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別讓腸胃太放「粽」」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健康與體育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版國小健康與體育四下,第四單元「飲食知多少」,第一課「飲食與健康」。
康軒版國小健康與體育三下,第一單元「健康與飲食」,第三課「怎樣吃才健康」。
南一版國小健康與體育五下,第三單元「健康生活」,第一課「營養加油站」。

五、對應能力指標:

2-1-4辨識食物的安全性並選擇健康的營養餐點。
2-2-5明瞭食物的保存及處理方式會影響食物的營養價值、安全性、外觀及口味。
2-1-3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六、主題:端午節 別讓腸胃太放「粽」(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端午節 別讓腸胃太放「粽」更新日期:2009/05/20 10:06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520 10:04:52)

  又到端午粽葉飄香時節,傳統以糯米為主要食材包製的粽子,是應節不可或缺的食物,然而,若是放「粽」大吃,拼命嚐味道的結果可能是腸胃道「消」受不起!

  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的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受檢民眾雖然只有9.8%主訴自己的消化道感覺不適,但實際檢測結果卻是高達94.3%的受檢者檢查出有胃部異常(含潰瘍),高居十大異常的第二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指出,端午節後,常見因放「粽」自己而引發急性腸胃炎,結果不得不找腸胃科醫師報到的情況。

  鄭乃源院長指出,國人習慣以大吃一頓來慰勞自己,因此,常在節慶之後見到消化不良或急性腸胃炎患者增加;其實,吃太多,身體必須承擔處理過多的食物,對身體來說反而如同毒性物質一般。

  端午節應景的粽子多以糯米製成且配料油膩,鄭院長並表示,以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糯米蛋白大、黏性高,並不適合人體,進入腸道後易因消化不完全而引發腸漏症或過敏。有些人本身腸胃機能障礙,腸胃神經敏感或蠕動不協調,特別容易消化不良或引發急性腸胃炎。另外,粽子的高脂肪、高鹽份,會使得消化變慢,刺激更多胃酸分泌,不利逆流性食道炎或消化性潰瘍患者,也容易加速膽囊收縮,容易導致膽結石患者膽囊發炎,而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痛風患者而言也是雪上加霜。因此,鄭院長強調,端午節吃粽子,應景吃點就好,宜有所節制。

  端午健康吃粽有技巧 Tips看過來一般人即使腸胃沒毛病,徐景宜營養師建議,健康吃粽,仍應留意技巧如下:1. 選擇高纖餡料:避免便秘,可選擇含纖維質高,例如包了竹筍絲、香菇、杏鮑菇、蘆筍、胡蘿蔔絲、黃豆、黑豆、蒟蒻等食材為主,或是將蛋黃換成栗子、地瓜、南瓜等的養生粽而非傳統粽子。而且要多喝水。2. 吃粽前先吃水果:怕胖的人,可運用飲食技巧來彌補。也就是把粽子當成正餐吃,在吃粽子之前20-30分鐘先吃水果,選擇糖份低的蕃茄、芭樂、蘋果或奇異果為佳;或在吃粽子時搭配青菜等高纖食材,並且喝湯(選清湯而勿食用高湯或濃湯)使有飽足感。3. 吃粽子不沾醬:鹹粽子本身已經有味道,若再沾醬,除了會增加熱量的攝取,含鈉量也可能過高,對一般人健康會造成影響,尤其對有高血壓、腎臟病或心血管疾患者更是不利。

  腸胃有疾、慢性病患不放「粽」 一樣好滋味若是已知腸胃道消化狀況不佳,或是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鄭乃源院長、徐景宜營養師建議,只要秉持下列原則,一樣能品嚐粽香:1.節制:淺嚐即止,絕對不可過多,只嚐半顆,或選擇體積小的粽子,一天不要超過一個拳頭大小。2.計算熱量:特別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或是需要減重的人,要能認識粽子的熱量,如一口粽的熱量大多介於150到200大卡,而南部粽、北部粽或豆沙粽則熱量在450-600大卡不等。3.少吃鹼粽:口感QQ的鹼粽添加硼酸等化學成份,不是內包豬油拌炒的豆沙,就是還要外加砂糖、果糖一起搭配吃,對糖尿病患者不宜。宜選擇非糯米的養生粽,如五穀米或糙米粽等。4.食用消化酵素高之水果:為助消化,吃完粽子可立即食用消化酵素含量高的木瓜與鳳梨。5.不要太晚吃粽:患有消化道潰瘍、逆流性食道炎或膽結石者,儘量在白天食用,晚餐之後的時間 , 盡量不吃粽子。同時,應選擇水煮、清淡、料素、少油的粽子,避免包著蛋黃或高油脂食材的粽子,吃的過程更應注意細嚼慢嚥。

