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新聞-流失中的讀者信任及興趣

2025 年 07 月 3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戴悦鈴採訪報導

在 AI 技術快速發展、內容生產與傳播模式翻轉的 2025 年,亞洲新聞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流失與興趣下滑挑戰。新聞業者如何應對新聞迴避、新聞疲勞、資訊同溫層、反精英/反媒體民粹,以及 AI 生成新聞對公信力的衝擊,成為今年亞洲新聞媒體論壇的核心議題之一。本次論壇於台北舉行,第三場以「遠離新聞-流失中的讀者信任及興趣」為子題,由《報導者》營運長兼副執行長李雪莉主持,集結泰國、菲律賓、印度與台灣的資深媒體人,共同尋求解方。

第三場由李雪莉(中)主持,由台灣(左起)、印度、泰國及菲律賓講者分享各國經驗。(鄭宇辰攝)

第三場由李雪莉(中)主持,由台灣(左起)、印度、泰國及菲律賓講者分享各國經驗。(鄭宇辰攝)

在資訊洪流中守護真相:泰國新聞業的危機與突圍

泰國媒體《The 101.World》編輯翁潘.阿馬林特瓦(Wongpun Amarinthewa) 在本次論壇分享了他對泰國新聞生態的第一手觀察,闡述泰國媒體當前所面臨的挑戰與可能的出路。他指出,雖然約有一半泰國民眾「有時或經常」收看新聞,與全球平均相當,但現有研究並未真正回答「為何」這些受眾需要新聞。觀察統計數據,重大政治節點如大選或政府爭議前後,政治新聞關注度總會如雲霄飛車般急速升高又驟降,顯示政治議題對受眾的牽引力仍強烈。

極化同溫層下的信任危機

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在泰國格外嚴重。多年來的政治極化讓社群平台形成壁壘分明的同溫層,用戶只與立場相符的網紅或媒體互動,異見難以穿透。而媒體若嘗試維持中立,反而會被貼上「親王室」或「反建制」等對立標籤。調查顯示,保守受眾中約三成直指媒體偏頗,整體對泰國媒體的觀感多以「炒作、聳動、誇大」為主,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在 2025 年的數位新聞產業報告也顯示,泰國新聞信任度僅約五十五分,在全球屬中段。

市場與政治雙重壓力

市場壓力是信任危機的重要推手。隨著廣告收入下滑、線上線下競爭激烈,媒體為爭奪點擊與流量,往往「先發制人」而忽略查證,錯引、誤報屢見不鮮;深入調查報導反被娛樂與八卦新聞擠壓。企業贊助對媒體的影響亦日益顯著,針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 SLAPP(Strategic Lawsuit Against Public Participation)成為逼退批判性報導的利器,拖垮媒體資源並造成寒蟬效應。

政治層面同樣沉重,自政變後,罰款、撤照與審查風險未放鬆,迫使部分媒體自我設限,更加重信任流失。科技變因也在快速成形。路透研究顯示,近四成泰國受訪者願意在有人類監督的前提下閱讀 AI 生成新聞,但大多數人對背後機制仍所知有限,未來若爆發內容失真或倫理醜聞,恐再度衝擊脆弱的信任基礎。

正向媒體的可能路徑

面對多重壓力,翁潘.阿馬林特瓦以《The 101.World》的實踐提出「正向媒體」的路徑:將公共利益置於核心,盡量降低對傳統廣告的依賴;透過本地與國際資金的多元組合確保財務基礎,同時堅守編輯獨立,即便參與政府專案,亦堅守監督立場。他坦言,近期美國資助暫停使獨立媒體財務壓力驟增,但仍會努力維持倫理與公共性,嘗試成為資訊洪流中的「綠洲」。

翁潘.阿馬林特瓦談泰國新聞業的危機與突圍。(鄭宇辰攝)

翁潘.阿馬林特瓦談泰國新聞業的危機與突圍。(鄭宇辰攝)

在資訊洪流中尋找連結:菲律賓媒體的試煉與 AI 時代的抉擇

菲律賓資深新聞人傑馬克.托德西拉(Jaemark Tordecilla) 以 GMA News Online 的實務經驗與哈佛 Nieman 訪問成果為基礎,帶領聽眾回望疫情、選舉與生成式 AI 帶來的衝擊,思考媒體如何在信任滑落的年代維繫與社會的連結。

