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與AI科技如何重塑新聞業:從編採流程到內容生產

2025 年 07 月 29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鍾孟儒採訪報導

近年來社群平台演算法、AI科技來勢洶洶,無論新聞編採與內容生產、新聞傳播與媒體營運、讀者信任與興趣流失,對新聞業的而言都是巨大衝擊,如何與演算法、AI科技抗衡成為新聞工作者最大的挑戰。

2025年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主題是「演算法與AI科技下的新聞專業」,第一場主題為「演算法與AI科技如何重塑新聞業:從編採流程到內容生產」,邀請南韓Slow News執行長李政桓(Jeonghwan Lee)、泰國The 101.world編輯翁潘.阿馬林特瓦(Wongpun Amarinthewa)、菲律賓AI與媒體創新技術專家傑馬克.托德西拉(Jaemark Tordecilla)、印尼Hukumonline執行長阿爾卡.迪拉塔拉(Arkka Dhiratara)以及台灣天下雜誌總編輯陳一姍(Yi-Shan Chen)主講,分析演算法、AI科技如何影響編採流程、內容生產,以及新聞工作者如何應用AI科技製作新聞。

2025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第一場,由鏡電視外部公評人翁秀琪(左三)主持,由印尼(左起)、菲律賓、泰國、台灣及韓國主講人分享各國經驗。(鄭宇辰攝)

2025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第一場,由鏡電視外部公評人翁秀琪(左三)主持,由印尼(左起)、菲律賓、泰國、台灣及韓國主講人分享各國經驗。(鄭宇辰攝)

搜尋平台當道! 90%南韓閱聽人仰賴Naver閱讀新聞

南韓Slow News執行長李政桓分享南韓的經驗,剖析主要搜尋平台如何利用演算法追隨最大獲利,他引述路透社2024年的數據,指出南韓只有4%的人直接造訪新聞網站。另外,南韓不同於大多數國家使用Google搜尋,他們使用Naver搜尋。

李政桓指出,大多數搜尋網站(Google、Bing)會顯示新聞標題,再外導至新聞網站,而南韓主要搜尋網站(Naver、Kakao)則透過每年支付3千億韓圜(約65億新臺幣)購買新聞,讓閱聽人可以直接閱讀,再藉由點擊率、廣告獲利。

李政桓解釋,Naver除了具有搜尋引擎,還包括購物、社交等附加功能,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都留在Naver。這個現象導致高達百分90的南韓人使用Naver閱讀新聞,透過Naver接收新聞的比率相較一般新聞網站高100倍。顯見許多南韓人的接收習慣多停留在搜尋網站,而非製作新聞的新聞網站。

韓國主講者李政桓說明韓國現況。(鄭宇辰攝)

韓國主講者李政桓說明韓國現況。(鄭宇辰攝)

新聞推播受演算法控制 你看的新聞,其實在幫平台賺錢

Naver成為南韓人主要接收新聞的來源,新聞推播如何操作?李政桓指出,2017年有200個人工新聞編輯,2018年開始完全沒有人工新聞編輯。他以「吃角子老虎機」比喻新聞推播受演算法影響,不再是因為內容重要被推播,變成像賭博一樣隨機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入口網站為了增加收入,更努力推播能幫助網站賺錢的新聞,當閱讀次數越高、該則新聞變得更熱門,也誘導閱聽人更容易想要找尋相關內容。

李政桓分享他的研究,指出熱門詞與熱門搜尋詞過去沒有直接關聯。隨著演算法出現,兩者之間越來越有關聯,進而變成由平台決定讓閱聽人看哪些內容、抓住閱聽人的目光,新聞推播最大目的就是幫平台賺錢。

李政桓提醒,演算法並非中立客觀、無法消除歧見,由演算法宰制新聞編輯很危險。另外,閱聽人不只該追尋熱門新聞,更應追求重要、具有意義的新聞,同時也該深思是誰制定演算法的規則。

在論壇現場問答部分,李政桓回應Naver如何與媒體分潤表示,雖然Naver每年支付新聞媒體約65億台幣,不過媒體大多數收益依舊來自企業的廣告挹注。他也提到Naver並非這麼邪惡,認為免費提供新聞是項優點,可以讓收入較低者亦能接收資訊,針對現狀則希望Naver可以讓流量導流回到本來的新聞平台。

