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認知調查:95%民眾曾收過假訊息 7成受訪者認事實查核機構角色日益重要


萬巧蓉|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4年度假訊息認知調查暨高峰論壇」在台大社科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行,上半場進行2024年度假訊息認知調查發表會,發表人包括台大社科院院長張佑宗、副院長洪貞玲,以及中研院政治所助研究員沈智新、台大新聞所副教授謝吉隆。由四位學者共同揭示,當年度民眾對假訊息議題的認知,以及對於事實查核的評價與效果,而當假訊息持續蔓延公民社會中,信任與問責的心理如何被影響。
本次調查於2024年10月25日至30日進行,為期6天,共完成2422份樣本,由台大動態民意調查研究平台執行。張佑宗補充,今年調查圍繞六大核心面向:假訊息認知、假訊息辨識、事實查核的認知、假訊息問責、AI對訊息真偽的影響,以及事實查核的效果,全方位剖析假訊息對社會的各方面影響與挑戰。
台大新聞所與台灣韌性社會研究中心公布2024假訊息認知調查,左起為張佑宗、洪貞玲、副教授謝吉隆、中研院政治所助研究員沈智新。(特約記者萬巧蓉攝)
95%民眾表示曾收過假訊息 削弱民眾對政府及媒體信任度
張佑宗在開場致詞中提到,今年的假訊息認知調查題目延續了過去兩年的研究,因此能參照作趨勢分析。不同的是,今年的調查方法聚焦於網路調查,不再採用市話與網路的混合方式。他指出,雖然此方法弱化了傳統的代表性,但更加注重因果推論的價值,有助於研究與探索假訊息對社會的影響。
張佑宗針對假訊息認知的調查結果表示,民眾收到假訊息的比率逐年顯著上升。2022年僅有75%,2023年增至83%,而2024年更高達95%,顯示假訊息在日常生活中愈發普遍。此現象可能反映了假訊息數量的激增與傳播手法進步,或是民眾對於辨識假訊息更有警覺。
當調查問及民眾認知的假訊息高頻率製造者,超過七成受試者認為境外勢力、政治人物及媒體工作者經常製造假訊息。而在散播假訊息的主要管道中,網路與手機分居前二,比例皆超過75%;次要管道則是報紙雜誌與電視廣播,比例約為五成。
張佑宗進一步指出,值得探討的是,雖然民眾普遍將媒體工作者視為高頻假訊息製造者,但卻不認為由媒體人員主導的傳統管道是主要的假訊息來源,這可能意味著,眾人對媒體工作者的定義認知有差異。
調查結果還顯示,假訊息的增加對社會信任造成負面影響,特別是削弱民眾對政治人物與政府施政的信任。而且,在所有被調查的對象中,媒體工作者呈現出雙面特性:七成受試者表示對其信任程度減少,為各群體之最;但也有11.4%的受試者表示信任增加,比例最高。調查分析指出,由於媒體工作者既可能傳播假訊息,也能扮演揭露真相、打擊假訊息的角色,因此同時受到不信任與信任的雙重評價。
進一步的交叉分析可見,假訊息對信任程度的影響還受到黨派立場的影響。國民黨與民眾黨支持者相較於民進黨支持者,更容易因假訊息而降低對政府施政、民主制度及政治人物的信任,落差將近一成。
民間事實查核機構備受重視 七成民眾認為查核內容具公信力
調查結果發現,民眾在面對假訊息時採取的應對方式依序為:與親朋好友討論、查閱書籍或其他實體資料、使用事實查核機制、聽取專業人士的判斷。謝吉隆指出,與去年相比,使用事實查核機制的比例增幅最為顯著,從60.5%提升至71.03%,顯示事實查核在應對假訊息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當進一步探討民眾對民間查核機構的認識與使用情況時,結果顯示,74%的民眾知道民間查核機構,較去年的58.6%有顯著提升。然而,年長族群的認知相對不足,65歲以上受試者中僅有66%知曉相關機構,低於其他各年齡層的76%。在使用率方面,將近七成的受試者曾使用過民間事實查核機制查核訊息,而從未使用過的比例下降了近兩成。此外,在社會敏感議題上,民間查核機構的公信力備受重視,接近七成的受試者認為民間查核機構具有公信力。
謝吉隆觀察,公民社會在推動媒體識讀教育方面的努力逐漸見效,比如:在第一線向民眾宣導,還有與各種平台管道展開合作,像是LINE或是開發APP,因此能提升了大眾對事實查核的認知,也促使更多人在日常中採用事實查核工具,社會也更加信賴與肯定查核機構的存在。
七成三民眾認為政府應限制假訊息流傳
調查也公布了民眾對於減少假訊息流傳的責任歸屬看法。結果顯示,受試者普遍認為傳播媒體、政府官員、假訊息製造者以及網路平台均有責任。超過九成的民眾支持立法,要求社群媒體建立假訊息自律機制。即使是在可能損害言論自由的前提下,仍有約73%的受試者認為政府應限制假訊息流傳,這項數據比去年上升了10%。謝吉隆指出,這反映了民眾對政府肩負責任的高度期待,今年或許有社會情境凸顯了假訊息的危害,促使民眾傾向支持更強而有力的管理措施。
