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金柯|中央廣播電台資深記者、節目製作人
做為媒體工作者,我們的工作內容就是向社會大眾提供訊息。在工作的場域中,稍具反省力的人應該會發現,即使自覺性的遵守誠信、查證和平衡報導⋯等自律的工作倫理,但是我們所報導的內容都不可能是絕對客觀無誤的。然而媒體乃是一個面向社會大眾的工作,它所具有的公共性,必然要求媒體工作者最好是一個有信仰的人。
▍什麼是信仰?
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說:「你要做一個真正的人,你就要做一個宗教人。」揭露並證實「人的宗教性」,一直是宗教學研究上的一個吸引人的課題。所有研究人性的學科,像是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中的許多經典作品(如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榮格、佛洛姆、威廉.詹姆斯、社會學家涂爾幹、人類學家泰勒、弗萊則、馬林諾夫斯基等)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人的宗教需求與傾向。
從(以英國哲學家休謨為代表的)嚴格的經驗主義原則來檢視,就可以清楚的發現,每一個人生活中所憑藉的知識,真正源自於自己經驗的甚少,更多的是源自臆想、推測、成見,以及援引他人所傳遞的訊息。
這一事實,證明了人自以為的「知」當中,含有大量「信」的成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説:「未經批判的日子不值一活。」一個察覺自己無法逃避「臆測」與「成見」的人,必然要對他所信的內容進行批判性的反省。而這樣的反省逐漸使他順服於超越性的「真理」、「道」或「神」,而且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有信仰的人」。
一個有信仰的人,由於他對於自己所信的內容是經過了長期的批判而形成的,因此雖然皈依於超越性,但也常常顯現為特殊性和個別性,所以這樣的信仰並不一定要歸屬於某個特定的宗教之下,但卻可以確定「人性」具有「宗教性」。
由於媒體所具有的公共性,媒體工作者最好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圖:劉耘天攝影提供
▍媒體人的「信仰」具有雙重性
如前所述,由於媒體所具有的公共性,必然要求媒體工作者最好是一個有信仰的人。當然,這裡所說的「信仰」具有雙重性。首先是媒體工作者「對於媒體的公共性的信仰」,其次是做為一個「具有宗教性的人」的信仰。而這兩者在理想的狀況下應該兼顧兼具,但是在本質上,它們也具有潛在的矛盾。如何做到在這雙重的忠誠,是一個嚴肅的課題。
從「對媒體公共性的信仰」來說,具備這樣的信仰,才能把工作做好,發揮媒體應有的功能。而缺乏這種信仰的人,他的媒體工作難免會淪為商業利益或政治利益的走狗,媒體不但不能促進社會溝通與公義的實現,反而使媒體成為社會的亂源、矇騙大眾的罪犯。現今台灣媒體生態的惡劣,與某些媒體工作者缺乏這樣的信仰有關。
從「做為人的宗教性的信仰」來說,具有這樣信仰的人,常能夠在價值抉擇的時候站穩腳跟,做一個問心無愧、坦蕩堅強的人。而在這方面不穏定的人,則難免隨波逐流或是常有迷惑不安,在善未易察、理未易明的世間,常常會有矛盾的痛苦。但是,由於這種信仰具有個别性與特殊性,如果逾越它的分際,對不同信仰者沒有包容性的話,他的信仰就可能會成為他判斷事理的蔽障,甚至使他成為「為特定利益服務」的媒體人。當宗教立場或教條成為媒體人看事情的角度時,它所帶來的衝突與矛盾,帶來的危害可能更深遠。
▍如何掌握信仰在媒體中的角色和分寸?
怎麼樣去拿捏其中的角色?筆者認為,還是要回到信仰的本質,也就是對於自己所知所信抱持著批判性的態度。既然是「信仰」就帶有「主觀性」。一個有信仰的人,應當服膺於開放的真理,而不是把自己當成真理的代言人。
如何掌握此間的分寸?簡單的說,做為媒體工作者來說,要把「對媒體公共性的信仰」放在優先的位置,「個人的宗教實踐」應當為它服務。而不是反過來,削弱媒體的公共性,來為自己的宗教信念服務。
換句話說,個人的宗教實踐,要表現在如何服務於整個社會與閱聽大眾的利益。舉例來說,一個從事媒體工作的佛教徒,他的信、戒、定、慧的修養,應當落實在從事媒體工作時的心存善意、冷靜客觀、不畏權勢,不偏私等方面,而不是在宗教多元化的社會刻意宣揚佛教的特定立場。一個從事媒體的基督徒,他的信心、盼望與愛心,應當落實在從事媒體工作時的照顧公義、慈愛弱勢、守正不阿等方面,而不是刻意宣揚基督教對於某些社會議題的特定立場。
[1]1999年8月30日,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於佛光山寺如來殿大會堂宣布將農曆四月八日訂為國定佛誕節並於母親節同日放假。
[2]北傳佛教習慣於農曆四月初八慶祝佛陀誕辰,而南傳上座部佛教則在農曆四月十五日舉行衛塞節(Vesak),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入滅(涅槃)的節日。根據維基百科,衛塞節的日期,每年根據曆法而定,是在新曆五月的月圓之日(通常是舊曆四月十五日)。當月「月圓」日為佛陀紀念日,象徵佛陀德智圓滿、福慧具足、證悟清淨、平等、光明的境界。將這天(或數天)列作公眾假期的包括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等國。鑒於衛塞節已獲得聯合國承認,因此國際的正式名稱是「聯合國衛塞節」(United Nations Day of Vesak)。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何冠龍|一個記者,要走進你報導的人群!普立茲獎得主張彥的駐外經驗談:宗教展現中國人的心靈力量
- 2019卓新沙龍紀實 No. 2/劉雨婷|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他那天就是像個聖徒
- 何鉅華|BBC加強宗教節目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