夠的。「所以在2023年12月得知有歐盟力量支撐的JTI,就馬上決定央廣應該要參與。」李明俐比喻正要過成立97年台慶的央廣就如97歲的老人家,需要透過現代化、有公信力的外部機制替RTi健檢。

以央廣為例,JTI認證流程不到一年。從2024年3月起RTI按照JTI的18種、130項標準如經費來源透明度、新聞遍及規範完整度和員工訓練是否足夠等等,先行自我評估,隔月即發布透明度報告;在今年1月通過JTI認可的會計師事務所稽核後,隨即拿到JTI認證標章。

「大家以為拿到JTI放到官網上就結束了,但其實這才是開始。」李明俐說央廣在檢視130項指標後發現有很多需更新的規範,如今年4月央廣修正現有新聞自律原則、成立央廣學院,訓練內部人員能夠執行央廣內部的規範項目。李明俐認為JTI的130個項目能盤點央廣的不足,進而作為訓練課程的參考。

李明俐分享在央廣獲得JTI認證後,最主要受惠在與外媒合作時,能順利讓對方知道央廣的定位與品質,對合作有直接幫助。李明俐指出JTI下一階段所需努力的點在於創造產值。如透過與Google等大型科技公司簽訂協議,讓JTI認證的媒體在演算法、曝光度或流量上可以帶來更多利益。

李明俐表示台灣是嚴重受假訊息侵擾的國家,如何讓受眾認知到JTI是新聞界的ISO認證,在需要值得信任的訊息時去尋找JTI認證的媒體,會是未來在推行JTI時很重要的關鍵。

參與論壇的聽眾詢問RTI加入JTI後,對組織營運和新聞製播帶來哪些變化,李明俐表示RTI提供20種語言就有20組人馬和規範,JTI作為內部管理深化的方式,成為大家共同追尋的責任標章,讓不同部門一同維護JTI所需的工作品質。

李明俐分享中央廣播電台取得無國界記者JTI認證的經驗。(王崴漢攝)

李明俐分享中央廣播電台取得無國界記者JTI認證的經驗。(王崴漢攝)

OP技術讓讀者知道資訊從誰而來 內容不被竄改

來自日本的OPCIP協作創新夥伴計畫副秘書長吉池亮(Makoto Yoshiike)表示,現今社會受到錯假訊息影響嚴重,層面擴及金融市場、選舉和新聞信賴。除此之外,各企業網站也可能被詐欺網站投放廣告,造成品牌聲譽受損。詐欺網站甚至向廣告商索取廣告費卻不刊登其廣告,這類廣告詐欺行為造成全球每年逾2億美元資金流向詐團。

OPCIP便推出OP(Originator Profile,創作者檔案)技術,試圖讓讀者知道自己正在閱讀的網頁內容由誰提供、由哪個機構發行,並確保內容不被竄改。吉池亮以日本新聞媒體《讀賣新聞》為例,《讀賣新聞》向第三方認證機構申請認證,通過後便可向OPCIP申請OP的內容憑證,其每天200則線上新聞將被標記OP圖示,讀者只要點擊圖示就可以得到作者跟網站運營者的資訊。

吉池亮指出惡意用戶並無法竄改內容、偽裝成網站運營者,因為OPCIP提供的內容憑證必須與特定的OP配對,配對不成將無法顯示圖示。吉池亮說不僅新聞媒體,廣告業和金融業也能從中受益,減輕金融業者的客戶收到假郵件而被詐騙,並讓廣告商正確投放廣告在可靠的新聞網站而非假網頁。

但OP技術也有其限制:只能確保內容提供者是誰,及內容不遭到竄改。若內容提供者所創作的內容本身就是假訊息,OP反倒可能認證假訊息。吉池亮說雖然OP不做訊息的事實查核,但至少能讓讀者知道訊息從何而來,也培養讀者選擇可靠訊息來源的能力。吉池亮指出:「我認為新的資訊素養應該是若非OP認證,就要抱持懷疑。」