「生死攸關」的新聞消費

傑馬克.托德西拉指出,GMA 在 2022 年的調查中擁有74% 的信任度,遠高於菲律賓媒體平均的四成;近年雖略有下滑,仍保持在七成左右。疫情期間,每當出現新變異株或封鎖政策更新,GMA 的網站與影音流量便迅速攀升,顯示觀眾在「生死攸關」情境中會主動尋找可信資訊。

相較之下,同年激烈的總統選舉並未帶來流量成長。候選人小馬可仕避開媒體提問,仍以懸殊差距當選。傑馬克.托德西拉推測,多數選民可能不認為「投票」與個人生命安全同等重要,因此不必透過傳統媒體確認事實。

平行公共領域與信任挑戰

後續研究顯示,社群平台的操作催生出兩個平行公共領域:一個由傳統媒體維繫,另一個則由候選人直接向支持者發布訊息。即使像 GMA 這樣被高度信任的媒體,也不再是資訊的唯一入口。傑馬克.托德西拉認為,媒體若要持續被需要,必須找到與觀眾重新對話的方法,而不只是依賴既有公信力。

AI、假訊息與「說謊者紅利」

傑馬克.托德西拉指出,2025 年的選舉並未因生成式 AI 而出現假訊息失控的情況,原因並非 AI 不具威脅,而是社群平台早已充斥大量「廉價偽造」(cheap fakes)內容,例如舊影片誤導性重新包裝,反而比 AI 更快速、低成本。

儘管如此,AI 帶來的新風險不容忽視:當大眾意識到影像可以被捏造時,當事人便可輕易否認,例如辯稱「那是 AI 偽造的」,這種「說謊者紅利」(liar’s dividend)讓查證的門檻大幅提升。

更令人警惕的是媒體自身的不當應用。有些新聞機構在未經嚴格審核的情況下直接使用 AI 撰寫報導,錯誤頻出,不僅損害專業聲譽,也進一步削弱公眾對新聞的信任。

傑馬克.托德西拉最後強調:「技術變革從未改變記者的核心職責,我們的任務始終是報導真相。」他呼籲媒體應以更高的自律與創意,回應快速變動的資訊環境,在信任與錯誤之間,持續搭建溝通的橋樑。

傑馬克.托德西拉談菲律賓媒體的試煉與 AI 時代的抉擇。(鄭宇辰攝)

傑馬克.托德西拉談菲律賓媒體的試煉與 AI 時代的抉擇。(鄭宇辰攝)

在資訊洪流中守住中間地帶:印度媒體面對民粹與社群平台的考驗

《印度快報》執行總編輯P·維達亞納丹·艾耶爾(P Vaidyanathan Iyer)直指印度新聞業正陷入三重壓力:政治人物繞過媒體、社群平台加速假訊息擴散、公共信任被極化衝擊。他提醒,新聞機構若要存續,關鍵在於守住理性討論的「中間地帶」,並以靈活的策略重建與讀者的連結。

政治敘事如何繞過媒體

P·維達亞納丹·艾耶爾以三十年的從業經驗,回顧民粹領袖如何鎖定被忽略的社會痛點來凝聚支持。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訴諸失業與被邊緣化的焦慮,印度總理莫迪則在2024年大選前公開宣稱不召開記者會,並質疑媒體的中立性。

最大反對黨領袖同樣拒絕正式媒體專訪,只在社群平台與意見領袖互動,確保自己免於尖銳的提問。結果是主要政治人物透過個人帳號直接對數以億計的追蹤者發聲,傳統新聞機構難以充當訊息的守門人。

社群平台與假訊息的擴散

WhatsApp 已成印度最普及的訊息工具之一,不少謠言與偏方在群組中瘋傳。路透新聞研究所2024年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不信任 WhatsApp 作為新聞來源,然而仍有近四成五的民眾以此獲取時事。

中央政府以打擊假新聞為名,提出由官方主導的事實查核單位並賦予強制下架權,最高法院旋即暫緩法規並質疑政府裁決真偽的正當性。一些地方政府更打算自行定義假新聞並祭出重刑。五月印巴衝突期間,多家電視台無根據地報導聳動內容,社群媒體迅速放大,凸顯迴音室效應如何使缺乏查證的敘事加速擴散。

新聞機構的生存策略

P·維達亞納丹·艾耶爾強調,公共論述的中間區域正日益萎縮,人們傾向迅速站隊,深度討論無法廣泛傳播。他以《印度快報》為例說明應對策略。報社印刷版完全不刊登娛樂新聞,但數位平台仍提供電影與影星話題以提升讀者停留時間,期盼部分受眾在瀏覽輕鬆內容後也點入嚴肅報導。

