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輝|資助平台式微,公眾參與不死!──weReport劃下休止符的前思與後想

2021 年 01 月 0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胡元輝|首屆《weReport》執行委員會召集人

幾天前,寫完 weReport 停止營運的聲明並公布周知之後,心中雖不無遺憾,但思緒已然遠眺。或許正如當年共同倡議此一群眾募資平台的羅世宏兄所言:「能堅持這麼久,不容易了」。

做為台灣第一個群眾募資平台,而且是專為新聞產製提供服務的先驅性實驗,《weReport 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從 2011 年 12 月 3 日正式上線迄今,恰滿 9 年。9 年確非長壽,不過,對一個新創事業,特別是非營利性的計劃而言,9 年亦不算短命。

weReport 網站首頁及其停止營運聲明。圖:胡元輝提供

實則,weReport 執行委員會早在今(2020)年 3 月就已經決定停止營運,畢竟最後一個募資案在去年 6 月停止募款之後,平台即呈現無提案狀態。雖然有獨立記者在今年初仍希望透過平台募資,但平台基金已「彈盡援絕」,公眾捐助亦日趨稀薄,平台必須做出落幕的決定,既是客觀情勢使然,亦為執行委員共識,所差者只是公布時機而已。

即使如此,我的「謝幕詞」遲遲未能動手撰寫,除了事務接踵而至的耽擱之外,或許心中仍有惦記,以致未能即時寫就、即時公告。未料,就在心有徘徊之際,竟然聽聞 2017 年上線,以灌溉(捐款)單篇文章的機制來為好新聞添柴火的媒體小農平台,宣布於 9 月底停止服務。兩個平台若相繼叫停,將使台灣純新聞類的募資機制形同全面中止,更讓這篇早應完成的聲明感到有些「難以承受之重」。

但情勢既無變化,該做的還是要做,該寫的還是要寫。weReport 的「謝幕詞」終於完成與公布了。儘管如此,還是覺得有必要對群眾資助新聞機制的未來提供一點經驗與想法,供後來者參考。畢竟全球的「群眾資助新聞業」(crowdfunded journalism)並未走入歷史,台灣新聞類群眾資助平台雖然趨於式微,但原因未必在於新聞業沒有此項需求,而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

美國最興旺的回饋型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在討論台灣境況之前,或許可以先看看國外的情形,特別是群眾資助新聞業最早,也是最繁盛發展的美國。以總部位於美國紐約,但服務逐漸走向國際的 Kickstarter 募資平台為例,該平台從 2009 年 4 月 28 日啟動迄今(2020/12/21),新聞類提案的成功募款專案數為 1349 案(成功率為 22.97%),相對於其他類別的提案而言,比例甚微,僅佔總成功數的 0.7% 左右,但總捐款金額仍達 1,655 萬美元。若以時間的變化來觀察,據統計,平台初創時的 2009 年,獲資助的新聞類提案總數僅有 17 個,資助總金額為 49,256 美元,到了 2015 年前三季,則已達到 173 個提案,且金額超過 174 萬美元,成長趨勢明顯。不過,此一成長趨勢近年來已趨平淡。

Interest in crowdfunded journalism grows over time

Kickstarter 募資平台新聞類提案的成功募款數與金額(2009-2015)。圖:皮尤研究中心

Kickstarter 平台的新聞類提案中不乏成功募得 10 萬美元以上的計畫,2018 年末以慢新聞(slow news)為訴求的 Tortoise,是該平台迄今募資最高的新聞類提案,共有 2,530 人支持該項計畫,總資助金額近 54 萬英鎊。該計畫係由曾任英國 BBC 新聞總監的 James Harding、道瓊公司前總裁 Katie Vanneck-Smith 與美國前駐英大使 Matthew Barzun 所共同發起,以會員訂閱制(每月 10 英鎊、每年 100 英鎊)為其主要營收來源,據該平台 12 月資料顯示,其會員總數達 6 萬人。

Kickstarter 是美國最興旺的回饋型募資平台(rewards-based crowdfunding)之一,亦是特別建置新聞類提案類別的綜合性募資平台。另一個提案量與資助量亦較大的綜合性募資平台 Indiegogo,雖然也有一些新聞性質的提案,卻因未設置明確的新聞類別,以致難以獲得相關統計資料。

Media organizations produce roughly a quarter of journalism projects on Kickstarter

Kickstarter 募資平台所贊助的新聞類提案單位來源(2009-2015)。圖:皮尤研究中心

全球純新聞性募資平台的先行者 Spot.us

比較令人遺憾的是,不少專為新聞類提案服務的募資平台(journalism-specific platform)已先後結束營運,例如 Spot.us、Contributoria、 Beacon、Emphas.is、Vourno、Indie Voices等,其中 Spot.us 乃 weReport 創辦時最主要的參考對象。

創建於2008年的 Spot.us 是全球純新聞性募資平台的先行者,由 David Cohn 以得自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的 34 萬美元為基礎所創辦。前三年逐步由舊金山灣區發展至洛杉磯與西雅圖,並於 2011 年末由美國公共媒體(American Public Media)所併購。但該平台在 2013 年 1 月 31 日最後一個獲得資助的提案上線之後,即不再有成功達標的募資提案,平台乃於 2013 年 8 月暫停營運,並經委外評估後於 2015 年 2 月正式宣布停止營運。

