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Google台灣、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於2019年6月4日至6日舉辦「深度事實查核培訓營」。兩位授課老師Eoghan Sweeney(歐文)、Sophia Xu(徐倩),都擁有豐富的網路查核培訓經驗。另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諮議委員胡元輝、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分別進行單場演講,作者與《卓越新聞電子報》主編均參與課程互動。本報特邀請作者分享,主要記錄四位講者授課內容,並穿插作者的觀察與補充。
朱淑娟|專題報導
2004年Facebook成立以前(YouTube成立於2005年、Twitter:2006年、Instagram:2010年),一般認知的「新聞」,指的是由新聞媒體記者所寫的報導,雖然當時部落格、BBS等平台也活躍地傳遞訊息,但一般不會稱這些訊息為新聞。加上當時分享、評論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及普及,新聞有比較明確的來源及定位。
但社交平台興起後,人人都是訊息的製造者、接收者、加工者、分享者,傳播方式也從過去的單向、變成反向或雙向。不只社交平台分享媒體報導,媒體也從社交平台找尋資訊,加工重製成另一則新聞,再透過社交平台傳播,新聞變得混沌不明。加上傳播容易、速度快,影響力大增,更有能力左右社會氛圍。
於是懷抱各種企圖的假新聞快速興起,也因此辨別假新聞顯得格外重要,因為這不只是維護知的權利,也是避免假新聞造成傷害。
▍假新聞╱假訊息╱假消息,都是指「錯的訊息」
假新聞有各種名稱,假新聞╱假訊息╱假消息,應該用那一個比較好?胡元輝認為沒有一定,端看個人喜好。不過他強調,剛開始英文使用Fake News,但自從美國總統唐納・約翰・川普(Donald J. Trump)常指他不認同的新聞為Fake News之後,大家就不太用Fake News,而改用Disinformation或Misinformation。
現任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諮議委員、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及國立中 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專任教師的胡元輝表示,Disinformation指故意虛構或扭曲事實,意圖改變他人認知,以牟取經濟利益或達成政治目的,傷害民主相互信賴的基礎。Misinformation則指無惡意的假訊息。但不論惡意與否,這兩者本質上都是假的、錯的訊息。
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政務委員,主要負責「社會創新、青年參與、開 放政府」業務督導與法案審查的唐鳳說,行政院使用假訊息,不用假新聞(蔡英文總統使用假消息),原因是使用假新聞會把媒體推到對立面。而且他認為假訊息有很明確的定義,同時具有Intentional(故意的)、Harmful(有害)、Untruth(不實)才稱為假訊息。
唐鳳強調,台灣政府不會因為處理假訊息而影響言論自由,這是台灣價值。所以不會對假訊息做事前審查,而且只查核事實、不會查核主觀判斷。資源有限,只有當這則訊息危害到公共利益時才會澄清,以防止危害擴大。網路訊息傳播快,行政院的做法是盡量在1小時內澄清,而且用比較活潑的呈現方式。
但這種分法或許過於理想,因為很多表面上不假的訊息,意圖做出偏向對自己有利的解釋,將訊息導引到特定方向,造成偏頗或錯誤認知,也是一種廣義的假訊息。但這類訊息的識別更困難,需要更多的理解以及思辯能力。
現場有人提問唐鳳,行政院澄清假新聞,但自己可能是假訊息的製造者,或是在解釋訊息時,偏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面。他回答,政府的確很有可能急著想辯護,忽略其他可以討論的面向,惡意比較少,但無意中造成的危害是可能的。
胡元輝說,國內有學者認為,如果用假訊息、而不用假新聞,可能迴避了媒體的責任,而最應該為假新聞把關的,就是媒體本身。
▍假新聞的五大來源
主要授課講師歐文(Eoghan Sweeney)擁有超過20年的豐富經驗,曾擔任愛爾蘭社群新聞通訊社Storyful負責開發業界領銜網路內容監測及查證技術的核心團隊成員之一。他也曾於專門處理假訊息議題的非營利新聞科技組織「初稿」(First Draft)擔任全球培訓總監。
為什麼有這麼多假新聞?歐文認為有幾個理由:
1、純粹惡作劇
在一次倫敦恐攻事件後,某機場的訊息板出現一位員工的分享訊息:「這是倫敦,不論你們做什麼,我們都會好好喝茶,不會被擊敗。」很多人轉推這則訊息,連一位下議院議員喬治・傅里曼(George Freeman, MP)也加以分享。另一位下議院國會議員賽門・賀誓蒙(Simon Hoare, MP)則直接在下議院發言分享,英國前首相德蕾莎・梅伊Theresa Mary (編註:梅伊最後任期已於7日結束,將任代理首相至7月22日下任保守黨黨魁人選確定為止)也回應說這是對英國的讚美。後來發現有一個app可以做這種假訊息。