捉摸不定的演算法 新聞產業疲於奔命

泰國The 101.world編輯翁潘.阿馬林特瓦(Wongpun Amarinthewa)以所屬媒體作為範例,他們同時提供即時新聞與深度報導的媒體,讀者多為具有大學學歷以上的高知識份子。根據The 101.world數據統計,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大約73%的讀者利用搜尋引擎造訪,直接造訪為12%、透過社群媒體造訪為13%。

翁潘.阿馬林特瓦指出,學生因為課業需求使用搜尋引擎看到他們的新聞,這些訪客來自Facebook等社群平台。不過2024年6月至2025年5月,利用搜尋引擎造訪來到80%,社群媒體則縮至6%,原因包括Facebook的演算法機制改變,再加上閱聽人轉移至TikTok、YouTube等平台。

新聞媒體如何對抗演算法,翁潘.阿馬林特瓦分享The 101.world的對策,包括文字報導搭配增添新聞標題的主新聞照片或影片,泰國其他媒體則利用圖片搭配新聞標題,或是文字貼文加上背景顏色增加曝光度。

翁潘.阿馬林特瓦分享泰國經驗。(鄭宇辰攝)

翁潘.阿馬林特瓦分享泰國經驗。(鄭宇辰攝)

增加曝光度的無奈,新聞業盡全力製作符合社群平台格式的新聞

翁潘.阿馬林特瓦指出,由於閱聽人轉移至Instagram、TikTok等平台,新聞工作者也必須適應這些平台的發文格式,礙於新聞內容篇幅較長,他們只能摘要新聞最精華的部分做發佈。除了適應Instagram、TikTok等新興平台,The 101.world另一項改革就是新聞信,提供閱聽人應該知道的新聞。

翁潘.阿馬林特瓦表示,演算法嚴重影響泰國媒體,為了增加曝光度,新聞工作者只能不斷適應各個平台的演算法、發表形式。另外,泰國媒體受臉書演算法影響,讀者被新聞標題誤導,並不會點新聞原始網址閱讀內文。翁潘.阿馬林特瓦補充,The 101.world今(2025)年來自搜尋引擎的流量下降,發現現在Google有AI總結,導致無法連結到原始網址,ChatGPT則會附上原始網址導流到網站。

新聞媒體如何面對生成式AI的時代,翁潘.阿馬林特瓦分享所有泰國媒體都使用AI,包括搜尋引擎最佳化、新聞編輯室做相關應用(例如AI主播、AI朗讀器等)。他也提醒生成式AI包括不實訊息、道德問題、對新聞產業的影響等風險,正是新聞媒體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論壇現場問答部分,翁潘.阿馬林特瓦回應關於爭奪社群媒體流量的策略,他表示新聞媒體無法從Instagram、TikTok等社群媒體得到流量,他們只能透過連結希望讓目標受眾直接看到新聞網站。另外,面向AI的SEO,他回應自己並非相關領域的專家,再加上相關技術很新無法評論,而針對Google SEO,確實加諸關鍵字希望增加在Google的能見度。

ChatGPT成當紅炸子雞 菲律賓閱聽人愛用程度全世界第五!

來自菲律賓的AI與媒體創新技術專家傑馬克.托德西拉(Jaemark Tordecilla)分享,大部分菲律賓人是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當臉書改變策略,新聞媒體必須為了閱聽人改變、適應新的演算法。他以推動選舉與網紅合作的經驗舉例,藉由最基本問題進行街訪,向閱聽人宣傳公眾的權力,他們也藉由Facebook、TikTok去傳播相關資訊、運用互動式內容增加影響力。

傑馬克.托德西拉補充,新聞工作者不只是製作優質新聞,更需要確定內容精準打到目標受眾。他引述牛津大學2025年的數據統計,菲律賓高達55%的閱聽人只看影片不看文章。另外,根據菲律賓閱聽人使用平台排行榜中,ChatGPT位居第四。更驚人的是,菲律賓在全世界使用ChatGPT排行第五,顯見菲律賓越聽人的使用習慣大大受ChatGPT的影響。