相關新聞:端午節不放「粽」,腸胃不會痛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師生每人準備一顆粽子(不限口味、地區、類別)

2、材質較硬的紙張、毛線

◎課堂活動

活動一:【觀眾觀粽】(因活動需求,可將此活動安排於早上第4節課,活動結束配合午餐時間把粽子吃掉)

1、為了搭配端午節的到來,請學生每人帶一顆粽子來學校

2、先請學生分享吃粽子的經驗:

什麼時候會吃粽子?(平常也可能吃粽子,但好像一想到端午節就一定會想到吃粽子)
只有端午節能吃粽子嗎?端午節吃粽子的典故是什麼呢?
有沒有端午節沒吃過粽子的?或是在端午節前後吃過最多顆的粽子是幾顆?
端午節沒吃粽子和端午節吃了(很多)粽子有給你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嗎?
有沒有端午節吃粽子發生的特別經驗呢?(肚子痛或是長胖了之類的)

3、再讓學生簡單介紹所帶來的粽子來歷,例如:

誰去買的?(家人或自己?)
在哪裡買的?(傳統市場、超市或小吃店?)
這顆粽子有無名稱?(肉粽、南部粽、湖州粽、鹼粽、紅豆粽…)

4、請學生打開自己的粽子,仔細觀看粽子,教師記錄在黑板上,重複的只需記錄一次即可,像是什麼形狀?有長形也有三角形的;粽子裡包了哪些料?豬肉、香菇、蝦米、鹹蛋黃等…(以當天學生所帶的粽子內容為主即可);粽子看起來的感覺?(有些粽子看起來偏油)。

5、觀粽完畢,請學生把粽子吃掉,不要忘記自己所觀察到的粽子內容喔。

活動二:【千萬要粽記】

1、老師發下「端午節別讓腸胃太放粽」的新聞文本給學生,進行討論:

What—新聞在說什麼? (端午節別吃太多粽子)
Who—是誰要告訴我們這個訊息?(營養師、醫院院長、醫療機構)
When—什麼時候出現這樣的新聞? (端午節前)
Why—為什麼要讓我們知道這個事件?(端午節快到了)
How—有哪些吃粽的技巧?(如何選粽、避免過量,哪些人要忌口?)

2、請學生將新聞文本中的技巧與叮嚀用色鉛筆或螢光筆畫起來,如下:

一般人:1. 選擇高纖餡料2. 吃粽前先吃水果3. 吃粽子不沾醬
腸胃不佳或有慢性病者:1.節制2.計算熱量3.少吃鹼粽4.食用消化酵素高之水果5.不要太晚吃粽

3、在新聞中有提及一些較為養生的粽子材料,可以請學生想一下自己所帶來吃的粽子中是屬於較為養生的材料,還是比較傳統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材料?

4、在新聞文本中也提到很多不同需求的人應注意的吃粽技巧,請學生先進行自我分析,再以其他顏色的筆,將新聞中所說的重點註記下來,例如:我是怕胖的人、我是腸胃不好的人、我是有慢性病的人、我是常便秘的人…等。

5、教師總結學生的討論,並提醒學生飲食需均衡,任何一種食物吃過量了都有害身體健康。

活動三:【我的粽技】

1、發下材質較硬的紙張(附錄)

2、請學生將紙張上剪成如下圖所示:(底為正方形,四邊為一樣大的等腰三角形,4角用打洞機打洞,穿毛線用)

3、請學生在4面三角形中屬於寫下自己吃粽技巧

第一面寫自我分析:我是屬於新聞中的哪一種人,或者都不是
第二面寫所屬類型所需注意的事項:可根據新聞文本或其他資料
第三面寫自己所認為吃粽子應注意的事
第四面畫自己喜歡的粽子:長什麼樣子,包什麼料(教師可引導學生以不同分類方式為所畫的材料註記,例如較營養的用綠色畫,熱量較高的用紅色畫,這樣可以讓學生自我檢視自己所喜歡吃的食材是否均衡)

4、四面都寫好畫好之後,沿虛線往中間折,就會是一個三角錐狀(似粽子),再以毛線最後串連4角即成一個粽子吊飾(裡面可放鈴鐺或可發出聲響的東西),學生可自由發揮創意,看毛線怎麼串,也可以串成綁粽子的樣子。吊飾的4面即在提醒自己端午節別太放「粽」

◎補充資源:(認識粽子的種類、材料、吃法、熱量、營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