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社會公器獎|《上下游新聞市集》獲獎 馮小非:帶著眾人支持的溫暖繼續奔跑下去

2023 年 11 月 28 日 | 卓新獎, 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獎, 社會公器奬

donation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3年社會公器獎得主《上下游新聞市集》成立逾12年,致力於農業生產、食物安全、環境保育等議題,是一個僅有5人編制團隊的獨立媒體。創辦人馮小非表示,農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多重宇宙,希望靠著這些文章,能夠拉近人們與農業之間的距離。

2023社會公器獎獲獎團隊《上下游新聞市集》
2023社會公器獎獲獎團隊《上下游新聞市集》上台領獎,創辦人馮小非(左4)從富邦金控副總經理林茂生(右4)手中接下獎座。

透過每一次的採訪,了解農業的「複雜宇宙」

卓越新聞獎最受尊崇的「社會公器獎」,鼓勵媒體成為社會公共資源,並促進大眾關心社會公義。其與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以兩年為期輪流舉辦。繼去年的得主張乾琦後,本屆社會公器獎由《上下游新聞市集》奪得。

包括創辦人馮小非在內,7人團隊充滿期待地上台領獎。然而,這已是《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大部分人力。小而精緻的團隊,卻在這12年間,發表了超過1萬1千多篇新聞,更製作了數十個與食農相關的調查專題,平均每月都能創下上百萬流量。

《上下游新聞市集》雖是小團隊編制,但報導觀點深入獨特,是各大新聞獎的常勝軍。(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上下游新聞市集》雖是小團隊編制,但報導觀點深入獨特,是各大新聞獎的常勝軍。(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我們透過每一次的採訪,累積對農業的知識,進而去學習當一個更好的農業記者」,馮小非表示,雖然有些記者有農藝相關背景,但它其實是一個「多重的複雜宇宙」,每個人是從做中學,奠基農業與環境新聞的基礎。

參賽件數創新高 呈現媒體不同面貌

針對今年「突發新聞」的討論,馮小非也相當認同。她認為,即時新聞可以培養記者「察覺問題的嗅覺」,是累積新聞脈絡的一種訓練。

例如近期的「雞蛋事件」,記者林怡均就迅速地整理出近年的雞蛋供需波動史,而這些事件都曾經被網站報導過,「也就是說,這其實是長時間必然發生的結構性問題。靠著即時新聞的累積,就能引導我們往更深的方向去探索。」

《上下游》的〈缺蛋啟示錄〉點出台灣蛋業的結構性問題。(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上下游》的〈缺蛋啟示錄〉點出台灣蛋業的結構性問題。(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經過更深層的挖掘後,林怡均發現近三年來「不是滯銷就是缺貨」,因此製作出了專題〈缺蛋啟示錄〉,點出缺蛋背後,政府缺乏改革雞蛋農業的決心。也讓第一線的育誠蛋品負責人林育誠大讚「不只透過垂直剖析點出問題,甚至找出了可以解決的方案」。

挺過政治問責,開創調查報導新樣態

不只是農業,動物也是它們關心的範疇。資深記者蔡佳珊,發現近年國內的蜜蜂「集體死亡率高」,因此搜集了蜜蜂的屍體進行解剖。「政府一開始還不幫我們驗,後來送到了民間實驗室,發現這跟檳榔用藥有很大的關係。」

為了找出更確切的直接證據,蔡佳珊與記者夥伴從花粉、農藥開始下手,儼然成為了一個「自然科學大型實驗」,更開創了調查報導的新樣態。輔仁大學新傳系主任陳順孝提到,這些報導不只將議題完整地攤開,也檢視政府政策的是非對錯,從而聚焦事實層面,而不淪為黨派之爭。

不只是食農和環境,對於再生能源政策的批判與反思,也是《上下游新聞市集》在意的議題。長年以來關注綠色能源、土地正義的記者林吉洋,接下了這個十分艱難的採訪任務。在採訪過程中,他用盡方法找出「風電受害者」,花了許多力氣做田野調查。問了找出解法,甚至越洋採訪法國漁民、丹麥學者,試圖從國外的視角進行觀察。

