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慧重新探索舊有的新聞領域


劉子瑞|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尼曼新聞實驗室依照慣例,在2024年末推出「展望2025新聞業」的系列文章,《卓越新聞電子報》從中挑選文章編譯。
本文作者大衛.孔(David Cohn)是 Advance Local 的內容研究發展資深總監。
AI 熱潮目前已接近或達到高峰,但其對新聞業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現。我並不想妄加斷言 AI 會帶領我們「進入未曾涉足的領域」,相反地,AI 將協助我們回望過往的熟悉領域、深入挖掘棄置的資源、找到未開發的價值與隱藏的洞見,以及發現曾被認為不可行的機會。有哪些曾經認為不可能的改變,因為新技術的關係,或許值得讓我們重新審視?
利基搜尋引擎
2024 年出現了幾個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RAG)的工具,結合了搜尋檢索和 AI 生成能力,例如,《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賀錦麗新聞助理(Kamala Harris News Assistant)、《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 Ask the Post AI,以及《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推出的 AI 搜尋功能。
這些工具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背後的資料集。那些擁有或能夠創建獨特資料集的新聞機構,即擁有推動利基(niche)搜尋引擎發展的特殊元素,可以在特定主題上與 Google 一較高下。
報紙曾夢想成為網路的首頁,但這一願景並未實現。然而,如果它們能夠創建一個提供足夠價值的利基搜尋體驗,它們可能再次成為某些主題的首選資訊來源。
記者角色回歸
過去,許多新聞報導由兩個角色合作完成:記者和撰稿人。記者活躍、健談,認識市政廳的每個人,他們獲得獨家消息後,會透過電話告知撰稿人;撰稿人擅長文字編排,受過撰稿訓練,能迅速撰寫完成報導。記者往往文筆不佳,撰稿人則不擅於從消息源頭挖掘資訊,而他們是合作的搭檔。在現代,這兩個角色已經合而為一,許多記者甚至稱自己為「撰稿人」。
許多記者擔心因為內容(文字、音檔、影片等)製作成本下降而失業,但其實,大半的記者角色功能仍然重要,而且相對未受 AI 影響,這就是「記者角色回歸」。記者可以透過傳統的實地採訪,來挖掘獨家新聞,並藉此發現新的內容。
未來幾年,記者需要重新專注並加強發現新事物的能力、建立關係、理解社群趨勢等,他們將透過識別、發現新資訊的能力來展現其價值,而非僅僅靠文字編排技巧。
超地方化新聞
超地方化新聞(hyperlocal news)的巔峰大約在 2008 年,當時,Patch是規模最大的超地方化新聞網路平台。不過最終業界並未廣泛接受 Patch,加上缺乏投資回報,讓這種新聞模式難以持續。(編按:Patch 是美國線上AOL 旗下的當地新聞網站,由Tim Armstrong在2007年創辦。)
現今新聞編輯部對 AI 的一大擔憂是它可能取代許多人的工作機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AI 可能反倒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為開設一個所謂新聞室的成本將降低。
新聞沙漠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某些主題領域的報導在經濟上不可行。但 AI 可以降低成本,使一到三人的小團隊,也能在沒有外界支援情況下,完整涵蓋一個主題領域。雖然這種情況下,超地方化新聞可能會再次崛起,但我認為不會形成一個類似 Patch 的平台。目前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小型獨立的新聞室,利用 AI 降低了報導某一地區的成本。
也許失業的情況會出現在中心化的大型機構,這些地方的員工人數過多,且報導集中在已飽和的全國性議題。儘管如此,如果這種失業情況伴隨著分布式地區(distributed areas)日益增長,讓記者專注於實地採訪並創建利基資料集,那麼總體效益將是正面的。
公民新聞回歸
大約 2004 年到 2012 年,「公民新聞」、「參與式新聞(engagement journalism)」或任何讓新聞過程更加透明和提升參與度的報導形態都風靡一時。當時存在一種深刻的實踐和驅動哲學,強調認識觀眾,承認觀眾比我們記者知道得更多。最後,這場運動的熱情大部分被社群媒體吸收,其精神則以其他名稱在其他空間繼續存在著。
公民新聞運動難以持續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過多資訊需要處理;第二是沒有足夠技術支持,來提升消費者服務意識或產生有意義的互動。向觀眾徵求想法意見是一回事,但從中篩選出有意義的資訊,並讓觀眾了解自己在過程中的角色又是另一回事。
2025 年,我們擁有越來越多可用的技術,能夠獲取大量資訊、從中提取意義。正如製作超地方化新聞的成本下降一樣,篩選觀眾參與的案例、理解正在進行的對話、從用戶回饋中挖掘潛在價值的成本也已降低。我們有能力改善新聞業,並讓觀眾與記者工作產生連結感。
文章影片化
我見過許多 AI 新創公司將文章轉為影片,但我認為這種轉向不會成功,單一化的影片不是一種可行的內容策略。
製作影片的成本會更低嗎?會的。但這些影片能否克服「恐怖谷效應(the uncanny valley effect)」,並獨特到能夠建立品牌認同?可能不會。AI 影片創作的領域確實令人驚嘆,但我對於「每篇普通文章都需要附上影片」這個想法並不感興趣。
再探原子化新聞(atomized story)
Circa 是一個獨特的案例,雖然其觸及範圍相對有限,但仍是一個具實驗性、突破性的範例,它讓我們重新思考新聞與資訊可以如何解構與建構。Circa 的核心理念是將新聞拆解為原子單元,然後將這些單元串連起來,講述一個持續發展的故事。(編按:Circa是新聞聚合應用程式,將各家新聞內容拆解,再重組成新的文章,讓讀者快速掌握新聞內容)
我與幾位前 Circa 成員交談,他們都認為當今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的進展已讓我們更接近 Circa 的核心願景,像是 Particle News 也已經開始探索這個領域。然而,Circa 的終極目標不只是生成摘要,而是改變新聞的組織方式,概念更接近一個不斷演進的資料庫,而非一系列文章的集合。
想像每當世界新聞報導產生或用戶產生新資訊時,會如何重塑資料庫裡的文章整體樣貌。文章仍然是資訊的基本單元,但文章內部包含的更小資訊單元,正等待提取、重新組織,並以不同的方式講述故事。
印刷媒體的價值變得更加明顯
這有點重複我去年的預測:隨著廉價且不可靠的內容在網路上蔓延,印刷媒體因製作成本相對高昂,而更被認為值得信賴。
採訪、出版與分發印刷媒體所費的工,展現了一種付出行動,因而體現了一種難以被偽造的價值,我稱之為「信任證明(Proof of Trust)」,靈感來自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話雖如此,印刷媒體會像浴火鳳凰般復興嗎?我認為不會。然而,是否可能出現某種轉型?至少這在過去曾發生過。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人工智慧篇,上篇|搜尋引擎導引流量下滑 AI促進新聞「客製化」發展
- 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人工智慧篇,下篇|AI人機協作成趨勢 人類優勢無可取代
- 美聯社公布人工智慧報導準則 記者仍是不可取代
- 人工智慧大躍進,但AI會取代新聞工作者嗎?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