這場內容配置的拉鋸需要編輯部每日決策,同時更積極與持不同意見的人對話。如果媒體無法跨越立場藩籬,中間地帶將繼續被侵蝕,而這片空間,正是民主社會理性討論的最後防線。

P·維達亞納丹·艾耶爾談印度媒體面對民粹與社群平台的考驗。(鄭宇辰攝)

P·維達亞納丹·艾耶爾談印度媒體面對民粹與社群平台的考驗。(鄭宇辰攝)

在資訊洪流中尋找出口:黃哲斌談台灣新聞迴避、世代斷裂與平台衝擊

《天下雜誌》顧問黃哲斌以泰國、菲律賓、印度與台灣的平行困境破題,指出假新聞層出不窮、廣告市場萎縮與政治極化持續侵蝕媒體公信力。台灣政壇甚至有人鼓吹「別信《經濟學人》,改看卡迪諾狂新聞」,顯示「反媒體民粹」已滲入日常語言。

新聞被關掉:新聞迴避與世代差距

黃哲斌首先鎖定「新聞迴避」的威脅。他提到暢銷書《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呼籲讀者遠離即時新聞以減少焦慮,映照全球讀者對新聞的疲乏。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數位新聞產業報告」十年趨勢顯示,台灣各年齡層對新聞「非常有興趣」的比例同步下滑,而「完全不看新聞」的人口持續上升。疫情、戰爭與經濟不確定性交織,促使不少年輕人將「關掉新聞」視為心理防衛機制。

搜尋生態突變:AI 將新聞推向深處

第二項威脅來自 AI 重塑搜尋版面。臉書降低新聞觸及後,搜尋曾是台灣媒體重要的流量來源,如今 Google 全面導入 AI Overview 取代首頁 Top Story,新聞連結整體下沉。有研究指只要連結往下移一個螢幕高度,點閱率可從四成驟減至一成,對仰賴廣告與訂閱的媒體形成沉重打擊。

三條突圍道路:正向敘事、破圈合作、公共基金

面對雙重挑戰,黃哲斌分享三條正在實踐的路徑。首先是「正向敘事」。南非 News24 系統性報導社會改善案例,加拿大《環球郵報》設置「啟發我」版面,《天下雜誌》以二十五位「無名職人」為周年封面,結果線上互動超出預期,證明勵志且貼近讀者的故事仍具強大吸引力。

其次是與網紅合作。記者劉致昕聯手 YouTube 頻道「哈哈台」深入烏克蘭前線,將報導推送給原先不看長文的年輕族群,示範破圈溝通的可能。

第三是推動公共基金。台灣四大新聞公會與學界正爭取新聞議價法,要求 Google 及 Meta 分潤數位廣告收入以補貼公共服務與調查報導。

演講最後,黃哲斌提醒同業:在資訊氾濫、信任稀缺的時代,專業媒體與自媒體誰更可信沒有絕對答案,信任只能透過長期投入與透明度來慢慢建立。若編輯室陷入自我優越感,只會加深與下一代的距離。

黃哲斌談台灣新聞迴避、世代斷裂與平台衝擊。(鄭宇辰攝)

黃哲斌談台灣新聞迴避、世代斷裂與平台衝擊。(鄭宇辰攝)

QA 對談紀要

如何看待政治人物醜化媒體、煽動不信任的現象?

《印度快報》執行總編輯P·維達亞納丹·艾耶爾認為,媒體被政治人物醜化的根源在於「以偏概全」的標籤效應:一旦部分媒體呈現偏頗,整體新聞業即被視為不可信。

印度晚間黃金時段的政論節目常讓十多名來賓同時高聲爭辯,互不傾聽,新聞內容遂淪為噪音。加上同一集團旗下報紙與電視台立場互相矛盾,觀眾更無從判定可信來源。

此外,政府對報導極度敏感,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錯誤都可能招致蓄意抹黑;官員甚至預先調查記者的社群背景,使得他在網路上僅轉貼新聞、避免評論。為對抗不信任,《印度快報》每週舉辦Idea Exchange 論壇,邀請執政與反對陣營到編輯室公開對談,藉持續溝通維護新聞與知識的價值。

媒體如何從粉絲文化汲取養分以提升觀眾的信任感?

