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吳淑鈴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所頒發的「2018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今年的得主是拍攝《不能戳的秘密》、《蘋果的滋味》、《并•控制》等多部對國家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力的獨立紀錄片導演李惠仁。評審代表、政大傳播學院教授林元輝在引言中表示,特殊貢獻獎強調得獎者以新聞工作為志業,且有特殊作為、對產業具有開創性的貢獻。他說,李惠仁在過去十年裡,不論是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農委會的官僚體系,或是揭穿中國極權政府霸凌四方的惡質作為,勇氣都超乎常人,其漂亮作風樹立了新聞記者的典範,同時也開拓了台灣倡議新聞學的實踐領域。

李惠仁則以「人生旅途中的註腳」為題,分享他多年來從事新聞工作的特殊風格和重要歷程。

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圖右)獲頒2018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屢屢挑戰權勢  自我定義為「白目」行為

李惠仁渾然天成、在血液中竄動不已的白目精神,來自他的父親從他自小時,即賦予了他跳脫框架的思維方式。

時間倒回1975年,有一日李惠仁的父親詢問當時就讀國小的李惠仁,如何將藤椅縫隙裡的瓜子殼拿出來,並不斷地向李惠仁強調,問題是「如何把瓜子殼拿出來?」當時矮小的李惠仁,將他的手往藤椅縫隙一伸,就能輕鬆取出瓜子殼,但由於中指較食指長,中指弓著來回夾了幾次就痠了。此時遇到問題的李惠仁靈機一動,想到媽媽煮麵用的長筷子,便取來夾出藤椅裡的瓜子殼。原本期待父親稱讚的李惠仁,沒想到父親一看到他的舉動,一開口就是國罵,而不甘示弱的李惠仁也立即用台語回應:「你架稿你來阿!(台語,意指你這麼厲害的話,你就自己來用阿!)」

李惠仁父親接下來的動作,後來深深地烙印在李惠仁的腦海中,成為他人生中最難忘的記憶畫面。他的父親俐落地將整個藤椅翻過來同時拍了兩下,瓜子殼便在重力加速度的助力下,爭先恐後地自縫隙中紛紛落下。

「這個動作影響我一輩子!」李惠仁一方面覺得父親很奸詐,在題目裡設下陷阱。但他也進一步思考,原來問法不同、解決方式和思考方向就會跟著不同。他表示,一般人會被框架在「拿」出來的問題中,但如果問題是怎麼把瓜子殼「弄」出來,解決方式自然就會不同。李惠仁說,這件事情影響他最深遠的地方在於,他深刻地體會到「常規是創意最大的殺手」。

李惠仁笑說,每次他看到他的父親都嚇得半死,因為他的父親每天都問東問西,不停地問他問題。但父親傳承的思考邏輯和自由態度,也讓李惠仁始終秉持跳脫框架的作為和風格,不斷地碰觸和挖掘旁人認為極具挑戰的議題。現在的李惠仁,總用「白目」形容自己的各種挑戰行為。但這樣的白目行為其實在他國小時就已萌芽,並在父親的澆灌下,冒出嫩綠的枝枒、長成茁壯的大樹,成為他今日擔任獨立紀錄片導演、勇於挑戰權勢的重要支柱。

李惠仁以「人生旅途中的註腳」為題,分享他多年來從事新聞工作的特殊風格和重要歷程。

白目事蹟1:台美斷交 悲憤氛圍下的保護說

1978年12月16日,美國卡特政府宣布跟台灣斷交。宣布斷交後的隔兩天,適逢週一,就讀國小的李惠仁到校後,在週會上聽著校長慷慨激昂地發表要大家莊敬自強、處變不驚,並指責美國背信忘義等言論。

