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發行量公信會(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公佈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郵報》網站(Mail Online)繼續高踞英國最多人瀏覽的全國性報紙網站的榜首。
《郵報》的發行公司全名「每日郵報與通用信託集團」(Daily Mail and General Trust,簡稱DMGT),為一跨媒體集團,始創於1896年,除《郵報》報系外,還經營多份全國性及地區性報紙,各類內容網站,並擁有電視、電台業務。
《郵報》網站在4月份的每日瀏覽人數為2,366,495,比3月時上升3.4%。在各全國性報紙網站中,它亦是唯一同前月比讀者人數有所上升的報紙網站。
所有其他全國性報紙網站的流量在4月時都較前月下跌,由於當時正大選臨近,雖然該月份內也有復活節兩天公眾假期,不過,此一下跌情況仍屬出人意料之外。
《衛報》網站(Guardian.co.uk) 4月時每日平均讀者人數為1,837,331,較前月下跌4.41%。
《每日電訊報》網站(Telegraph.co.uk) 每日平均讀者人數為1,583,305,下跌0.10%。
《獨立報》網站(Independent.co.uk) 每日平均讀者人數為455,255,下跌1.21%。
《鏡報》網站(Mirror Group) 每日平均讀者人數為441,768,大跌7.28%。
至於新聞集團旗下的《泰晤士報》網站(Times Online)及《太陽報》網站(The Sun) 因為行將推行網上讀報收費制度,在4月份的調查統計已不被列入。
下列為2010年4月各大全國性報紙網站的流量(根據英國發行量公信會統計數字):
根據英國發行量公信會早前發表的統計數字,各大報系的報紙版發行量,普遍繼續逐年下跌,而今次的數據則顯示,各報網站的流量跟報紙版正好相反,雖然在4月份小跌,但全年計,仍續有大幅增長,而這也是當前媒體大勢所趨又一有力佐證。
各報系網站營收互見優劣
不過,各報系網站在營收方面,大抵由於廣告經營手法各有不同,互見優劣。
《郵報》網站由於讀者人數激增,業內人士對其促進廣告收益,多有期許,認為將有很大發展空間。據《郵報》發行公司的公佈,《郵報》網站在3月為止的半年收入,同比增加20%至5.4百萬鎊,如果按照現時的增長速度,全年預期收入可望達到1千3百萬鎊。至於同報系的其他內容的網站(求職、地產、旅遊及汽車等網站),其總營收則已高達1億英鎊。
其他報系新聞網站的廣告收入,目前顯然都比《郵報》網站更為優勝。《衛報》網站曾預計現年度收入將達4千萬鎊,同時,業內人士估計《每日電訊報》網站亦會有近似收入。
《泰晤士報》收費牆每日1鎊或每週2鎊
各大報系新聞網站,在流量及廣告方面之爭,由於新聞集團旗下的《泰晤士報》及《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大動作,預料將令市場大起變化。該報系網站(Times Online)的收費牆制度(即網上讀報收費制度)在5月底試行,6月底正式推出,原有網站進行了全新改版,收費辦法是每日1鎊或每週2鎊。
《泰晤士報》網站的收費牆與早已推行網上讀報收費的《金融時報》網站(Financial Times)及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辦法有所不同。後二者的未付費讀者都可有限度地閱讀網上內容,而一般網上瀏覽者也可經由Google之類的搜索引擎,閱讀到其部份內容。不過,在《泰晤士報》網站,除首頁外,一切內容都在收費牆後面蓋住,而搜索引擎將被摒諸於外,查閱不了。
預計流失九成讀者
在《泰晤士報》報系新舉措的同時,一個新近的調查顯示,英國10人中,有9人不打算付費網上讀報。該調查是由Entertainment Media Research 調查研究公司進行,在網上訪問了1,592 名英國消費者。有71%接受調查的人並表示,目前已有十多個新聞網站,網上已有足夠免費新聞內容可供閱讀。
說來此一調查結果與《星期日泰晤士報》總編輯John Witherow原先的評估,也算不謀而合。他在5月中曾表示,一旦收費牆推出之後,將有絕大部份讀者,或者高於90%以上,因而流失。
話雖如此,新聞集團另一高層人士,負責網站營業收入的Paul Hayes則曾戲言,如果收費牆行不通時,他就會很倒楣的了。
新聞集團旗下的另兩份大報,《太陽報》(The Sun)及《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亦計劃於稍後推出收費牆制度。
可參閱報導:
Mail Online stays top national website – Press Gazette
Mail Online prepares for digital revenue lift-off | MediaMoney
90% won’t pay for new Times websites, claims survey – National Newspapers – Press Gazette
(作者曾在香港從事電視新聞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