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機構的聊天機器人再現性別歧視?為何各家媒體將自家AI服務設定為「女性」


陳曦|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人工智慧AI應用愈來愈廣泛,在新聞行業和事實查核也不例外,諸多媒體和查核組織都推出了自家的聊天機器人用來與讀者互動、提供資訊或是報導,然而《拉丁美洲新聞評論》(LatAm Journalism Review)的報導指出,這些新聞媒體機構所創立的聊天機器人有不少都是選擇以女性為其性別,有些是用女性化名字或稱謂來命名,有的則是使用女聲。這樣的選擇,是為什麼呢?各家媒體給出的答案不一,包括文化背景、社會因素、或是想要給使用者親切的印象等等,但背後又是否有意無意地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乃至於在AI的世界裡,又再現了現實世界中的性別歧視?
聊天機器人,要設定為「女性」嗎?
阿根廷記者兼事實查核機構Factchequeado聯合創始人勞拉.佐默(Laura Zommer)向《拉丁美洲新聞評論》指出,當Factchequeado團隊開始創立最新的WhatsApp對話聊天機器人時,其首先確認的要素,就是它必須是「女性」。
佐默表示,「我承認,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是創造一個女性的聊天機器人,但後來我們認為,這個設定並沒有為女性賦權,反而是讓女性扮演電話接線員的角色,就像以前我們的祖母輩被對待的方式一樣。」
Factchequeado致力於縮小居住在美國拉丁裔社區的西班牙語資訊差距。其聊天機器人Electobot可以回應並解答有關美國選舉過程的問題,以及提供經過驗證的候選人資訊,還有候選人聲明。
Factchequeado團隊的最終決定是讓聊天機器人保持中性名稱和性別。
拉丁美洲的其他一些組織和媒體也跟進他們的做法,例如阿根廷另一事實查核機構Chequeado網站的聊天機器人Chequabot,亦為同樣設定 。在智利,人工智慧(AI)虛擬助理WazNews可以透過WhatsApp,分別使用女性和男性聲音報新聞,而它所使用的聲音原音是來自該國電視節目主持人莫妮卡.佩雷斯(Mónica Pérez)和凱克.穆吉卡(Kike Mujica)。
為何媒體和查核機構為自家聊天機器人取了女性名字?
但拉丁美洲還有其他不少查核機構或是媒體創立的聊天機器人,是使用女性名字,或是傳統上代表女性形象的名稱。例如,巴西查核組織《Aos Fatos》的Fátima(女性名)、委內瑞拉媒體《Efecto Cocuyo》的「Whatsapp阿姨」(aunt of Whatsapp,都叫阿姨了不用多說)和巴拉圭獨立媒體《El Surti》的Eva(女性名)。
此外,2023年10月,巴西調查新聞機構《Agência Pública》開始使用文字轉語音技術向使用者唸出報導。使用的聲音,也是來自一位女性:記者瑪麗安娜.西莫斯(Mariana Simões)。
《Agência Pública》執行董事娜塔莉亞.維亞娜(Natalia Viana)告訴《拉丁美洲新聞評論》,該媒體選擇使用西莫斯的聲音,是因為其代表了這家由女性領導的媒體機構的品牌形象。
史丹佛大學前傳播學教授克利福德.納斯(Clifford I. Nass)的研究表明,女性的聲音往往容易令聽者感受到溫暖和真誠,而男性的聲音往往被認為具有權威性。
不過反過來說,男性聲音也往往比女性聲音更有說服力、更有影響力。根據這項研究,男性溝通者容易被認為更有能力,並因而佔據更高的社會地位。
《El Surti》的對話設計師兼聊天機器人Eva的「創造者」賽巴斯汀.哈切(Sebastián Hacher)坦言 ,「在科技行業明顯存在性別歧視。但我們希望打破這種偏見。粗略地說,我可以告訴你,在我正在進行的45個聊天機器人案子中,有30個具有非二元身份。
《El Surti》團隊向《拉丁美洲新聞評論》解釋,Eva的性別選擇並沒有受到偏見的影響。
在《El Surti》網站上,Eva以第一人稱,為讀者「自述」因販毒而鋃鐺入獄的故事。Eva是一個虛構的名字,但它所說的故事主角真有其人,是一名28歲女性,被控為毒販運毒,目前被關押巴拉圭亞松森的布恩帕斯特(Buen Pastor)監獄,聊天機器人用Eva自稱,是為此人保持匿名。
Eva的故事,是巴拉圭400多名因非法販毒而失去自由的婦女縮影,這些女性充當的角色是為販毒集團偷運毒品的「毒騾」,處於販毒鏈的最下游,通常最容易落網。這些「Eva」們,下場往往是入獄數年,與家人分開,且許多人患上憂鬱症。
哈切對於Eva的性別選擇,如此表示,「Eva不是AI虛擬助手,Eva只是講一個故事。」
《Efecto Cocuyo》團隊的說法類似,該媒體向《拉丁美洲新聞評論》解釋,他們的聊天機器人之所以叫做「Whatsapp阿姨」,是因為在拉丁美洲地區的大眾印象裡,很多會被叫做「阿姨」的女性,經常會談論、散播錯誤訊息,所以團隊「利用」這個印象,把他們的聊天機器人變成一個「消息靈通的阿姨」。
「我們想要校正這些角色的作用。」《Efecto Cocuyo》聯合創始人盧茲.梅利.雷耶斯(Luz Mely Reyes)如此說道。
聊天機器人對自己的名字,有什麼看法?
