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記者如何更上一層樓(Ⅲ)

2024 年 01 月 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聶維斌 Neal E. Robbins|台大新聞所訪問學者

本週《卓越新聞電子報》繼續刊出台大新聞所訪問學者聶維斌(Neal E. Robbins)主講的「How to be a good and better journalist」(進步不停息的記者之路)演講內容全文第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請參見連結)。

前兩部分的內容中,聶維斌提到記者須對自己誠實、遵循新聞道德,並不斷學習,新聞寫作要能打動人心,特寫新聞必須在開頭就引人入勝,提高閱聽人的閱讀興趣。

演講內容的最後部分,聶維斌從「文學新聞」開始說起:(文章仍以第一人稱敘述呈現)

捕捉訪談中的內容精華 使受訪者講話更有吸引力

台大新聞所訪問學者聶維斌(Neal E. Robbins)分享其從事新聞工作的技巧與心得。(台大新聞所提供╱洪貞玲教授攝)
台大新聞所訪問學者聶維斌(Neal E. Robbins)分享其從事新聞工作的技巧與心得。(台大新聞所提供╱洪貞玲教授攝)

然而「文學新聞」更上一層樓,把「引述的句子」、「場景描述」,以及「人的行動」無縫接軌結合成流暢的敘述。通常,它會用到深度訪談,因此需要投入更長的時間收集資料。作家凱瑟琳.布(Katherine Boo)的著作《美好永遠的背後》(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中文版由商周出版)中,她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訪談孟買一個小小的貧民窟的居民。

她的資料非常豐富,因此能夠重新型塑他們的遭遇。閱讀她的書感覺像在讀一本小說,但內容完全是事實。每一個段落都是她親自訪談收集到的,盡管你在書裡根本看不到「他說:」或「她說:」。新聞界中,必須註明消息來源的規則,在這種類型的特寫報導並不適用。

以下這種類似的技巧就更簡單,可以常常運用技巧。如果有機會詳細討論某件事,比如長達一小時的訪談,這種技巧就能派上用場。這種訪談必須時間夠長,讓對方能夠大聲思考,仔細構思他要說的話。

有人說:「我還沒看到我所說的話,我怎麼會知道我在想什麼?」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才會了解自己對某些議題的看法。這種訪談的逐字稿,若沒有編輯、剪接,可能會極為冗長、無聊。因為受訪者講東講西、自我重複。那麼,該如何使長時間訪談變得更有吸引力呢?你就需要捕捉談話內容的精華。

許多記者對這種深度訪談感到困難。把短暫的訪談寫成新聞稿,你只需引用對方最精彩的句子。在長時間的訪談中,他們的信仰和信念只會一點一滴透露出來。通常,記者只需選取最佳的語句,穿插在整個文章裡,敘述文字和背景知識之間。

但有時,如果受訪者所說的內容引人入勝,你可以選取相關的部分,剪輯精華片段,重新排列內容,提煉成他個人的獨白。讓受訪者以自己的語氣闡述,雖然經過編輯和簡化,所說的內容就更緊湊。這使人有一種振奮感,彷彿置身於受訪者面前、聆聽其真實思想。諾貝爾獎得主斯維特蘭娜.亞歷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的「紀實小說」就使用了這種方法。Studs Terkel是這種風格的大師。(編按:Studs Terkel為美國作家,其作品《The Good War》獲得普立茲非小說獎,內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口述歷史。)

聶維斌演講中簡述他在台大新聞所任教的歷史。(台大新聞所提供╱洪貞玲教授攝)
聶維斌演講中簡述他在台大新聞所任教的歷史。(台大新聞所提供╱洪貞玲教授攝)

以下進一步說明「我還沒看到我所說的話,我怎麼會知道我在想什麼?」訪談法如何應用:

◎ 轉錄受訪者錄音 (Transcribe interviewee recording)
◎ 選出最好的主題(Pluck out the best theme )
◎ 將訪談者抽離現場(Take the interviewer out of the scene)
◎ 刪除其他主題的內容(Cut off-thematic content )
◎ 重新排序內容,把訪談變成獨白(re-order the content as an interviewee monologue)
◎ 提煉、保留措詞和說話的習慣(Distil, preserving words and speech habits)
◎ 添加警語,提示受訪者的談話內容經過精煉改寫(Maybe add a warning: the speaker’s words have been abbreviated and edited)