在當時遭逢斷交的悲憤氛圍中,校長和老師都憤慨地表達沉重心情。當天週會結束回到教室,老師繼續詢問班上學生對斷交的心得。此時李惠仁則直率地回說:「這樣美國第七艦隊就不會保護我們了!」結果立即引來老師責罵,嚴厲地說著台灣不需要美國保護,並重申校長在週會時提及、來自蔣總統所言的「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勝謀能斷」等精神喊話之言論。自認當時即具有白目特質的李惠仁,本以為提到第七艦隊這個不在學校課本裡的名詞,會得到老師的稱讚,沒想到最後卻是得到責備。

白目事蹟2:戒嚴時期的罷食行動

李惠仁在1985年升上高中後開始住校。當時李惠仁就讀的學校規定,住校生的三餐必須交由學校包辦,不管菜色多糟糕都要繳交餐費。換言之,學生有選擇不吃的自由,但沒有選擇不交餐費的自由。當李惠仁向學校反應菜色糟糕,卻沒有獲得回應時,他便串聯高二和高三的學長姐發起罷食行動。

後來罷食行動成功發起,住校生集體不吃學校提供的餐食,校長也在此行動下,正面回應會確實處理問題。正當李惠仁覺得事情已獲得解決時,學校裡教三民主義的訓導主任跟李惠仁說,超過五個人密謀罷食運動屬於非法集會結社,要將他移送軍法審判,而軍法審判則必須面臨唯一死刑的嚴重結果。

當時台灣處於戒嚴時期,動輒得咎的政治舉措都可能招來審判,但即使社會和人民的自由度都被綑綁在戒嚴時期的大框架下,李惠仁為了實踐他認為正確的事情,他仍無畏地發揮他的白目風格,勇敢地跳出框架限制。

白目事蹟3:是挑釁還是白目? 

「我相信我今天得到這個獎,應該不是集滿兩次被逮捕的經驗才得到這個獎!」李惠仁說。

1996年台灣第一次民選總統,有一次李惠仁的長官分配他去大安森林公園拍攝泛藍陣營的造勢活動,當他們在拍攝警察部署時,卻遇到警察用著凶狠的口氣和態度對著李惠仁說:「你不要拍!」李惠仁說,對一般人來說,聽到警察的制止言論時,可能就會放下攝影機,「但我們是訓練有素的記者,當然是繼續拍!」結果自然不意外,李惠仁就在大安森林公園被逮捕了。

李惠仁第二次被逮捕,是2014年的318佔領運動。3月19日凌晨,李惠仁在立法院拍攝立委阻擋警察攻堅的畫面,當李惠仁貼進要拍攝特寫時,兩個高階警官一迴轉打到李惠仁,對方第一個反應不是道歉,而是喊著:「你不要拍!」李惠仁直言,「這跟十幾年前我遇到的狀況一模一樣!」,而李惠仁的反應也跟十幾年前一樣,他回對方:「為什麼不能拍?」警察則繼續用嚴厲的口氣說:「叫你不要拍就不要拍!」這次李惠仁再度接著說:「難道我繼續拍,你就要把我抓起來嗎?」結果也和1996年一樣,李惠仁第二度被逮捕。

後來李惠仁在面對檢察官偵訊時,檢察官指稱「難道我繼續拍,你就要把我抓起來嗎?」這句話有明顯的挑釁意味。但李惠仁只是用著平鋪直敘的口吻向檢察官陳述:「不對耶!這不是挑釁,這是白目!但是你告訴我,台灣有哪一條法律說白目有罪?」

從小到大,不管是表達自我、爭取自己和身邊人的權益,或是為了捍衛記錄事實的職責,李惠仁總是用著他所謂「白目」的勇敢姿態,剪輯出只有他能駕馭的生命畫面。

李惠仁妙語如珠,與會貴賓在台下也頻頻被逗笑。

學習死亡功課  克服撒旦誘惑

2008年2月12日,李惠仁離開媒體,成為獨立紀錄片導演。

李惠仁決定離開媒體,跟他的父親有很大的關係。李惠仁說,在媒體工作期間,他很難有機會好好地參加家族聚會,加上他的父親當時生了一場幾乎快離開人世的大病,讓李惠仁意識到最親愛的人隨時會離開自己,同時深切感受到人跟死亡的距離非常近,也因此讓他開始思考什麼是對自己最重要的價值和事情。

