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藝術設計」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薇閣小學 呂滋益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1.翰林版國小藝術與人文五下,第二單元「藝術塊寶」。
2.翰林版國小藝術與人文六上,第一單元「視覺藝術點線面」。
3.自編教材

五、對應能力指標:

3-1-9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聯。
2-2-7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2-3-9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省美經驗與見解。
3-3-12運用科技及各種:是搜集、分類不同支藝文資訊,並養成習慣。

六、新聞來源及本文:站牌告示未整體設計/幾米吸睛-美中有不足(可連結)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9/04/13 04:09
記者洪敏隆/專題報導

  台北捷運南港站處處有知名繪本作家幾米的作品裝飾,有人譽為全台北最漂亮的捷運站,每天都有人專程來拍照留念。

坐到南港站 只為拍幾米6幅畫作

  南港站有6幅幾米畫作,分別在月台兩側、1號及2號出口階梯通道、穿堂層;2號出口的階梯融合歷年知名作品中的代表性角色,成為南港站獨有的牆面藝術,包括「向左走向右走」的男女主角、「月亮忘記了」的獸裝小男孩、「森林裡的秘密」的毛毛兔、「失樂園」的叉叉熊,讓人一踏進南港站,就彷彿走入幾米的世界。

  當然,另一件作品「地下鐵」和捷運的關係更密切,也沒有缺席,1號出口有女主角與椅子、站內通道是盲眼女主角與士兵玩具,月台兩側是「地下鐵」和「月亮忘記了」等精彩繪作。

  不過,街頭藝術家「陶斯」說,南港站車站玻璃和牆面頗具藝術巧思,只可惜月台告示牌及路線圖卻直接蓋住作品(見上圖,記者洪敏隆攝),突兀又可惜,例如路線圖可鑲進畫作中乘客正在看的報紙裡,或由快樂的小豬拿著告示牌,不僅維持美感,還可增添創意,未來其他車站設計時不妨及早留意這些細節。

七、教學活動簡述:

1.老師提問關於坐捷運的經驗:

(1)搭乘捷運時,是否會注意週遭的廣告或公共藝術裝飾?
(2)能提出某一各捷運站的印象?它吸引我的部份為?它是哪一站?

2.請學生將收集的相關資料與圖片,分享給班級其他同學。
(圖片、照片、報導極具說明性的資料皆可)

3.老師播放”捷運藝術PPT”的彩繪、圖像或造型圖式之實例,簡單說明公共藝術的定義與設計者的想法(或構圖),並且請學生說一說觀賞後的心得與其發現。

◎公共藝術的定義:藝術品放在公共場所就叫作公共藝術,且具有「公共性」。公共藝術是一個全民性的、一個民主價值觀跟美學涵養的呈現。

補充資料:

1.「公共藝術」打破了不同藝術形式之間以往的疆界。藝術不再專屬於特定社會階層,或者是少數菁英。藝術被放在公共場合,而不是封閉的室內。

2. 在談公共藝術的時候,有一個關鍵的課題,我們平常談藝術,什麼地方可以看到藝術品?答案是美術館。意思是說,大家必須經過一段距離,進入封閉的室內,才會看到藝術品,看到美的東西。但公共藝術不是!公共藝術是人們在不經意的日常生活環境就會碰到,就能遇到一個美的東西。所以如果公共藝術放置得好,對生活在附近的小孩子,甚至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像是外籍新娘或是觀光客,我們就不需要透過語言的翻譯就可以溝通,藉由藝術得到共識。

◎幾米作品:「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記了」、「地下鐵」…等。

「向左走向右走」:描述兩個都會寂寞單身男女的故事。

「月亮忘記了」:你是否曾經想過,月亮正默默的凝視大地?你是否曾經懷疑,月亮有種魔術般的神力?

 「地下鐵」:透過一個盲女每天走進地下鐵這樣一個曲折蜿蜒的地底世界…經過無數個未知小站,錯過無數個擦肩而過的人…傳達出每個人只要用心並充滿希望。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E%E7%B1%B3

向左走向右走  月亮忘記了     地下鐵

4.讓學生認領六個捷運站的藝術作品,並請每一組介紹捷運藝術創作的想法、設計的主題、設計作品位於的地點?……等

南勢角站:青春美樂地

中正紀念堂:輕鬆的雲、走路的月

中正紀念堂:非想、想飛

古亭:邂逅(都會臉譜)

台大醫院:手之組曲

公館:窺

http://sdpo.dorts.gov.tw/Arts/Art_Main.htm

5.將學生分成六組,讓每一組組的學生做藝術作品討論;並請每一小組運用以下幾點的主軸與內容,對全班同學做”捷運藝術的分享”,讓學生學習表達與聆聽,激勵學生用多元的觸角與不同的視覺發想去欣賞藝術。

Where:設計作品位於的地點
Who:誰的設計?
What:設計的想法?(創作理念)
When:你何時發現它?
How:這樣的圖示、圖樣與造型,可以讓你感受到甚麼?
*是否有需要改進與美中不足的呢?

6.老師統整學生的概念與說法。並引導學生對美的事務之接受度與觀看的角度,用更為寬廣的心去體會週遭的環境,並勇於思考其需要改進的地方。

八、相關聯結

1.公共藝術新聞

2.捷運藝術:
http://sdpo.dorts.gov.tw/Arts/Art_Main.htm

http://www.trtc.com.tw/c/flourishing.asp?catid=%E5%85%AC%E5%85%B1%E8%97%9D%E8%A1%93&small=%E5%85%AC%E5%85%B1%E8%97%9D%E8%A1%93

http://www.edpo.dorts.gov.tw/cgi-bin/SM_theme?page=49505393

九、補充資料

  幾米(1958年— ),原名廖福彬,生於台灣宜蘭,是台灣著名繪本畫家。他的筆名來自其英文名Jimmy。幾米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曾在廣告公司工作十二年,後來為報紙、雜誌等各種出版品畫插畫,1998年首度在台灣出版個人的繪本創作《森林裡的秘密》、《微笑的魚》,獲頒年度中國時報開卷最佳童書、民生報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童書、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獎。1999年出版《向左走向右走》,獲選為1999年金石堂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並興起台灣繪本創作風潮。其作品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暢銷世界,評論者認為他的作品常以細密的筆觸透露淡淡的疏離感,也因此被大眾所喜愛。幾米的作品也被改編成舞臺劇、電影、電視劇和動畫,並有繪本主角的人形公仔和眾多圖像授權產品。

創作歷程

  1995年,幾米遇到人生一個重大事件,罹患血癌,當時情況並不樂觀,但後來病情奇蹟式地被控制住。在家休養的三年期間內,他重新開始畫插畫,也就是在此時,他的插畫作品開始受到更多的注意。

  幾米在台灣繪本閱讀習慣風氣未開之際,開創了一種成人繪本的風格。他讓圖像成為另一種清新舒潔的文學語言,在他的作品裡營造出流暢詩意的畫面。他的作品不只有短篇,不只是圖片配上簡短的文字,而是呈現了完整的價值觀、想法及人生態度。

  1998年,幾米在台灣出版個人最早的兩本繪本創作《森林裡的秘密》與《微笑的魚》,從此專注於插畫領域,累積20多本作品。從報紙、雜誌插畫工作者蛻變成為繪本作家,並曾舉辦個展,獲得許多國內外藝術展覽會邀請參展,亦得過許多獎項。其中作品《地下鐵》與《向左走向右走》曾被改編成電影,《地下鐵》改編成音樂劇,其他衍生作品另有音樂CD、電視劇和動畫。(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8120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