菲律賓媒體顧問傑馬克.托德西拉強調,粉絲文化之所以黏著,在於它把受眾從旁觀者轉變為「社群」的一員;GMA News 的「YouScoop」公民記者平台便透過邀請大眾提供照片與影片,讓觀眾參與新聞生成過程,從而對媒體產生歸屬感與信任。

台灣資深媒體人黃哲斌補充,媒體若要複製這種連結,就必須像創作者那樣理解趨勢與世代,有時甚至扮演內容的「演員」。他舉泛科學創辦人鄭國威投入YouTube ,以及《法律白話文運動》以 Podcast 穩固核心粉絲為例,指出 Instagram 雖能引流,但真正願意買書、參加活動並與品牌深度互動的,多是長時間收聽 Podcast 的受眾。

新聞機構若想增進信任,關鍵在於打造能容納參與與對話的舞台,並以具魅力且可信的表達者維護公信力,使受眾願意從追蹤者進一步成為忠實社群。

泰國《The 101.world》編輯翁潘.阿馬林特瓦認為,媒體再也無法沿用「我們說、你們聽」的單向模式,記者可以展現個人特色,以縮短與受眾的距離。他分享自己從純聲音 Podcast 進展到上鏡頭,就是為了讓觀眾更了解說話者。但他強調,記者與一般影響者的分野在於更高的誠信標準:進入鏡頭前仍要閱讀研究、進行訪談並核實細節,確保內容具深度且建立在事實之上。

AI 在新聞影像與影音製作上的應用有何風險?

一位現場提問者關注台灣媒體已開始用 AI 生成圖片與影片來節省攝影成本、加速後製,並詢問其潛在影響。菲律賓媒體顧問傑馬克.托德西拉 回應,生成式 AI 的確能大幅降低製作成本,但前提是媒體必須對內對外完整揭示:哪些畫面出自 AI、如何生成、由誰負責審核。此外,他分享自己在香港工作坊示範中文語音合成時,因發音不自然引來哄堂大笑,顯示多語言環境下 AI 仍有技術限制,只能作為輔助而非取代記者與攝影。

假新聞誰之過?重建對話才是解方

《印度快報》執行總編輯P·維達亞納丹·艾耶爾回應克什米爾衝突期間的假新聞爭議時表示,政府借宣傳操控輿論、媒體若未盡查證之責,同樣難辭其咎;單向歸咎無助於問題解決。關鍵是讓新聞回到「對話」的本質:所有立場都可被聽見,但必須接受提問與查證。

他以印度對同性婚姻、收養權等議題為例,說明《印度快報》歡迎任何陣營走進 Idea Exchange論壇,並在編輯室內維持種姓、宗教與政治觀點的多元,以防單一敘事壟斷公共空間。

來自泰國的翁潘.阿馬林特瓦補充,本身節目在探討《冒犯君主法》等高敏感議題時,也會邀請理性保守派與改革派對談,再引入學者補充背景,力求資訊平衡與脈絡完整。他坦承,讓立場對立的來賓願意同台並非易事,過程耗時費力,但唯有確保各方都被質詢、被聽見,才能削弱假訊息滋生的土壤,為社會留下理性討論的空間。

給新聞系所學生的勉勵

P·維達亞納丹·艾耶爾分享同事送給兒子的一句話:「即使父親說愛你,也要問證據。」提醒學生保持懷疑與查證的態度。翁潘.阿馬林特瓦則鼓勵年輕人把握歷史轉型期,AI 與新平台正重塑新聞流程,此刻投入最能塑造未來。

最後,黃哲斌自嘲紙本世代只會寫字,但在天下雜誌的新聞室,看見年輕同事能用兩分鐘影片說好複雜故事,提醒學生擁抱新的敘事形式,同時維持報導品質。「AI 會改變某些環節,但哪些不可被取代,決定權在你們手上。」

新聞的責任與「靈光」

主持人李雪莉以一封《報導者》讀者的來信作結。一名讀者看完國際主編張鎮宏撰寫的川普報導,來信詢問:「Is this AI generated?」原因是文章架構嚴謹、觀點平衡,懷疑出自AI之手。李雪莉笑說,讀者質疑的不是內容真偽,而是每一個字是否由人類敲下。

她提醒,新聞之所以可信,在於可以被質問,也必須有人負責。倘若報導完全交給模型生成,讀者將失去追究責任的對象,也難以感受到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提出的「靈光」(aura);當一切成為複製品,靈光便隨之消散。因此,無論 AI 如何演進,媒體仍須保留人工查證與回應責任的空間,因為「只有人才會給你靈光」。

現場交流熱絡,氣氛溫馨,有如粉絲見面會。(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現場交流熱絡,氣氛溫馨,有如粉絲見面會。(特約記者陳洧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