傑馬克.托德西拉分析,使用尖峰時段與開學、放假有密切關聯,顯見許多學生為了課業使用ChatGPT。他也提醒下一代已經長大、開始使用ChatGPT作為主要資訊來源,這個轉變也凸顯正確使用ChatGPT是需要好好教育,而他現在的工作就是幫助菲律賓新聞編輯室去開發與應用AI工具。

傑馬克.托德西拉分享菲律賓使用ChatGPT的現況。(鄭宇辰攝)

傑馬克.托德西拉分享菲律賓使用ChatGPT的現況。(鄭宇辰攝)

記者與AI科技協作 利用AI爬梳數據找出可被挖掘的議題

針對與AI合作的經驗,傑馬克.托德西拉以自己過去執行的專案舉例,他當時想挖掘與貪腐相關的資訊,並耗時2天完成建構,請AI幫自己摘要內容。他強調AI是幫助人們工作的利器,AI提供的資訊採用與否取決於真人,認為真人比AI更優秀。他補充,AI的優勢在處理大量文本,而新聞工作者的優勢便是獨立批判思考的能力,人們不應該將思考外包給AI去執行。

傑馬克.托德西拉提到另一個專案,當時要製作與預算相關的新聞,即便記者不會程式語言,亦可利用AI詢問「近五年有關教育部的預算」,請AI爬出相關資料,再分析菲律賓2023至2025年的預算,同時將數據視覺化。

至於AI爬出的數據帶出哪些新聞線索,傑馬克.托德西拉以籃球場預算為例,他當時發現部分籃球場斥資鉅額建造,但可能使用籃球場的人卻不到30個,成為值得記者深度挖掘的議題。他亦透過AI發現菲律賓國會廣告預算大幅增加,原因是2024年眾議院長認為應該要大幅增加,表示這些AI應用可以讓記者看見這些問題。傑馬克.托德西拉也提到搜尋流量的問題,認為Google的AI搜尋結果影響流量,新聞媒體認為這些AI竊用他們的內容。

如何與目標受眾連結 聽取意見、雙向互動、給予信賴感重塑關係

對談部分中,傑馬克.托德西拉回應新聞業的意義為何,他表示全世界的媒體都遇到不管用任何媒介都很難打到目標受眾,原因是媒體不再是閱聽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資訊來源。針對這樣的困境,他認為媒體必須目標受眾連結關係,了解他們到底需要什麼內容,而不是保持高高在上的態度。他也指出媒體應該思考網紅運用哪些內容備受歡迎,並再次強調目標受眾、年輕族群的心聲很重要,認為台灣與其他國家的新聞編輯室應該多聽取年輕人的意見,達到雙向互動。

針對AI如何改變新聞編採流程的提問,傑馬克.托德西拉回應新聞媒體在販賣事實,記者掛名報導是為了確保目標受眾的信任,當被評價內容不好等於記者被罵,新聞媒體應該要注意錯誤不要再傳播,也要確保新聞報導最後刊登的內容必須是正確無誤。傑馬克.托德西拉補充回覆有關假新聞的問題,認為現在的機會是重新跟目標受眾重新建立關係,讓他們知道從新聞媒體聽到的都是真實,記者不只是寫故事,更是傳播正確資訊給閱聽人。

ChatGPT非知識模型 印尼法律媒體平台執行長籲慎用AI科技

印尼最大法遵科技公司及法律媒體平台Hukumonline執行長阿爾卡.迪拉塔拉(Arkka Dhiratara)則分享專注於與法規相關的內容產製,他首先提到印尼法律條文眾多,再加上每年都會誕生3千條新法律,他們致力於幫助民眾更了解法律、主要合作對象包括學校、律師事務所等。

阿爾卡.迪拉塔拉指出,現在印尼有越來越多分散式媒體遍佈在Instagram、YouTube、TikTok等平台,這些媒體多半報導跟印尼有關的好新聞,而大多數閱聽人無法辨認好新聞、壞新聞,可能誤以為自己所見的都是好新聞。

面對這樣的媒體生態變化,再加上ChatGPT的浪潮來襲,阿爾卡.迪拉塔拉認為生成式AI確實幫助人們解決工作,就像是電腦帶來的便利,這些工具幫助人們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取代人們。他補充,ChatGPT是語言模型,與知識模型有所差別,指出AI能給予正確文法回應,而非正確資訊,認為人們使用語言模型都保留在低風險。

