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記者如何更上一層樓(Ⅰ)

2023 年 12 月 2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聶維斌 Neal E. Robbins|台大新聞所訪問學者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於2023年11月7日舉行小型演講會,由台大訪問學者聶維斌(Neal E. Robbins)主講,以「How to be a good and better journalist」(進步不停息的記者之路)為題,與台大新聞所學生分享從事新聞業的技巧與心得。

台大新聞所創立之初,第一任所長喻德基邀請聶維斌來台擔任客座教授,聶維斌現為台大新聞所訪問學者。以下為聶維斌「進步不停息的記者之路」演講內容,文稿以第一人稱方式呈現:

記者須對自己誠實、遵循新聞道德,並不斷學習

台大新聞所訪問學者聶維斌(Neal E. Robbins)分享其從事新聞工作的技巧與心得。(台大新聞所提供╱洪貞玲教授攝)
台大新聞所訪問學者聶維斌(Neal E. Robbins)分享其從事新聞工作的技巧與心得。(台大新聞所提供╱洪貞玲教授攝)

今日演講起因於有位年輕人問我:怎樣才算是好記者?好的記者必須對自己誠實,有明確的道德方向,並且不斷學習。只要全心全意投入這個行業,誰都可以成為好的記者。然而,我們應該更上一層樓,立志成為更優秀的記者。

讓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更上一層樓的其中一個方法是提升技能,更深入了理解新聞作所需技巧,也就是提升寫作與報導的技能,達到有效率的傳達我們想說的事情。這便是今日演講的主題,有些甚至在新聞教育基本訓練中尚未學到。

首先,我們來談談「誠實」,這是很簡單明瞭。一位不誠實的記者如同拆房子的大鋼球具有危險性(甚至更糟)。在新聞業中,無論在大小事,「誠實」為上策,記者需要成為可靠且值得信賴的存在,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讓大眾看到的形象

我不是談新聞倫理的專家,不會去探討「真相」的定義,或記者該如何取捨。優秀記者致力傳達真相,服務廣泛社群,並且願意冒險實現此目標。這是記者的道義責任,但是可能很難遵守,因為記者面臨眾多挑戰,尤其是新聞業高度商業化,記者一舉一動經常受限。

儘管如此,這次演講我也會談談新聞業的道德倫理,因為作為記者所使用的技巧具有道德層面考量。

先說明一下我來台擔任研究訪問學者的原因,並希望能以《勇敢的島嶼:台灣何去何從?》(Plucky Island: Taiwan in limbo)為題寫書及製作紀錄片。這個目標是針對台灣之外的觀眾,要讓他們對台灣廣泛了解,包含台灣的過去及未來。雖然目前台海衝突提高的了台灣的知名度,但世界上多數人對台灣仍知之甚少。

你認為亞洲以外的人對台灣了解多少?而這些人正是我的目標受眾。在新聞業中,必須知道你與誰溝通,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我期許那些已經了解台灣的人,能理解我正在進行的工作,因為他們將從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到已經熟悉的事物。要成就這件事,我會運用新聞技巧,如大家所悉,所謂新聞技巧即為判斷何事具有新聞價值然後進行報導。

聶維斌演講中簡述他在台大新聞所任教的歷史。(台大新聞所提供╱洪貞玲教授攝)
聶維斌演講中簡述他在台大新聞所任教的歷史。(台大新聞所提供╱洪貞玲教授攝)
新聞寫作是新聞業動力來源,要能充分傳達人心體驗

新聞寫作是新聞業的動力來源,所有記者都必須要學習這項基本功夫。但這遠遠不足,新聞報導要能充分傳達人心體驗,才能算完整重現。當「自由民主」體制和「威權社會」下的新聞業互相比較時,這個「充分表達人心體驗」差別就更加明顯。

《時代雜誌》與《紐約時報》長期派駐北京的特派員理查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近期訪問中國,他表示:

中國公共領域缺少的,或許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足以打動人心的知識。前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說過:「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百萬人則只是統計數字」。在中國缺少的是對一個人死亡感到震撼,⋯⋯這為什麼重要呢?因為追究到底,中國與自由民主世界之間的對立,重點不在貿易或金錢,而是價值觀的差別,在於各個國家在世界舞台的行為表現。一個社會如果對不公不義的事越來越不能表達憤怒,就無法提供道德指南,也無法約束它的政府行使赤裸裸、自私自利的權力。

中國究竟缺少什麼「足以打動人心的知識」?中國新聞媒體一向不准報導受壓迫者的憤怒,例如:西藏人的憤怒,已有150人自焚抗議、遭受文化滅絕的維吾爾族人,甚至有數千萬人被國內自由遷徙的權利也遭剝奪。