看天田友善農食負責人郭明賢,對於《上下游新聞市集》的精神相當感佩。(特約記者宋思彤擷圖)
看天田友善農食負責人郭明賢,對於《上下游新聞市集》的精神相當感佩。(特約記者宋思彤擷圖)

「這一系列不當綠能的報導,挑戰了政府、也得罪許多朋友」,就連許多寫稿的記者也遭到肉搜辱罵,許多同事也連帶被批評問責。看天田友善農食負責人郭明賢從旁觀察,發現他們即使面對困難,依舊抱持著不卑不亢的心態,慢慢找出證據,「讓我也不自覺為他們鼓掌」。

花費百萬深入山區,探查「高山農業」

挺過眾人的笑罵,還有更難的採訪嗎?馮小非笑說,2023年7月推出的〈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才是成立12年以來最艱難的專題。

為了摸索出高山農業的真相,總編輯楊語芸耗費將近一年時間,在各大山頂蹲點,從中橫的大梨山地區,幅射至中橫支線(台7甲、台14甲)和力行產業道路,進行高山茶、溫帶水果及高麗菜等高山蔬果的調查。有時候為了採訪方便,「就直接睡在廟裡面,颱風來時就冒著生命危險,在落石不斷的公路上奔馳」。

《上下游》的作品〈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直擊7大山區,戳入60年的病灶。(特約記者宋思彤擷圖)
《上下游》的作品〈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直擊7大山區,戳入60年的病灶。(特約記者宋思彤擷圖)

「這個調查花費超過百萬元,對我們這麼貧窮的媒體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馮小非表示,專題刊登後引發了讀者熱烈迴響。雖然因故無法報名卓越新聞獎,「但我依舊相信,好的作品是不會被埋沒的」。(編按:此調查報導為卓新獎20週年報導獎助計畫作品之一,故無法報名參賽)

成功創造獨立媒體獲利模式,小團隊戰力不減

人力、資金是維持媒體維繫的重要命脈,而《上下游新聞市集》憑藉著小編制的戰力,以及特別的商業模式,成功在非營利媒體中站穩腳步。

馮小非表示,雖然新聞網的人數不多,但透過相互的支持、補位,就能發揮團隊的最大戰力。例如:記者孫維揚對即時新聞相當敏銳,靠著「鎮守」在農業本部,讓同事們沒有後顧之憂;產品部的同仁,則靠著獨立經營的網路市集籌措經費,新聞部有 70% 的經費來自於此。

「我們所有的記者,都秉持著很簡樸的農家作風」,馮小非認為,只有把錢花在刀口上,才能換來最大的自由空間,「在新聞這條路上跑得痛快」。

2023社會公器獎獲獎團隊《上下游新聞市集》

馮小非牽起《上下游新聞市集》編採團隊成員的手,向在場觀禮者鞠躬致意。

《上下游新聞市集》的每一篇新聞,都在為台灣農業累積資料庫,亦替全民監督政府,希望喚醒台灣進步的能量。「農業的一切,關乎著這個土地的永續,以及每個人的未來」,馮小非不只希望可以挖掘更多農業環境的故事,更希望與同業合作,共同累積公民知識的厚度。

「我們會帶著這份溫暖,繼續奔跑下去」,眾人支持的力量,就是《上下游新聞市集》能持續成長的最大動力。

2023社會公器獎評審團代表方念萱
2023社會公器獎評審團代表方念萱上台說明評選過程。

評審團代表方念萱表示,今年各方推舉12個媒體單位角逐社會公器獎,評審團經過審慎的實質討論,基於「鼓勵媒體成為社會公共資源,並促進大眾關心社會公義」這項宗旨,選出獲獎單位。
《上下游新聞市集》12年獨立經營,編採模式不受收益影響,農業議題的報導亦非閱聽大眾關注的主流議題。方念萱認為《上下游》能這到這樣,難能可貴。

方念萱引用《上下游》成立宗旨,並稍加改寫,鼓勵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她說:新聞是公民與社會的介面,新聞從業人員關注社會,從社會提取大眾或許忽略、輕看的議題,報導追蹤並提供養分,社會的文明賴此而生,這樣的循環生生不息、不可或缺,敬慎其事的新聞媒體值得尊重。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