阿爾卡.迪拉塔拉分享印尼經驗。(鄭宇辰攝)

阿爾卡.迪拉塔拉分享印尼經驗。(鄭宇辰攝)

善用AI科技 提高效率與遊走灰色地帶一線之隔

阿爾卡.迪拉塔提到,Hukumonline根據500多個網站找尋資料,獲取印尼政府部門發佈的相關法規文件,他們依靠AI收集到相關資訊,再藉由分類、分發給有關部門去閱讀相關內容。而面對海量的資量該如何篩選資訊,他回應當搜尋到具風險內容會再審查、確認風險落在低風險、中風險還是高風險。

阿爾卡.迪拉塔總結道,Hukumonline提供具有權威、經查證的內容,希望幫助業界知道法規更新、應該注意事項等,也希望讓不懂法律的民眾更快理解法規。他也強調,AI應該是增強人們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取代專業人士。

對談部分被問到法律問題難度高,是否針對年輕人製作相關影音吸引他們的目光,阿爾卡.迪拉塔回應公司有創造新觀念,不過年輕人理解法律還是有困難,便採用類似問答方式呈現,新資訊亦更新在網站上。

阿爾卡.迪拉塔接續回應有關利用AI還原法庭畫面、權貴爭鋒相對的場面、AI記者配音等實務應用,是否要制定使用規範保障新聞真實性與記者工作權。他以2024年印尼總統選舉為例,AI當時還是新興工具,但候選人皆已使用AI競選。包括AI卡通讓年輕人有興趣、刺激點閱。另外,競選影片裡包括10幾歲青少年的畫面,這些利用AI生成的青少年影像也引起規避責任的爭議。他表示AI進展速度快,但大眾觀念尚未跟進,這些隱憂需要高度關注。

落落長標題的真相 新聞媒體追尋搜尋平台最大曝光度

亞洲地區的新聞媒體面臨的問題大同小異,天下雜誌總編輯陳一姍分享台灣的經驗,她指出新聞產製流程受到數位時代大幅影響,記者過去只需要找題、採訪、撰寫,最後編輯進行審稿、排版,現在除了進行審稿、排版,還需要製作Podcast、短影音,後續還要在Google、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做社群推播,顯見新聞產業越來越操勞。

陳一姍認為,當Facebook改變演算法、Google成為導流主力,標題從過去只需要讓閱聽人一目瞭然,還需要考慮讓Google抓到所有字眼以增加曝光度,導致標題越來越長,新聞媒體也需要在SEO文下功夫穩定流量來源。

提到Facebook的今昔相比,陳一姍表示過去使用Facebook曝光新聞需要一定數量追隨者,再搭配質議題設定,就能引起共鳴達到資訊傳遞。現在Facebook頻頻更改演算法,她舉例過去發現文字報導的觸及率不佳,改成圖卡還是不見效,後來改成短影音呈現仍遇到觸及率不佳,造成新聞媒體每天追尋演算法的動靜。

陳一姍分享台灣媒體面臨的問題。(鄭宇辰攝)

陳一姍分享台灣媒體面臨的問題。(鄭宇辰攝)

台灣媒體困境原因複雜 主流媒體過多影響新聞信任度

另外,台灣新聞媒體的困境不只受到演算法影響,另一個特殊原因是台灣主流媒體過於擁擠,光是24小時連播的電視台就高達19個。主流媒體為了爭奪閱聽人目光,成天追尋網紅、明星等自媒體作為消息來源,台灣甚至出現網紅記者一職,導致主流媒體成為自媒體的放大器、記者特權也被稀釋(採訪機會、挑戰有權者等),造成新聞產製被迫分秒必爭無法查證、採取新聞內容滾動式調整,導致台灣社會對新聞的信任度不斷下降。

閱聽人把AI作為新聞來源逐漸普及化,陳一姍引述牛津大學最新的報告數據,台灣將AI作為新聞來源已來到6%,只比美國低1%,這樣的現象在20歲以下者尤其明顯。她強調無論是記者、網紅,只要是真人監察權力仍比AI更具優勢。另外說出好故事、引起共感,以及真實互動的渴望,還是真人具備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