觀察報導需保持開放心態 記者要能見樹又見林

最後,我想談談作者的觀點。對台灣來說我是局外人。我目前以這種方式進行與台灣有關的主題寫作,這將有以下優點:第一我不會夾帶個人感情。第二我不站在任何一方。我需要尋找對立的觀點,設法在最有代表性、最真實的光譜,從左到右都需找人採訪。第三但是到頭來,我會有自己的判斷,決定給予誰更多的篇幅,因為真相從來就不是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點。

台灣島內的人士反而會遭受質疑,他們是否「當局者迷」。我曾見過許多局內人就是當局者迷,因為他們過於細節、過於堅持一個觀點,或無法想像其他陣營的想法。作為一個局外人,我了解我的觀眾的參考框架,並以此為出發點。

我的挑戰是捕捉台灣人的聲音,並讓我的一般觀眾更深入了解台灣人的想法,而不僅僅是用驚人的事實來取悅觀眾(這是許多外國媒體報導失敗的地方)。優秀的觀察報導不在於誰在觀察,而在於保持冷靜、開放的心態,理解大環境,知道價值觀在哪裡。簡而言之,就是見樹又見林。

遠離眾說紛紜,尋求共同議題的不同看法,你的觀點會有進步。你必須學會如何做到這一點。我以下要談的內容,來自《華爾街日報》優秀記者編寫的培訓手冊,他們已經是業界裡出色的記者,也需要學習如何撰寫更長的特寫報導。

手冊建議記者使用以下技巧來建構他們的特寫報導:


◎ 本土化(localization)
◎ 綜合(synthesis)
◎ 擴大推論(extrapolation)
◎ 展望(projection)
◎ 轉換觀點(viewpoint switching)

在我的書中,我會常常使用「本土化」,就是專注在大趨勢,比如說:台灣的國家認同正在轉變,然後透過一個人、一個家庭或一個小團體的經驗,來展示這個趨勢有什麼深遠義意。使用「綜合」是探討各種不相干的微小事件,例如:各地發生各種車禍事件,去找到其中共同趨勢。

「擴大推論」也是類似,就是是查看某種發展趨勢的背後,找到更大的驅動力。我在談論民主以及民主如何影響這個地區的政治時,打算做擴大推論 。「展望」是向前看,循找潛在的、未來的大衝擊,比如說,移民趨勢會把台灣帶去哪個方向。「觀點轉換」是從尚未受到重視的視角去看待某些事。例如,我希望從中國人(他們也是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待台灣的生活方式,也透過曾在中國長期居住,或來回兩岸的台灣人的眼睛。

簡而言之,我要說的是,記者需要學習如何將「更廣大的視野」傳達給閱聽人。有時候,這可以在日常新聞寫作就達成。有時候,需要創作更長、更有企圖心的作品,但我要再次強調,這裡面有一個訣竅。長篇作品只是很多小步驟串在一起,所以要分而治之。如果你把大型計畫分解成小部分,你就不會感到不知所措。

最後的提醒:技巧是可以學習的,先天的能力是其基礎。最優秀和最有創造力的思維者都是從結構和技巧開始的。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畢卡索博物館中,展示了畢卡索的成熟歷程:先從模擬他那個時代的形式開始,但隨著技巧的成熟,他開始綻放異彩。你可以看到他早期畫作中這種陸續逐漸變化。在創作中,結構和形式是建立美麗事物的基礎。你不見得一定實現所有你所希望的,但心懷遠大志向可以幫助你成長和進步。

以上就是各位可以添加到「新聞工具箱」的幾件技能、新工具。我只是很快概述。我們新聞工作者不但要收集事實,更需要嚴格檢驗其真假,在今天更是如此。但光有事實並不能完整呈現全貌,也無法幫助我們的閱聽人理解,事實與他們自己的生活有何利害關係。

聶維斌演講後與現場聽眾合影。(台大新聞所提供╱張碩芬攝)

聶維斌演講後與現場聽眾合影。(台大新聞所提供╱張碩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