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播客以開放式談話最受歡迎 歐洲各國仍由公廣帶頭衝刺


為了解世界各國新聞播客的消費情況,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公布2023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調查報告中發現:新聞類播客中,較具主持人個人風格的開放式談話(extended chat)最受閱聽人喜愛,而且這類節目男性主持風格強烈;而相較於美國新聞播客多由商業媒體製作,英國和北歐國家則由公共廣播帶頭,並以原生的新聞播客或訂閱制找到生存之道。
新聞播客成長趨緩
根據路透新聞研究所的調查,隨著整體播客市場的成長,播客使用量保持穩定,但新聞播客的增長速度仍緩慢。目前最受聽眾歡迎的播客為特定專業類型,或居家生活型,而新聞類播客則緊追其後,但與前二者差距不大,並大多涉及商業、科技和健康等相關話題。
雖然播客尚未成為主流的大眾媒介,但出版商和廣告商仍極欲了解受眾市場的組成。根據這份報告,大多數國家的年輕人,因為花較多時間在手機上,相較年長群體,更常收聽新聞播客;但廣泛來說,各個年齡層無論在通勤、遛狗、健身或做家務時,收聽播客乃是常見且方便的休閒活動。
新聞播客的總體消費量以美國最高(19%),在法國(9%)和英國(8%)等許多歐洲國家較低,這種差異說明美國仍是最大商業市場,節目的多元也推動公眾消費的意願。而在歐洲國家,由於商業和公共廣播雙頭並進,以高品質的內容為主要訴求,可能使獨立的播客較難出頭天。
不同類型新聞播客和國家比較
牛津大學路透研究所兩名研究者Nic Newman和Nathan Gallo在2019年時曾依時間的長度對新聞播客進行分類,分別為:
- 1至10分鐘的新聞回顧(news round-ups)
- 以一至二個主題為主,約20分鐘的深度探討(deep dive)
- 30至40分鐘,以分集呈現的紀實類播客(narrative documentaries)
- 最長可以到4小時,且注重主持人風格的開放談話(extended chat)
調查顯示,在各個國家,以個人風格主導的開放談話播客,像是美國喜劇演員喬·羅根的《喬·羅根體驗》(Joe Rogan Experience),以及深度探討類型,例如《紐約時報》的《每日報》都深受歡迎;或是德國公廣ARD的《今日新聞》(tagesschau in 100 Sekunden)或 CNN 的《5 Things》等新聞回顧類型也成為受眾早晨例行收聽的一部分。相較之下,時間較長的紀實類播客,像是英國獨立電視台(ITV)製作的政治扒糞播客《Partygate: The Inside Story》則相對冷門,但也有一定的受眾基礎。
新聞播客的類型及其代表節目(特約記者朱弘川擷圖)
各國新聞播客概述
美國
不出意外,美國將傳統廣播脫口秀的風格移植到播客製作上,這類型播客男性主持人風格強烈,其意識形態較右傾,如Ben Shapiro、Dan Bongino等。相較之下,新聞回顧(例如Up First、Apple News Today)和深度探討類(例如The Daily)等節目則較中性。
聽眾關注的播客主持人中64%為男性;10%被提及的播客均由公共廣播NPR製作;最受歡迎的節目中僅6%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
英國
前三名的播客都是以政治為主題的開放談話,其中兩個播客屬於每日更新,顯示聽眾對該類型節目的依賴。以公廣服務為主的BBC也推出原創播客,像是開放談話的《Newscast》和《Ukrainecast》等,預估未來也將面臨其他商業廣播和報紙的挑戰。
英國最受歡迎的播客非《剩下的就是政治》(The Rest is Politics)莫屬,該節目於2022年3月推出後,便一直是英國最受歡迎政治播客,由Goalhanger Podcasts製作,以討論當代新聞和政治內容為主,前記者及工黨發言人Alastair Campbell,和前保守黨官員Rory Stewart擔任主持。而美國的《喬·羅根體驗》是唯一進榜的美國播客,也是少數非英國創作和製作的播客。
在最常被提及的播客中,75%的主持人是男性,而最常被提到的播客,有31%的出自BBC之手,最受歡迎的節目中僅6%來自英國以外的市場。
澳洲
在受歡迎的播客中,澳洲的深入探討和解釋性播客幾乎霸榜,包括《衛報》的《Full Story》、以及公廣ABC的《ABC News Daily》等,而《喬·羅根體驗》再度榜上有名。總的來看,在最常被提及的播客中,59%的主持人是男性,而且美國和英國的外來播客讓澳洲市場格外擁擠,最受歡迎的節目中有46%來自澳洲以外的地區,但國內的ABC佔據榜單1/4,其次是BBC。
