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聲音重現」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興隆小學沈啟聰老師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四上藝術與人文「傳說中的故事-壺生與蛇生的故事」
五、對應能力指標:
1-2-2嘗試以視覺、聽覺及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
2-2-7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人創作的見解。
2-2-8經由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了解自己社區、家鄉內的藝術文化內涵。
2-2-9蒐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並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六、主題:傳唱排灣古謠 祖先聲音重現(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2009/5/10國語日報 趙瑜婷 報導
「奇怪,今天村子裡有人結婚嗎?」屏東縣佳興部落的老人正在涼亭聊天,突然聽到熟悉的排灣族結婚歌傳來,歌聲十分嘹亮,他們不由得豎起耳朵,甚至疑惑是否忘記參加重要慶典。跑出去一看,卻發現幾個泰武國小學童正蹲在街角,一邊餵貓咪,一邊哼歌。
「對孩子而言,雖然只是隨口唱唱,但這些古謠所蘊含的能量卻已釋放出來,讓部落老人家感受到了。」泰武國小族語教師邱霄鳳說。
學生徐念庭記得,古謠隊第一次發表成果時,前來聆聽的爺爺奶奶,也就是族人口中的「vuvu」,簡直哭慘了,大家都不知所措。原來老人家聽到情歌,重溫起初戀的甜蜜;聽到工作歌,又回想起當年的勇猛;但最讓vuvu感動的,還是在孩子歌聲中,聽到了「祖先的聲音」。
排灣族的古謠並不是用五線譜記錄,族人要學習吟唱,都得回歸到最基本的方式,「你唱一句,我唱一句」,學生跟著教師調整唱法甚至呼吸,而這種模仿的旋律擁有一種獨特的「穿透性」。邱霄鳳說,部落耆老教孩子古謠時,一邊教唱,一邊彷彿聽見兒時教他唱這些歌的長輩聲音。耆老了解到,自己是跟著祖先的聲音走,這個聲音已經流傳百年,孩子也在歌謠中和祖先相遇。
排灣族是情感豐富又細膩的民族,因此,歌謠成為日常重要的溝通方式。邱霄鳳說,每講完一句話,情感如同斷句無法延續,但唱歌時,一串串的旋律卻能將情感不斷的綿延,這也就是排灣族古謠有這麼多轉音的緣故。「情感有多深,聲音就拉多長」,不過,歌謠隊孩子剛開始卻無法理解,覺得vuvu唱得這麼慢,甚至覺得聽起來太悲傷了,想用rap把古謠改編成輕快、歡樂的音樂。
對孩子來說,除了旋律很陌生外,歌詞內容也都是古老的排灣族用語,有如艱澀的文言文。為了引導他們學習古謠,教師阿馬克和學生商量,每週一、三、五聽周杰倫、蔡依林的歌,每週二、四、六聽排灣族傳統歌謠。慢慢的,孩子開始習慣並懂得欣賞,最後甚至說:「老師,其實這些古謠很好聽。」
透過古謠,孩子更認識排灣族的文化。原來排灣族沒有文字,於是族人把部落的歷史、生活和故事,放進木雕藝術和歌謠傳唱中,延續下去。學生陳家威記得,有一首結婚歌長達四十分鐘,同樣的旋律重複多次,但都唱不膩,因為這首歌訴說部落頭目的家族史,豐富的情節就像是聽故事一樣的迷人。
在傳唱中,泰武的孩子也重新發現排灣族人內心的情感,以及即興表達的功力。例如,在求婚場合中,女方父母都排排坐,眾目睽睽下,男生只能用優美的比喻委婉傳達情意,像是「你是開花蔓藤,我是不開花的蕨類」,表明自己雖然不起眼,卻很實用。阿馬克說,在排灣族裡,真正會唱歌的人不是技巧好,而是善用歌詞表達自我,歌詞更是排灣族重要的文化核心。
對於排灣古謠的傳承,邱霄鳳一點都不擔心。她說,古謠隊學生雖然學的是超齡又高難度的歌謠,有時很難掌握到情感或意義,但就像過去的部落孩子,他們在vuvu懷抱中聆聽重複哼唱的歌謠,心中也埋下了種子。等到十五六歲談戀愛或工作時,歌謠又能應用在生活裡,如同從聽故事的童年慢慢的走入故事中,對部落文化的情感,也在歌謠中甦醒。
八、教學重點建議:
1.引導學生經由分享本篇報導之閱讀心得,深刻體會排灣族原住民傳統歌謠的精神所在。
2.介紹排灣族傳統歌曲-歡樂舞,並播放本歌曲教學CD,引導學生隨歌曲打拍子,並討論歌曲的調號、拍號、速度與節奏。歡樂舞為南排灣族民歌,通常是結婚跳舞時所唱的歡樂歌之一。
3.藉由觀賞課本圖文,教師講述排灣族「壺生」的傳說故事。
4.與同學一起學習排灣族的特殊舞步—-四步舞,表現歌曲律動。可自由分組,輪流表演,表現排灣族民歌的曲調之美,及結婚歡欣愉悅的氣氛。
九、補充資料
http://203.71.239.23/naerResource/study/15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