2、無意中造成的認知錯誤
近日在台灣最有名的假新聞之一,是2019年5月18日的花蓮地震,當時PTT上有一則「爆卦_馬路裂開了」的訊息,指台北市松仁路的路面裂開,這則訊息瞬間被大量轉貼,多家媒體也跟進報導,甚至電視跑馬燈打出「6.1全台強震搖晃,北市松仁路裂開」。台灣位於多震帶,人民對地震本來就比較敏感,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又是繁華地區,這則訊息造成不小的恐慌。
不過新聞很快就被澄清,事實查核中心記者劉芮菁表示,她第一時間就到現場去看,當下就發現並不是地面裂開。台北市政府也很快派員查看後,澄清是修補路面的瀝青灑出。事後追查是台北一名男子發出的訊息,他說沒有惡意,只是感覺像地上裂開,就從公司樓上拍照上傳,沒想到造成這麼大的效應。
這件事給大家的啟示是,當重大事件發生(例如地震、淹水),如果看到一些特別但當下無法確定的災情,暫時不要上傳訊息,等待訊息進一步確認。同樣地,接收到訊息的人,在未得到進一步確認前也先不要轉貼。
3、有人故意誤導媒體
美國阿拉巴馬州一名議員出現誹聞,一位女生公開說自己是受害者並跟議員生子,後來從這位女子發的訊息得知,她要到紐約做資訊查證工作,故意提供不實資訊給媒體,如果有媒體採用,就公開指出他們發了不實訊息。
4、同溫層的信賴關係會忽略真相
同一事件由觀點不同的兩人同時po在社交平台上,會發現兩邊都各有支持者,到底誰說的才對?同溫層會過濾不同意見的訊息,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內容,甚至不加思索就按讚或轉貼,無意中也幫助假新聞流傳。
5、為了騙取金錢或其他有利自己的目的
「疑似」特拉斯汽車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2018年11月在twitter推文「我要拿出1萬個比特幣回饋粉絲們!為了驗證你的地址有效,請往錢包裡轉0.1-2 比特幣,接下來我會隨機回饋你1-20比特幣!」在這條推文底部,是一個比特幣錢包地址,這位發推者在幾天內就賺進18萬美金。
這個twitter帳號有馬思克的名字,又有Twitter認證的藍勾,為什麼是假的?只要注意一些細節就可以識破帳號,歐文提供以下幾個簡易的識別方法:
▍簡易社交平台帳號識別法
1、注意帳號是否使用全名,以及@後面的字母
在Twitter搜尋打「Elon Musk」會出現非常多類似的帳號,也都有打藍勾,仔細看就會看出差別。馬斯克的真實帳號是Elon Musk(@Elon Mask)與秘密分身帳號Bored Elon Musk (@BoredElonMusk),這則假訊息的名稱是Elon Musk@DT_B2BEurope。你可能覺得這個識別法太簡單了,沒錯就是這麼簡單,但卻最容易被忽略。
2、注意字母拼音、大小寫
類似案例,在Twitter搜尋「Donald J. Trump」會出現非常多類似帳號,例如,@之後的2個名稱@realDonaldTrump(l,L)、@reaIDonaldTrump(I,i),幾乎看不出差異,但real的l小寫是l,i的大寫也是l,識別難度比較高(編註:請注意Twitter上,有些冒用者會利用「襯線體字」和「非襯線體字」間的細微差異創造假帳號,如:「襯線體字」中,小寫L與數字1相似;「非襯線體字」中,小寫L和大寫I相似)。
3、注意發文地點
如果同一帳號常常從不同城市發文,很可能訊息是抄自別人,再上傳表示是自己的貼文。另外,當發生重大事件時,理論上會有很多人同時轉發,如果只有一個人上傳,就要心生警覺。
4、查看同一個人在不同平台的介紹
通常一個人會使用各種不同的社群平台,但介紹自己的文字、照片可能有差異,可以從Twitter再轉到FB、Youtube等,去建構起這個人的全貌。
5、看他的帳號是何時設立的
曾經有一位記者推文指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過世,而且說自己是俄國的國防部長,但這個帳號是45分鐘前設的,就是一則惡作劇的推文。
6、看他的前後貼文
對來源不明的貼文,可以查看此人的前後貼文,如果自稱自己是大人物,但都貼一些鎖事,可能就有疑點。此外也可以看是誰在追蹤他們,誰在他們的貼文留言,這些都會透漏出訊息,做為判斷訊息真假的參考。
7、看照片的細節
很多人會在社群媒體貼自己的照片,照片的細節會透漏很多訊息,穿的衣服、拍攝地點,畫面中有沒有可識別的標記,都是判別真假訊息的好方法。
8、檢查發文時間
不同社群平台的時間顯示法不同,Facebook以電腦時間為主,顯示方式是1小時、10分鐘,想看精確的發文時間,只要把滑鼠點在時間上,就會出現完整時間例如:「2019/6/11下午8:20」。Twitter則可以自己設定區域時間,否則會使用太平洋時間+0。Youtube上傳時就會偵側到時間。
查核帳號是識別假新聞的第一步,如果要進一步查核內容真偽,就需要用到一些網路查核工具,以及新聞的基本查核準則。
(下集待續⋯⋯)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鄭凱榕
我們需要瞭解媒體。媒體就是環境、就是文化!
歡迎訂閱「卓越新聞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