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被社會需要的媒體


「新聞記者跟讀者也是一個上下游的過程,它必須是一個有機的連結,而不是一個斷裂,這樣才會一起促成,讓世界變成你可能比較想要的樣子。」
~馮小非
社群平台獨大的時代,獨立媒體的生存之道究竟是細如羊腸,還是大如康莊?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舉辦系列講座「媒體再造,我們為何需要這樣的媒體與內容」第二場,邀請《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主講,她詳述《上下游》的創辦契機、選題方向的摸索,以及對獨立媒體的未來想望。
社會學的視角
大學念大眾傳播學系的馮小非,可說是本科出身的媒體人,但其實她研究所是在東海大學攻讀社會學。她說,念研究所之前,自己從沒離開過台北,對台灣完全不了解。
在修習社會學的過程中,她逐漸了解到社會是由許多息息相關的不同部門組成。她說,農業在台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為了工業等部門的發展,長期以來被國家政策犧牲;就如同台灣在世界上的分工一般,擔任了獲利薄弱、讓西方國家有更高生活水平的角色。
部門與部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緊密扣連,震撼了馮小非,打破她原先「一個人的發展與自身是否努力上進有關」的認知。社會學的視野讓她理解到,結構往往會決定身處其中的人能過什麼樣的生活。而這也成為往後馮小非觀察世界的架構。
農村的生命力
研究所畢業後,馮小非對於未來的方向,一時也拿不定主意,沒想到1999年的921大地震,卻震開了一扇門,讓她真正地踏入台灣社會。南投縣中寮鄉是921地震中最大的災區,馮小非一邊期待著自己能藉由所學參與社會,一方面抱著對農村的好奇,進入了中寮。
她說,自己一開始抱著都市人的想法,想著自己能幫上什麼忙,但等她真正踏入中寮,卻驚訝地發現,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群生活在自然中的農村居民,已經用自己的方式迅速地建立了新的生活秩序。不論是把家裡的帆布當成帳篷、還是因陋就簡地製作出床和桌椅,都令馮小非深受震撼。
中寮農村的生命力啟發了她在當地學習的念頭,之後的兩三年間,馮小非在當地辦《鄉親報》,除了四處採訪外,也致力將有關災後重建,但是當地居民較難消化的新聞,轉化成容易理解的文字。
照片中的農村夫婦展現出生命的強韌,是讓馮小非留在中寮的重要原因。(特約記者陳洧農擷圖)
和社會溝通
馮小非說,2000年左右,台灣農業的境況相當慘。當時為了讓工業產品能順利出口,台灣加入世貿組織;隨之而來的低價進口農產,卻蹂躪了台灣農業。許多農產品收成後被迫丟棄。中寮的柳丁就因此被大批倒到山谷裡。
但與此同時,她也觀察到農地的土質非常惡劣;缺乏有機質且硬化的土壤導致對大量農藥的依賴。「那時候我產生了很多懷疑:這樣的農業是我們需要去支持、捍衛的嗎?」
她發現一個惡性循環:當低廉的進口產品導致農民不得不降價競爭,為求利潤,農民就會擴大種植面積。但當農民都這麼做,總產量的增加又會回過頭來傷害價格。而且,原有的人力不足以照料擴大的種植面積,勢必導致對農藥、除草劑的依賴。可是,農藥會使土地、環境劣化。
馮小非尋思:有沒有可能重新改善土壤,不追求大產量,讓水果很健康,環境也很好?聽起來很理想,但如此必然導致價格的升高。為了驗證這個做法是否可行,她自己種柳丁,並將過程記錄下來,發布在部落格,期許這些內容能夠跟消費者產生對話。
「我發現它其實是可行的,消費者沒有那麼不願意聽。」她說,媒體是大眾學習新事物的重要媒介,所以沒有在媒體露出的事物,大眾就很難理解。「如果你有一個覺得很重要的價值,可是這社會上的人不理解的話,你必須要透過方式去溝通它。」
帶著這樣的領悟,馮小非在2011年成立了《上下游》新聞市集。當時媒體生態已經益發嚴峻,許多新聞媒體的地方部門都遭裁撤。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靠新聞營利,想生存恐怕都很難。
馮小非說,其實台灣農業的潛力一直沒有完全發揮,尤其是加工品的可能性,因為人工添加物的成本低廉。於是,她和團隊決定,如果建立一個市集部門開發農產品的潛力,除了能讓大家知道農業豐富的可能性,也能透過加工過程產生的加值,支持自己的新聞,形成組織內的良好循環。
選題方向的演變
《上下游》雖然以農業、食物及環境作為關注領域,但如此廣大的範圍,該從何選題?馮小非表示,選題方向其實會隨著編採團隊對環境的敏查、能力和見識而不斷演進。
起初,《上下游》特別關注的是一批新加入農業的青年們。這些新農人為原來沉悶而辛苦的農業帶來一些新的經驗和方法,打破人們的舊有印象,也探索了農業的機會和潛力,成為《上下游》早期報導的焦點。
〈台日小麥復興之路〉的專題,展現出新聞尋找解答的能力。(特約記者陳洧農擷圖)
但是,《上下游》後來自我反省:雖然讓大家覺得農業有新的可能性很好,可是,那些傳統的農民其實才是農民真正的主體,這樣的選題方向可能會忽略了他們。這樣的想法,約在《上下游》成立兩年後,才進入他們的問題意識。
另外,《上下游》也開始將目光延伸至食安與環境議題。例如,揭發「米粉沒有米」的報導,雖然無法促使主管機關糾正亂象,但成功帶起社會關注,也促使業者面對食品名實相符的重要性。〈台日小麥復興之路〉更深入調查了日本如何透過學界、業界的努力,將小麥自給率從4%提升到12%,不僅探究了地產地銷的可能性,也是新聞除了揭弊之外,還能尋找解方的明證。
提供理解的架構,才能產生對話
「雌激素養烏魚」相關報導帶來的迴響,對馮小非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她說,開啟這則報導的契機,是在跑新聞的時候,看到要求養殖業者不要再使用含荷爾蒙飼料的公文。她心想:這代表之前有使用嗎?查詢法規之後,她發現養殖業是不得使用荷爾蒙的。
可是養殖業為什麼要用呢?原來,烏魚在出生時尚無性別之分,若在一歲左右施以雌激素干擾,就會被誘導成為母魚。由於母烏魚較有商業價值,養殖業多年來都會透過雌激素來進行人為的性別分化。
報導刊出後,傳統養殖漁界非常憤怒,認為《上下游》不但沒有保護農業,還來攪局。馮小非說,剛開始這些負面聲浪讓他們很難過,但也讓他們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少做了什麼?