吉池亮說明OP技術開發和示範實驗已有國內46家機構參與,包括5家廣告公司、6家電視台、7家科技公司及20多家新聞媒體。也正與Google、Apple和W3C(全球資訊網協會)討論OP圖示如何呈現在網頁當中。

參與論壇的聽眾在提問部分問到:OP不對訊息進行事實查核的原因為何?吉池亮以福島核災後排放核處理水為例,日本政府雖說核廢水必須經過處理後才會排放,但有些OPCIP成員會認為核處理水仍有放射性元素,仍是受污染的水;其他成員則認為核處理水並無健康疑慮。這類有爭議議題便無法說誰真誰假。「OPCIP不做事實查核,只告訴你這個內容是誰發布的,尊重媒體的言論自由。內容真偽就由讀者自行判斷。」

吉池亮分享日本的OPCIP協作創新夥伴計畫,說明OP創作者檔案技術。(王崴漢攝)

吉池亮分享日本的OPCIP協作創新夥伴計畫,說明OP創作者檔案技術。(王崴漢攝)

在區塊鏈建立影像身分證 抵禦AI時代真假訊息洪流

Numbers Protocol(主張數據)共同創辦人嚴世紀談到,當全球新聞信任度逐年下滑時,AI生成內容卻呈指數性成長。「在Youtube已經可以看到很多AI生成影片,這形成一場巨大的內容洪水。」嚴世紀分析新聞業正面臨三大難關:優質報導被各種訊息淹沒、傳統事實查核也完全跟不上AI生成速度。而當AI讓媒體信任流失後,更讓報導難以轉化成收入。

嚴世紀認為必須讓民眾知道內容的來源是誰,讓訊息透明化,才能築起一道防火牆抵禦訊息洪流。嚴世紀介紹Numbers Protocol藉由如Google、OpenAI等等科技巨頭所推出C2PA(Coalition for Content Provenance and Authenticity,內容來源與真實性聯盟)技術,標示影像來源和編輯過程,再結合主張數據推出的ERC-7053標準將C2PA資訊上傳區塊鏈平台以太坊,替每張影像打造獨一無二的身分證,確保來源不被竄改。

嚴世紀表示Numbers Protocol也用AI對上AI,去驗證影像來源。讀者在社群媒體看到任何有來源疑慮的影像,便可直接下載,上傳至Numbers Protocol的AI驗證引擎,進一步比對資料庫中的C2PA和區塊鏈是否曾註冊過。「我們也支援相似影像的搜尋。即使讀者上傳的影像未經註冊,但也可以透過找到曾註冊過的相似影像來得知出處。」

主Numbers Protocol也在影像上標註以小眼睛圖示呈現的Capture Eye系統,不僅讓讀者能點進小眼睛瀏覽圖像來源資訊,也能直接授權影像,讓創作者得以將努力和公信力轉化為實際收益。「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建立正常循環,影像不再是右鍵下載就可以使用。影像背後都是有人付出的,所以記得取得授權後再使用。」

嚴世紀以2024年選舉年為例,與台灣、印尼和印度當地媒體合作,建立「一分鐘上鏈、五分鐘發布」的流程,加快查證影像速度;Numbers Protocol也與35名獨立記者合作、完成27879張影像驗證,除了能提供即時授權、增加贊助收入以建立正向循環,嚴世紀指出讀者更可以透過瀏覽來源履歷,看見記者是在什麼地方和時間,冒著風險去將影像拍下。「這份來源履歷不只是數據,而是一名記者專業和勇氣的證明。」

「Numbers Protocol其實跟OPCIP差不多,我們都不會特意強調要給讀者是真實的,因為每個人認定的真實、解讀同一件事情的角度,其實都是不一樣的。」嚴世紀指出在AI時代百分之百相信某個人或機構所說的話,是很危險的事情。她期許透過給讀者完整資訊作為判斷依據;至於是否判斷為真,則須仰賴讀者的媒體識讀能力。

