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異常 黃河出現百年罕見凌汛」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 陳薇如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領域、綜合活動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綜合活動領域六下,第二單元「自然變化與生活」,第一課「自然與我」。
翰林版綜合活動領域五上,第三單元「臨機應變」,第一課「狀況大考驗」、第四課「全體總動員」。
康軒版社會領域五上,第一單元「自然環境」。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1瞭解生活環境 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1-3-4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3-10舉例說明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4-3-1探討周遭環境或人為的潛藏危機,運用各項資源或策略化解危險。

六、主題:氣候異常 黃河出現百年罕見凌汛(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TVBS 更新日期:2009/01/20 13:41 仇佩芬

  受黃河上游氣溫回暖影響,位在陝西境內的黃河壺口地區出現百年罕見的凌汛。巨大冰塊堵滿河道,衝上岸邊的民宅,冰塊厚達數十公尺,幾乎和屋頂一樣高。目前壺口景區已經全面封閉,當地政府正忙著協助民眾救災。

  這場百年罕見的黃河凌汛,發生在17日午夜到18日凌晨,黃河河水夾雜大量冰塊,湧進壺口地區。

  短短1個多小時裡,寬達400多公尺的河道就被冰凌堵滿,巨大的冰凌衝出河道,湧進民宅;壺口景區的餐廳和旅館,屋內全是冰凌,冰塊幾乎堆到天花板上;而堆滿路旁的冰凌厚達數十公尺,不但房屋和路樹被厚重的冰凌沖垮,大型車輛也被深埋在冰塊裡。

  大陸氣象部門表示,這是因為近日黃河上游氣溫回暖,結冰的河道解凍,冰凌隨著河水湧向下游,才會導致這場罕見的凌汛;目前當地政府已經組織救援人員,搜救被冰凌困住的民眾,並且協助當地居民搶救財物。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在課前蒐集黃河凌汛的圖片,製作成PPT檔案,待課堂上作為引起動機之用。

2.準備大張的黃河流域圖(需有緯度標示)。

3.學生蒐集家中不用之保麗龍帶至課堂活動上使用。

課堂實施:

1.播放電影「明天過後」中暴風雨席捲陸地造成嚴重傷亡的片段,與學生探討現實生活中是否會真的發生。

2.教師播放黃河凌汛PPT檔案,讓學生猜猜圖片中的情形發生在什麼地方。

3.教師發下「氣候異常 黃河出現百年罕見凌汛」影本,請學生精讀:

甲、協助學生找出新聞報導的重點:
乙、鼓勵學生針對報導內容發表感受,並提出可能發生的災害有哪些。

4.教師利用黃河流域圖,帶領學生瞭解在黃河的河套及內蒙古河段,因上下河段緯度相差3度多,冬季平均氣溫相差攝氏3~4度。上段河道封凍晚、開河早,結冰較薄;下段河道封河早、開河晚,結冰較厚而導致凌汛之特有自然現象。(學生須已有緯度越低、平均溫度越高的概念)

5.凌汛體驗活動一:

甲、教師利用角錐將走廊由左到右分為ABC三段,A區為上游,B區為下游,C區為陸上建築物。
乙、學生練習配合口令練習動作,當教師宣布「流動」時,所有的學生由走廊左邊走向右邊;當教師宣布「結冰」時,學生六七個人肩搭著肩圍成一圈不動;當教師宣布「建築物」時,學生練習站立不動,只有在被教師輕推時才向外退。
丙、所有學生先依序由左到右走動執行「流動」指令動作,當教師宣布:「春天來了,上游流動,下游結冰。」此時剛好走到A區學生在走廊右邊排成一列,輕輕推擠B區的同學的腳部,剛好走到B區的學生則要做「結冰」指令動作,被A區學生推動時則順勢拆散成二或三人一組推動C區學生,C區學生自由選擇走廊左邊的兩側站立,若被B區學生碰到就向外退。
丁、學生恢復「流動」指令動作,依序在走廊上由左向右走動,此時教師宣布:「冬天來了,下游的河水先結冰了,上游還在流動。」,A、B、C三區學生再度重複丙步驟的移動方式。

6.凌汛體驗活動二:

甲、學生將蒐集的保麗龍塊堆疊在教師事先準備的的溝槽狀容器中段(亦可利用洗手台)。
乙、教師從容器另一端沖水,讓中段的保麗龍浮起並溢出容器外。
丙、可在容器邊緣擺放代表建築物或農作物的物體,受保麗龍推擠而移動,讓學生瞭解凌汛造成哪些災害。

7.與學生討論新聞標題,讓學生思考為何原本是自然現象的黃河凌汛,要冠上氣候「異常」的標題?揭示許多的氣候的異常其實已不是純粹的天然災害了。有許多的因素是人為所造成的因果循環。

8.學生自由發表,在台灣地區也有哪些常見的災害發生,防範與救災的工作又有哪些。

9.學生分組討論,當災害發生時如果自己是指揮官,會如何運用現有資源及科技資訊,在第一時間內做好救災的工作,並上台發表。

10.學生分組,成員分別擔任總編輯、編輯、採訪……等工作,進行「黃河凌汛」特別報導,學生於課後再度深入蒐集與此新聞相關的資訊,模仿一般報紙的版型,整理成圖文並茂的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