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自然五下,第四單元「聲音與樂器」,第一課「生活中常見的聲音」
南一版國小自然五下,第四單元「聲音的探討」,第三課「令人難受的聲音」

五、對應能力指標:

2-3-5-2藉製作樂器瞭解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音量大小、音色好壞等,知道樂音和噪音之不同。
1-3-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7-3-0-2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

六、主題:看到寧靜標誌 千萬輕聲細語(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中廣新聞網 看到寧靜標誌 千萬輕聲細語

更新日期:2009/03/24 13:05

  經過半年徵選,環保署今天公佈國內首見的「寧靜標識」,以「房屋、手語、笑臉」構圖,提醒民眾在公共場合要輕聲細語,環保署表示,標識跟處罰無關,希望透過適度提醒,培養國人在公共場所降低音量,尊重他人,未來這個標示將透過各縣市環保局免費提供與下載。(陳奕華報導)

  這次徵選寧靜標示共有245件作品,獲得第一名的作品是以房屋、手語跟笑臉當作設計元素,房屋代表注重安寧的場所;把手指放於笑臉的嘴唇上代表請輕聲細語、保持安靜,作者徐惠菁小姐表示,靈感是來自小姪女,當她吵鬧的時候,會把手指放在她的嘴巴上,因此設計出了寧靜標識。「當她大叫的時候,我把手放在她的嘴巴上,我跟她說美女是不大聲說話的,然後我的原圖手勢這樣放在她嘴巴上,後來這個圖就被徵選入圍。」

  除了寧靜標識外,環保署同時拍攝「寧靜標識宣導短片」,由署長沈世宏擔任寧靜大使,請大家在公眾場合輕聲細語。「寧靜是聽覺上美的襯托,當你在公共場所的時候,請輕聲細語,保持安靜。」

  針對需要寧靜場所,包含美國、英國與日本等國家,都有對於圖書館與醫院提供室內音量建議數值,國內目前雖然沒有相關建議,不過環保署希望透過「寧靜標識」與宣導短片,希望適度提醒並培養民眾在公共場所降低音量,尊重別人的好習慣,而這款寧靜標示將透過各縣市環保局免費提供與網站下載(http://ivy1.epa.gov.tw/noise/)。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上http://ivy1.epa.gov.tw/noise/ 網站下載寧靜標誌

2、請學生蒐集並錄下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考量學生可能沒有錄音筆等工具,也可由老師錄,包含各個地點或活動的聲音,包含悅耳的或是不悅耳的聲音…數種)

3、如由學生錄製,教師需事先蒐集好學生錄製的聲音,將相似的加以分類歸納,或是在事前先登記確認每位學生會錄來的聲音。

◎課堂活動

1、播放事先錄製好的「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給全班同學猜,沒有錄音工具的同學也可以口頭發表的形式讓大家猜猜看那是什麼聲音。

2、教師在黑板上記錄下同學帶來的聲音,讓同學們說說看覺得哪些聲音好聽,哪些聲音不好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藉此活動可以聽聽每個人的不同意見,例如馬路上的聲音,因為時間地點不同可能是安靜的,卻也可能是嘈雜的,而你個人覺得好聽的聲音,別人不一定覺得好聽,因為每個人對聲音的接受度不一樣。

3、請同學談談自己對噪音的看法,什麼情況之下,會讓你覺得聽到的是噪音?以及噪音對人造成了哪些影響?

4、教師歸納學生意見後,介紹噪音判定的標準及可能產生的危害。

4-1、噪音的危害請參考:http://ivy1.epa.gov.tw/noise/BB/B-05-02.htm
4-2、噪音的影響及判定標準請參考:http://ivy1.epa.gov.tw/noise/BB/B-05-03.htm
4-3、噪音範例請參考:http://ivy1.epa.gov.tw/noise/BB/B-05-01.htm

5、請同學發表如何改善噪音的想法?或者是如果受噪音影響,可以採取怎樣的行動?

6、教師拿出事先下載好的寧靜標誌讓學生看,請學生先說說看覺得這個標誌在告訴我們什麼?可看看標誌上的資訊,是誰做的?目的是提醒?或是禁止?

7、發下「看到寧靜標誌 千萬輕聲細語」的新聞文本給學生,進行討論:

7-1、What—新聞在說什麼?

7-2、Who—是誰要告訴我們這個訊息?

7-3、Where—在哪裡發生的?

7-4、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

7-5、Why—造成事件的原因是什麼?

8、再請同學回想自己在公共場合的經驗,什麼時候是輕聲細語的?什麼時候又是提高音量的?為什麼在公共場合需要輕聲細語呢?也可說說自己出國或出去玩的經驗,每個地方的公共場合給予你什麼不同的感覺?
(此部分沒有標準答案,老師可鼓勵同學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跟別人不一樣的也沒關係)

9、最後討論哪些地方適用這樣的標誌來提醒大家輕聲細語。

◎好用資源網

行政院環保署噪音管制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