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堅持」、「突圍」是以新聞為志業者應有的能力與態度

2022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評審召集人感言/管中祥

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地位日漸低落,社會對新聞媒體信賴程度逐漸下降,不僅讓新聞人為此苦惱,傳播科系教師也感到無力。但誰都知道,這不單是個人問題,即使再熱血、再優秀、再專業的新聞工作者,都必須面對內外部政商勢力的各樣干預。

惡劣的新環境讓許多人半途跳船或隨勢而生,更有不少原本有志於此的年輕人忘之怯步、不敢入行,即使留在圈內者,也很難將新聞當作「志業」。

當人們不再信任新聞媒體,媒體亦無法發揮應有監督職能,這對民主政治絕對是嚴重傷害。還好,台灣仍有許多優秀、資深,對社會多所貢獻的媒體人仍在努力,也有不少青年記者願意勇敢前進,而「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的設立不單是要鼓勵線上新聞人,更成為後輩前進的參照。

既然要把新聞當作志業,又要有特殊貢獻,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除了該有的專業,如何秉持新聞工作的「獨立」、「堅持」、「突圍」的理念與實踐,便顯得格外重要。新聞工作者必須「獨立」,不受干預;而「堅持」,不只是理念與能力的展現,也是能否作好報導、成為志業的關鍵;面對各樣壓力與困境如何「突圍」,並有創造性的突破,也是新聞人的一大考驗。

雖然評審過程沒有激烈爭辯,但也是讓大家傷透腦筋,獲得推薦的實務工作者或者經營者不僅有專業的知能,更保有「獨立」的精神,能長久「堅持」理念、屢屢「突破」現實困境,可惜,每屆「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只能有一名得主。

本屆「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張乾琦對絕大多數台灣人,甚至新聞同業來說並不熟悉,但也許看過61歲的他仍前往烏克蘭紀實,傳回第一手戰地報導。不過,張乾琦曾2001年獲選為世界頂尖紀實攝影專業組織—「馬格蘭通訊社」的終身會員,也是目前為止唯二的亞洲終身會員;他的作品獲頒「美國年度新聞攝影獎」、「尤金史密斯人道攝影獎」、「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日常生活類」首獎,並刊登在《時代雜誌》、《泰晤士報》、《國家地理雜誌》、《費加洛報》等國際重要媒體。

張乾琦的獲獎的原因並不單是因為得國際獎項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他的攝影鏡頭如探針般準確,穿透階級、種族、性別帶來的不公平。

要拍出這樣的作的品其實並不容易,除了專業技能,能忍受孤獨,還得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獨立報導、長期堅持,突圍困境,田野能力與同理心更是必要的條件。人類學家的田野能力是成為一名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條件之一,不僅能細緻觀察對象及其與場域、整體環境的關係,亦能因為同理與客觀,精確描述報導對象的狀態及處境,而這樣的能力在張乾琦的作品中充份展現。 不僅如此,張乾琦在不同弱勢群體的場域中長期蹲點,取得信任,透過影像為其發聲,讓光影更具恆久價值,這樣的報導方式在越強調速度的台灣新聞媒體越來越少見,但卻是十分重要,是新聞後輩及媒體經營者學習的典範。

曾受《人間雜誌》影響的張乾琦,用鏡頭傳達偷渡客、遊民、精神病患、逃亡者、移民的處境與心聲,不但是以真實的生命突顯出政治經濟文化下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是底層民眾的陪伴力量,或許,還能為其帶來微微光亮。

多位入選者和張乾琦一樣,並不只是在專業的角度,發揮監督政商體制的第四權的角色,他們一樣「獨立」、「堅持」、「突圍」,陪伴弱勢,是後輩學習對象,可惜,獎項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