然而,與過往的調查相比,民眾對特定人或單位承擔「非常有責任」的期待有所下降。調查分析指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責任分散效應,使民眾認為治理假訊息是多方的共同責任,而非單一群體的職責;之二,對於特定個體或單位治理假訊息能力的質疑;之三,假訊息長期存在所引發的疲勞感,使得民眾在責任歸屬上的態度更加緩和。
逾三成民眾認為AI比真人更精確客觀 經常使用AI者對假訊息辨識力更佳
今年的調查新增了關於人工智慧(AI)對訊息真偽影響的題組,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試者鮮少使用人工智慧,顯示AI服務目前尚未普遍融入日常經驗。當詢問受試者是否認同人工智慧提供的資訊比真人更為客觀精確時,約35%表示同意。然而,在經常使用人工智慧的族群中,認同比例提高至約55%。
針對是否接收過人工智慧產製的假訊息,整體受試者中約20%表示從未接收過,但在經常使用人工智慧的族群中,僅約10%認為從未接收過。當問及是否具備辨識人工智慧製作假訊息的能力,經常使用人工智慧的族群比所有受試者高出近兩成,辨識能力更佳。
調查也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使用人工智慧比例明顯降低。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中,有超過七成幾乎不使用人工智慧,他們同時也是數位工具的罕用族群。
洪貞玲指出,今年在調查選舉假訊息時發現,透過人工智慧產製的假訊息大幅增加。今年假訊息調查中加入人工智慧相關問題,盼此資訊能讓重視媒體素養者了解,未來一同思考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產製假訊息的問題,可能需要結合公眾教育與開發新工具,才能有效地應對此挑戰。
高政治化議題假訊息更容易被信任 多數民眾更願意獨立查證假訊息
沈智新受邀加入假訊息調查團隊,以精進過去兩年的實驗設計,並專注於測試事實查核的效果。他所設計的研究中提供三則假訊息——京華城案、台電缺電、手機詐騙,其中,沈智新發現高度政治化議題的假訊息更容易被信任。例如,約35%的受試者相信京華城案的假消息,而另外兩則假訊息的信任比例則低於兩成。
沈智新說明實驗設計的方法與結果。(特約記者萬巧蓉攝)
實驗還設計了對照組,並加入不同層次的干預訊息,例如僅提示「消息已被查核為假」或提供詳細的事實查核報告,還有進一步對比不給予查核報告、自願閱讀查核報告、強制閱讀查核報告的效果。結果顯示,僅提供假訊息警訊但未補充查核報告的受試者,其對假訊息的信任程度顯著較低;反之,當查核報告內容詳盡且結構清晰時,受試者對假訊息的信任顯著提升,顯示查核報告對增強民眾信任度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調查還發現,受試者是否主動選擇閱讀查核報告,也會影響他對報告的信賴程度。自願選擇查閱的受試者,比起被強制閱讀的組別,更容易信任查核資訊。這表明,主動、自主的參與,有助於提升民眾對查核資訊的接受度與信任感。
此外,調查顯示,受試者對查核資訊的信任程度越高,越傾向分享。查核報告的主要分享對象包括家人、朋友、同事及群組成員,但分享給陌生網友或政治人物的比例較低。相較之下,假訊息的分享範圍則更限縮於家人與熟人網絡,分析民眾對事實查核報告應有更高的公共性認知。
調查同時發現,面對假訊息時,多數民眾更願意獨立查證,而非依賴社會網絡。首要是透過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判斷訊息正確性,其次是上網搜尋、閱讀查核報告或相關討論。然而,選擇與身邊人討論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的比例相對偏低。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認識新聞產製脈絡 平台提供數據 培養選戰錯假訊息抵抗力
- 民間團體:防治假訊息的活躍戰力
- 總統大選期間的假訊息防治:台灣做對了什麼?
- 更難破解的錯假訊息:AI可能如何影響2024美國總統大選?
- NewsGuard調查:假訊息如何影響老年人
- 劍橋大學開發「假訊息敏感度測驗」 兩分鐘測出媒體識讀能力
- 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調查報告:錯假訊息持續蔓延 全球事實查核成長卻已趨平緩
- 逾8成民眾曾收到假訊息 政治謠言「信者恆信」闢謠效果差
- 國人對假訊息「病識感」提高 遏止假訊息傳播 政府與民間需協力合作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