李惠仁表示,在堅守重要價值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誘惑,甚或是撒旦的誘惑。他回想,2012年三月份《不能戳的秘密Ⅰ:政府病毒》播出,農委會後來也承認隱匿疫情時,那時某一個政論性節目的電台主持人跟李惠仁說,禽流感是很嚴重的問題,他(電台主持人)跟總統府的人提過這件事,總統府裡近期會有人跟你(李惠仁)聯繫。那個主持人甚至直白地對李惠仁說:你四十好幾了,有些東西是你應得的,你要好好的為家人著想!

再過一段時間,某個電視台的女主持人,透過一個朋友來跟李惠仁說,台北市政府有一個很簡單的案子,經費有好幾百萬,問李惠仁要不要接。李惠仁表示,有時候人生會面臨很多誘惑,但要思考的是「什麼樣的事物是我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註腳?」他也進一步說明,一旦知道死亡其實離我們很近的時候,自己就會去思考什麼樣的堅持才可以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面對唯一終點  確立重要註腳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是八十歲,人生道路的終點是總統府,而你現在已經走到了景福門,接下來你要如何走到你的人生終點?李惠仁說,可能有很多人不認為這是個問題,因為只要沿著筆直、平坦的凱達格蘭大道就能走到總統府。

但對李惠仁來說,選擇凱達格蘭大道沒有驚喜、沒有感動。

如果是李惠仁,他會右轉中山南路彎進台大醫院,在裡面可以看到重生的喜悅,感受人生的悲歡離合。穿過台大醫院,往前走到教育部,他會想到幾年前反黑箱課綱的林冠華,因為參加一場運動,最後用死做了最沉重的抗議。再往前走到立法院,李惠仁的腦海中就會浮現NGO團體跟許多年輕人,為了反黑箱服貿闖進立法院的畫面。

沿著中山南路走到忠孝東路後,再往忠孝西路的方向走去,李惠仁會從北車捷運的二號出口走進去,也許每天下午都會看到一個腦性麻痺的患者,在賣著太陽花和其他花朵,用他獨有的生命姿態努力地過著生活。接著再從捷運八號出口走出去,經過當年在這裡補習才考上大學的南陽街。繼續往前走,走到二二八公園,也同時看到了過往的歷史教訓,最後再從總統府的側門走進終點。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怎樣的一條路?

「我不會走那麼好走的凱達格蘭大道。終點是我們的唯一,但過程是我們最重要的註腳,這才是最重要的。」李惠仁說。

記錄國家的春夏秋冬 書寫社會的陰晴圓缺

李惠仁表示,不管是拍紀錄片或從事深度報導,他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和所有記者在做的事情就是紀錄國家的春夏秋冬、書寫社會的陰晴圓缺。對他來說,這是他能夠做的、想做的,也是很開心能從事的事情。

今(2018)年十月初,李惠仁得知獲得「特殊貢獻獎」時,適逢重陽節,李惠仁在返鄉祭拜父親時,向他報告了這個消息。回想這段祭拜的過程,李惠仁感念父親的傷感情緒不禁湧上心頭,待他短暫停頓後,李惠仁強忍情緒,用些微變調的聲音繼續說,那天的祭拜很順利,他的父親很快地給了他一個聖筊。

這個聖筊,讓人彷彿看到那個不斷在問李惠仁問題的父親,一開口沒有再冒出國罵,而是滿意的點點頭,給了李惠仁期待的稱讚,並要他繼續用白目和跳脫框架的精神,持續報導、持續記錄著屬於他生命中的重要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