數十年來的新聞審查,還有灌輸人們對報復的恐懼,這些都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學到的教訓,反映在今天,中國許多人不願意在公共場所伸出援手,幫助遇到困難的人。伯恩斯坦觀察到,數十年的宣傳已經「造成人民道德麻木,至少已經壓抑採取道德行動的衝動」,中國人民成為自己專制政權的受害者。

在民主社會中,健康的新聞媒體強化我們的人性面,我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我們要提升新聞技巧,用我們的文字、聲音和圖像實現這個目標,來展現強化人性的光輝目標,這就是新聞技巧的最終目的。

有一點必須進一步說明:撼動人心不包括「表達個人意見」,雖然記者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但記者不能做價值判斷。記者根據價值觀選擇報導內容,例如人權信念。如果街上看到有人被警察公開用警棍毆打,旁觀者卻視而不見紛紛走避,我會報導,這是我的一位朋友在中國觀察到的。價值觀多半具有普遍性,但主觀意見是可以討論的。那位警察是壞人嗎?這該留給報社社論去探討。

在記者的工作裡,價值觀不可或缺。但記者需要學習什麼工具,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我的演講內容主要是談論寫作,但當文字搭配著聲音和圖像時,其原則都大同小異。因此,我的演講內容會將讀者、聽眾和觀眾合起來稱為「閱聽人(或受眾)」。

新聞重視事實與背景,記者要設法讓報導更吸引人

身為記者第一件事要開放心胸並保持感官敏銳。記者不能僅看事實、統計數據或官方資料,記者透過自身的觀察,就是訊息的來源,但要做到精準良好的觀察是件艱苦的工作。記者必須對各種情境所有反射:如蒐集基本細節(例如:人名寫法),甚至是打斷對方談話澄清重點,別人說的話不能照單全收,必須尋找透露真相的細節。

我以我同事的例子說明:他在筆記本封面寫下「他在撒謊」,以便提醒自己。記者很容易在採訪時討好受訪者,而忘了保持專業距離。我認為同事寫下這句話的用意,便是提醒自己保持專業距離。

為了充實新聞報導內容,記者需要敘述真正發生的實情,而非推送給你的訊息,記者需要講述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舉三個例子來說明:

  1. 官方公布數據指出移民人數上升
  2. 有人獲獎並出席領獎
  3. 車禍肇事者被捕

記者除了敘述這三件事正在發生的實情,同時要去思考新聞背後是否有後續發展的可能?

新聞事件僅是冰山一角,記者需要讓閱聽人看到冰山下的真實情況。新聞寫作與特寫新聞寫作相輔相成,可傳達更深入的新聞內容,但記者對自己期許不足,因而錯失了充實新聞內容的機會。

大多數的記者都學過「特寫新聞」,在演講內容中,我會講基本概念,同時也談如何進一步使用戲劇的非虛構寫作(dramatic non-fiction),以及文學新聞(literary journalism)。新聞工作者經常在某種程度上使用文學技巧,只要內容沒有虛構,新聞報導中使用文學技巧是可以的虛構的事情,即使只有一點點,也絕對不可以。但為了用文字充分表達,記者需要超越他們通常的習慣,掌握這些表達方式,以免對新聞寫作的規則過度解釋。

在基本的新聞報導中,記者或許被要求不能以第一人稱寫作、內容須指明出處來源、避免個人的詮釋。這些要求都有其合理性,但在特寫新聞及非虛構新聞寫作之中,就會應用不同的準則。

新聞的重點在事實、背景和解釋,這三樣本身可能毫無特色、平淡無奇。記者要設法讓報導更能吸引閱聽人(他們很容易分心)。透過動作描述、言語、情境這樣的「人情趣味」(human interest)元素,來描寫場景及人物,也就是說展示實體東西,而不是抽象敘述。「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在各種新聞形式中都適用。要描寫場景需要更細心的觀察,但只需要一些關鍵細節,就能在閱聽人的心中創造難以忘懷的形象。

新聞報導中使用簡單、具體的敘述可以非常有力,但在報導中加入軼事——足以表達觀點或說明情況的小故事,如同小電影一樣,能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力。記者必須努力找出這些小故事,但並非每個受訪者經驗都能成為好的軼事。

(文章未完,下期繼續刊載〈優秀記者如何更上一層樓(Ⅱ)〉)

聶維斌演講後與現場聽眾合影。(台大新聞所提供╱張碩芬攝)
聶維斌演講後與現場聽眾合影。(台大新聞所提供╱張碩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