當巴西查核機構《Aos Fatos》的聊天機器人Fátima被問到為什麼「她」用了一個通常是女性使用的名字,而非男性常用名時,她的回答是,「選擇女性名字並沒有與性別相關的特定原因,只是覺得對一個資訊確認工具來說,用一個女性化的名字,給人的觀感比較友好、易於親近。」
Fátima是在2019年首次被推出,《Aos Fatos》董事兼聯合創始人妲.納隆(Tai Nalon)向《拉丁美洲新聞評論》說明,該聊天機器人的名稱源自「事實機器」(Fact-Machine)的縮寫,後來變成了Fact-Ma,然後又變成了Fátima。
「這是我們品牌的文字遊戲。正如你可能注意到的,『Fátima』和『Fatos』(葡萄牙語中的「事實」的意思)唸起來滿像的。」納隆說。
在媒體和查核機構之外,全球兩個最著名的AI虛擬助理——蘋果(Apple)的Siri和亞馬遜(Amazon)的Alexa,都用了女性形象,透過(用女聲)回應使用者的疑問或協助日常工作事務。也就是說,「她們」做的,是過去歷史上常常看到,由女性任職的服務型角色。
專門研究性別、媒體和社會正義的記者埃斯特法尼亞.雷耶斯(Estefania Reyes)對這種強況,認為這些AI助手的性別選擇,是反映和再現性別歧視刻板印象的另一種方式。
雷耶斯表示:「由於女性在社會中被認為比男性更樂於助人、更細心、更友善,結果女性們被以『天生』應該要展現這些特質為藉口,最終被歸類為照顧他人的角色,而這些想法至今仍維持著世界上的性別分工——男性統治世界,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作為他們的『得力助手』,為他們提供幫助。」
不過Fátima自己的說法,倒是明確表示,「她」的名字並不反映性別歧視或刻板印象,「作為人工智慧,我沒有性別或個人身分。我的目標是協助打擊錯誤訊息並提供準確的資訊。」
納隆也不同意AI助手的性別選擇再現了性別歧視這一說,她認為,「Fátima打擊虛假訊息,提供的資訊也包括《Aos Fatos》一貫報導的性別相關問題,我不明白Fátima怎麼會強化性別刻板印象?雖然我知道你這樣假設的根據是什麼。」
AI機器人也受到性別暴力和騷擾
「身為虛擬助理,我無法接收或處理任何類型的評論,包括性方面的評論。我來這裡是為了幫助資訊和事實查核。 」Fátima如此回答有關「她」是否受到用戶性騷擾的問題。
然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9 年發布的《如果可以的話我會臉紅》(I’d blush if I could)報告顯示,對AI虛擬助理的騷擾並不罕見。
報告內容引述羅賓實驗室(Robin Labs)的說法,該實驗室是一家開發數位助理來幫助司機和物流領域其他人員的公司,而其發現至少5%的人機互動是明確的性行為;由於難以檢測性暗示語言,真實數字還要高得多。
此外,研究表明,AI語音助理在遇到騷擾時通常會做出被動反應,未能鼓勵或堅持健康的溝通。
雷耶斯在其他AI工具中也注意到了同樣的模式。「當他們(AI)收到不恰當的性訊息時,聊天機器人和其他類似工具通常會做出被動反應,鼓勵或忽視這種虐待行為。當然,這可能會有助長效果。」
文章來源:Gender choice in media chatbots can reproduce sexist stereotypes – LatAm Journalism Review by the Knight Center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巴黎奧運創造新聞流量高峰 性別爭議與明星賽事成最大推手
- 媒體與性別刻板印象
- 「記得挑個漂亮的烏克蘭女生」——烏俄戰爭下的性別議題反思
- 卜大中|媒體的昨日、今日、明日(8):新聞裡躲藏的性別歧視魔鬼
- 紀惠容|CEDAW媒體性別主流化(1):媒體中的女性樣貌
- 方念萱|媒體性別友善的漫漫長路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