其他英語市場也顯示出類似的情況,深度探討和開放談話最受聽眾喜愛,男性主持人被提及的程度也相當高。在加拿大,儘管公共廣播CBC和Radio-Canada提供《Frontburner》和《Ça s'explique》等深度探討節目,但被提及最多的兩個播客仍是來自美國的《喬·羅根體驗》和紐時的《每日報》。
非英語市場方面,法國的新聞播客主要由是法國的公廣頻道,《法國國際廣播電台》(France Inter)和《法國新聞廣播電台》(France Info),以及綜合性商業電台RTL和BFM主導。其中許多節目是取材既有的新聞節目,但也出現值得關注的後起之秀,例如財經報紙《回聲報》(Les Echos)的La Story是最早採用解釋性報導的播客,《世界報》(Le Monde)也在Spotify的資助下開始製作解釋性播客;而個人播客方面,記者兼YouTuber的Hugo Décrypte製作10分鐘新聞回顧《Actus du Jour》,則深受年輕觀眾喜愛。
西班牙也呈現類似的情況,許多廣播已被重新包裝為談話型播客。兩大報紙《國家報》 (El País)和《世界報》(El Mundo)也開發類似紐時《每日報》的深度播客,許多年輕的記者也透過自製播客節目加入市場。舉例來說,《The Wild Project》是由網紅Jordi Wild推出的開放談話節目,內容涵蓋新聞、運動、科學和哲學,每集長達4個半小時。
德國市場正在以有趣的方式發展。舉例來說,ARD等公共廣播以廣播重製和地方新聞播客為主,而老牌報刊如時代周報(Die Zeit)等出版商也進行一系列播客計劃,其中包括訪談節目《Alles GeSegt》,該節目的看點是只有在無話可說時才會結束,有時一集可長達8個半小時。
小國可能會走不同的路
挪威、瑞典、芬蘭和丹麥也正進行高品質播客的試驗,這些國家的共同點是,由強大的公共廣播帶頭,除了改造廣播節目本身,也開創成功的本地播客。舉例來說,丹麥公共廣播DR的深度探討播客《Genstart》在新冠疫情前推出,被受訪眾提及的比例高達24%,領先榜上第二名的5%。總體而言,DR製播的播客佔所有丹麥新聞播客的一半(51%),並且受到許多年輕觀眾喜愛。此外,丹麥91% 新聞播客為本土製播,而51%被提及播客出自DR之手,顯示公廣機制在國內的影響力。
在挪威,85%被提及的新聞播客為本土產出,而41%被提及播客出自NRK之手。NRK以每日新聞播客《Oppdaert》佔據榜首,但也面臨其他商業出版商的挑戰。挪威前10名的播客中有3個來自媒體集團Schibsted,其中包括旗下最大報紙《晚郵報》(Aftenposten)製作的《Forklart》,和小報《世道報》(Verdens Gang)製作的犯罪紀實節目《Krimpodden》。Schibsted最近才收購播客平台PodMe,另一家大型出版商Amedia也對播客製作躍躍欲試,兩家公司近期同樣力推訂閱制度,企圖培養閱聽人的忠誠度;公廣的NRK開始限制受眾對平台的近用,鼓勵更多人透過其旗下的NRK Radio進行消費。
新聞播客平台和影音播客的興起
在許多國家,出版商與科技平台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但也難以提供消費者所需的全部內容或體驗。
綜觀英、美、澳、德等國,Spotify已在多數國家主導播客平台市場,而YouTube則具備強大的影音體驗,能協助社群媒體吸引注意力,並提供額外的收益。有趣的是,英國BBC近期推出的串流平台BBC Sounds,在播客的體驗與Spotify類似,在母公司的大力推廣下,在本地市場有與兩強相爭的本錢。在美國,有線電視脫口秀被重製為播客已成常態,而BBC的廣播服務《BBC’s Newscast》也被重製有利於電視和數位發行的格式。
小結
根據報告,在美國、澳洲、英國和北歐國家,大多數消費是高品質的「原生」播客,而在其他地方,重新包裝的廣播輸出往往占主導地位,對原創內容的投資要少得多。
在各個市場中,「開放式談話」似乎受到大多數觀眾的青睞,而且因為製作成本較低,容易被出版商和製作單位接納。在一些國家,「深度探討」播客,例如《紐約時報》的《每日報》和丹麥DR的《Genstart》,因為早期進場優勢,和資金的不斷投入,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但這些都是極少數案例。
在大多數情況下,受眾的注意力仍呈現高度分散,播客的低進入門檻也讓年輕的聲音得以嚐試,目前也 無單一新聞播客或出版商能吃下大片市場,這間接使得播客很難透過廣告獲利,尤其在較小的市場,易使內容提供者過度依賴Spotify或YouTube等大型平台。
在大多數國家,公共或商業廣播在播客製作上仍具有優勢,但也受到傳統紙媒、數位媒體和另類媒體的挑戰。可以預見的是,新聞播客若得吸引聽眾,提供高品質的內容、強大的節目編排,和具有吸引力的主持人似乎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