嚴世紀分享Numbers Protocol如何藉由C2PA以及ERC-7053標準替每張影像打造獨一無二的身分證,確保來源不被竄改。(王崴漢攝)

嚴世紀分享Numbers Protocol如何藉由C2PA以及ERC-7053標準替每張影像打造獨一無二的身分證,確保來源不被竄改。(王崴漢攝)

建立開放新聞平台 避免營利平台立場疑慮

Taiwan AI Labs(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PTT創辦人杜奕瑾指出從十年前在做AI研究時,便發現AI發展的兩種模式具有問題:美國大型科技公司以營利為目標,利用用戶的資料提供用戶必須依賴的服務;而中國資料則由政府擁有。「如果你可以用技術賺很多錢,誰在乎真偽?誰在乎倫理?」

今年4月,前Meta全球公共政策總監溫恩—威廉斯(Sarah Wynn-Williams)指控Meta為在中國獲取超過180億美元的利益,建立一套有利中國市場的內容審查機制。根據Taiwan AI Labs研究,發現Meta所審查的內容包含外國政府支持台灣、華為資安和中印衝突,多與政治議題相關,而非針對錯假訊息進行審查。杜奕瑾表示依照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標準,98%內容根本不該被審查,僅有1.6%內容為錯假訊息或仇恨言論。

除了平台立場問題,經操弄的錯假訊息也是影響台灣網路生態的主因。杜奕瑾說透過Taiwan AI Labs的Infodemic系統,發現很多帳號的活動時間是從週一到週五的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也就表示這些帳號是「上班族」,接受指令在網路上進行協同行為。

杜奕瑾以衛福部在疫情期間每日舉辦的記者會為例,協同帳號便會在記者會開始的下午兩點進行攻擊,勸阻民眾不要接種疫苗。「這些操弄資訊造成實際接種數不及疫苗供應數,兩數落差就是疫苗被延誤接種的情形。操弄資訊是會導致民眾死亡的。」

生成式AI同樣具有立場問題。Taiwan AI Labs透過向生成式AI進行提問,觀察回覆以了解訓練資料的差異。Taiwan AI Labs分別以簡體中文、繁體中文和英文向DeepSeek問同一個問題,發現簡體中文的回覆較容易得到中國官方敘事;此外相較ChatGPT,DeepSeek有較多的反美敘事。「我承認美國訓練的模型也會有偏誤。這說明如果要使用開源模型,要非常注意模型是誰訓練的,因為訓練者會影響模型的回應方式。」

杜奕瑾強調台灣是時候建立開放新聞平台,讓媒體傳遞資訊不再需要透過營利平台,不僅讓媒體得到合理分潤,也建立免費、即時、公正和可問責的機制,來避免錯假訊息跟境外操弄影響台灣的言論自由。「現在最大的疑慮,就是境外平台做詐騙做各種東西從中牟利都不受到法律約束,但身為媒體需要被NCC所規範,這怎麼會是公平競爭呢?」

杜奕瑾也認為必須立法管制網路言論,讓發言者對內容負責,否則近年網路上腥羶色、虛假訊息都已經掩蓋過真實事件。他指出雖有人認為立法管制會侵犯言論自由,但當假帳號對一般自由發表意見的民眾攻擊時,已造成民眾不敢在網路上發表言論。「你不管制就是侵犯言論自由。因為假帳號不是人,它不應該要有言論自由。」

論壇最後,陳正杰表示自己從事新聞工作41年,新聞業雖受到假新聞和營運收入的影響嚴峻,但他也期許台灣新聞有一天能夠翻轉。「就如近年右轉車要先讓行人通過,這都是一瞬之間改變的。」陳正杰相信,民眾會開始知道不能隨便接受和仰賴別人傳給他的訊息,而是要找到可靠的新聞媒體。「而挑戰在於我們能不能扮演好這個角色。我相信可以。」

杜奕瑾分享Taiwan AI Labs的Infodemic系統。(王崴漢攝)

杜奕瑾分享Taiwan AI Labs的Infodemic系統。(王崴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