根據美國公共媒體 Spot.us 負責人 Linda Miller 的說法,該平台之所以結束營運,主要原因包括

1. 群眾募資平台數量大幅增加;

2. 一些提案者不知如何進行宣傳;

3. 早期工作者於平台併購之後陸續離開;

4. 美國媒體公司側重與媒體機構合作及實驗大型募資計畫,此一方向遇到挫折;

5. 新主事者提高提案審查標準,排除倡議性或宣傳性提案;

6. 平台存在若干技術小問題等。

但 Spot.us 的創辦人 David Cohn 對於上述分析並不完全認同,僅同意平台的主要工作者在美國媒體公司併購之後的短期內離職,確實對平台的後續營運產生關鍵性影響。

水桶中的一滴水:變遷中的新聞類募資平台

2013 年上線,2016 年 10 月結束營運的 Beacon,是另一個受注目的新聞類募資平台。運作 3 年期間,Beacon 至少為獨立記者及諸如 the Texas Tribune、the Huffington Post、NJ Spotlight、PolitiFact、InvestigateWest、The Nation 等新聞或事實查核組織募得 300 萬美金。它的失敗同樣讓關注群眾資助新聞業的人士感到可惜,亦引發若干討論。惟無論歸因於何種因素?Spot.us 與不少新聞性募資平台相繼步入歷史,多少顯示出此類平台要在當前環境中永續經營確屬不易。

美國之外,各國的發展樣貌未必相同。儘管並無完整的圖像,不過,群眾資助新聞業在有的國家仍屬方興未艾,例如愛爾蘭媒體公司 Journal Media 於 2019 年創建 Noteworthy 募資平台,藉由公眾所挑選及贊助的故事題材來豐富調查報導所需資金。歐洲新聞中心的資料顯示,該平台創立初期進展尚稱順利,前四個月即有 15,000 歐元挹注到 14 個故事提案。此外,拒絕政治干預的 60 多名匈牙利記者在超過 3 萬 4 千人的捐助下,於今年 10 月創辦新媒體 Telex,展開獨立媒體的新實驗。

深度報導募資平台 Noteworthy 網站首頁。圖:胡元輝提供

當然,並非所有國家的群眾資助新聞業都一帆風順。荷蘭網路媒體 De Correspondent 於 2018 年末透過群眾募資所創辦的英語網站 The Correspondent,儘管得到 260 萬美元的高度支持,仍因受到 COVID-19 疫情影響,訂閱者大幅減少等財政因素,黯然宣布於 2020 年底結束營運。不過,同樣藉由群眾募資於 2013 年 9 月創建的 De Correspondent 則持續獲得荷蘭民眾的支持。透過每月 7 歐元,每年 70 歐元的會員訂閱制,De Correspondent 目前擁有 7 萬會員的穩固支持,使其得以順利運作至今。

The Correspondent 於網站宣布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停止出刊。圖:胡元輝提供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的群眾資助新聞業仍在發展之中,會有何種前景?尚難定論。具指標意義的美國,情勢稱不上生機盎然,亦未淪為昔日黃花,縱使上升勢頭不再,卻仍是不少新聞計畫的活水源頭。至於純新聞性的募資平台,雖然呈現較明顯的式微趨勢,但新聞類提案在綜合性的募資平台仍有一席之地。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以「水桶中的一滴水」(a drop in the bucket)來形容美國群眾資助對新聞業的作用,或許有些「殘酷」,仍屬接近事實的描繪。

台灣的群眾募資支助新聞的現況

回到台灣的脈絡,與美國情形相類的是,純新聞類的募資平台趨於沒落。目前除了有些媒體自身尋求閱聽人的贊助之外(商營媒體如風傳媒,非營利媒體如報導者),已無跨媒體的募資平台。至於綜合性的募資平台,flyingV嘖嘖 等募資金額較多的綜合性平台,皆無新聞類別,以致無法精確了解新聞類提案的數量與募資情形。

不過,flyingV 的經典成功案例中,募資金額超過百萬元而與新聞議題有關者,僅李惠仁導演的《并:控制》影片拍攝計畫《誌》傳媒的香港抗爭深度報導計畫。至於嘖嘖,與新聞相關的提案亦以時事紀錄片為多。相對於美國而言,不僅兩個平台皆無新聞類別,有關新聞類的提案亦似乎更為有限。

群眾才是太陽

針對美國純新聞類募資平台的日趨式微,專門探討群眾資助新聞業的媒體 Through the Cracks 主編 Khari Johnson 曾如此表示,「(群眾募資)平台不是太陽,如果要說是甚麼的話,它是一顆行星,群眾才是太陽。」誠然,群眾資助新聞業的勃興與發展,其核心在於公眾參與,其目的亦不止於募資而已。群眾資助新聞機制的推動,除可為好新聞提供一個可能的營運模式外,更具深沉意義的是,公眾將透過資助行為進入新聞產製的流程,成為新聞生態發展的「當事人」。

資助平台可以式微,公眾參與不容停歇,在 weReport 告一段落之際,我的憂慮在此,我的期待亦在此。誠盼 weReport 的經驗能為台灣新聞重建的道路留下一道足供反思的刻痕,提供一點有利前行的養分。weReport 落幕了,謹向大家說聲:珍重再見!

Crowdfunded journalism projects spread over all seven continents

「群眾資助新聞業」遍及七大洲(未納入 weReport 數據)。圖:皮尤研究中心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