她說,當初確實沒有將讀者可能會有的疑問,或者讀到新聞之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納入考量;如果有的話,就會知道哪些事情必須先說明,才能提供讀者理解的架構。所以後來《上下游》做了一個完整的專題,釐清烏魚議題的八個爭議和觀點,最後邀請大家一起投票:你希望台灣要怎麼養烏魚?
馮小非表示,在雌激素養烏魚報的報導經驗之後,《上下游》更能妥善地透過提供脈絡來進行報導。例如在報導除草劑的議題時,其思路就是:不在新聞中做價值判斷,主張該不該用,而是說明台灣的除草劑使用狀況和世界各國相比如何,進而讓農夫和一般大眾反思。
「佛系」募款,是為了媒體的自主
馮小非表示,起初她對《上下游》的規劃,其實是一個更加小巧的媒體,只有少數的正職記者,搭配許多當地的公民記者,進而產出更貼近現場的報導。但後來發現這樣的做法不可行,因為地方上有很多人情羈絆,公民記者難以切實寫出問題癥結。
從「光電侵農」的專題開始,《上下游》就開始大量使用空拍機,致力打造使讀者「有感」的新聞。(特約記者陳洧農擷圖)
《上下游》只好擴大專職記者規模,但儘管有市集部門的支持,經濟依然拮据。所以約在兩年前,《上下游》開始開放讀者贊助,針對大型的調查報導,也用專案的方式來尋找支持者。
但是馮小非表示,《上下游》對捐款人經營的態度比較「姜太公釣魚」。因為如果真的很想募款,就需要行銷性的思維,把讀者視為「客群」來思考,經營方向也會受到客群喜好的影響。
她說:「這不是說我不在意你們(讀者),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我覺得做新聞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討好誰嗎?還是就只為了活下來嗎?如果只是那樣的話,不如就去做別的行業,不是比較快嗎?」
《上下游》小而精的規模,其實也跟團隊成員的個性有關,「我們沒有人善於經營人際關係。」她說:「沒有這種人的話,你不要想要擴大,那是不可能的。」可是,《上下游》的成員,都對「內容」有很大的熱情,「所以我們可以接受人少一點,但自由度大一點。當我們自由度很大的時候,我們絕對會挖出跟別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無法再「利用」平台的時代
馮小非表示,在社群平台獨大的時代中,媒體真正的困境是:「內容」往往被封鎖在自己的世界。她說,臉書一方面不願推送媒體的內容,因為擔心未來可能需要付費;一方面又不希望使用者離開平台,因此媒體的貼文往往會出現觸及率極端懸殊的現象。
那麼,該如何突破社群平台獨斷無常的演算機制?馮小非表示,關鍵在於:成為一個被需要的媒體。她以《上下游》的後台數據說明:五月份《上下游》網站的讀者有45萬,其中透過臉書搜尋來訪的,有將近28萬;而不經過社群平台,直接來訪的讀者,則占了15萬。也就是說,儘管臉書不推播,仍有相當數量的讀者主動前來,而這正是《上下游》十數年來累積的最重要資產。
馮小非表示,內容跟讀者之間的連結,就是媒體的競爭力所在。(特約記者陳洧農擷圖)
獨立媒體的未來想像
對於有志提供真實且有用訊息的媒體,馮小非認為有兩種路徑。其一是成為綜合型的資訊統合者。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人:懂得使用當時的語彙和方法,迅速地為大眾說明真相。另一種則是在特定領域學有專精。國外有許多這類型的媒體人,原先在財經、法律或科技領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因而能夠提供獨特的內容。
這也反映出她對獨立媒體未來的期待,「可以想像,如果台灣有農業、司法、教育獨立媒體,那會有多棒。」她說,如果獨立媒體能解決父母教育上的疑惑和教師面臨的痛苦,絕對可以生存的很好,被許多人需要。「如果你今天要做內容,而且以你的內容為豪、為特色,你就必須去想:我的內容是不是真的跟我的讀者搭的上線。只要你提供別人真的需要的東西,你一定會有競爭力。」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以公共利益為優先,不畏時局壓力的《上下游新聞市集》
- 2023社會公器獎|《上下游新聞市集》獲獎 馮小非:帶著眾人支持的溫暖繼續奔跑下去
- 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我們就像是個有機體,扭來扭去,一直在變化
- 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馮小非:發問與對話 對獨立新聞的期待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