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導說,台中市去(97)年改名字的市民,共七千多人;其中,有三成認為改名後,時運不見得更好,又或者比改名前更差,遂又恢復原名。報導同時指出,這批改名字的人以二、三十歲女士居多,大都依從命理師建議,擇日擇時改名,以圖改運。在這一批改名熱中,名字有愈改愈中性化趨勢,且重水字部首組合,而在各行各業中,尤以演藝界藝名最常更改,祈求大紅大紫。

  由于傳統文化,由于中國文字音、形、義結構,中國人名字,幾乎是一部另類文化史。老子《道德經》早就說過「無名為萬物之母,有名為萬物之始。」從語藝學角度來說(不是生物進化論或宗教觀),這句話該可以解決「雞生蛋、蛋生雞」吊詭—-先有家禽名雞,所以牠所生的(蛋),從雞名衍義(「一生二,二生二,三生萬物」),就叫雞蛋,倘若光得蛋,而無禽類配屬,則焉知其為雞、鴨抑或鵝?從甲骨文,金文來看,名之一字初形,是月在口旁;甲骨文有卜辭殘文「重□(缺字)其名□」(意義未詳);金文則有「厥名口□邦」(名字),與「朕余名之」(吉日劍命名)諸句。所以許慎在解釋名之一字時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黑夜),冥不相見(黑夜看不清楚對方),以口自道名(字)。」(《說文解字》)

  名是「明」的意思,自名的使用,實際上是適應「我族類」公名(即姓如姬、姚、姜)的圖騰(toten)母系氏族社會,漸次演化為使用私名的父系社會之故,在父系社會中,每一男子漢都是一個「獨立分子」,各自持戈守護自己的禾(我),指指鼻子(ㄙ)對人說禾是我的(私),舍是余的住處,以弓來保護自己的田土(疆)。名、命、生、姓古義同義,互為通假。

  不過,自名只是口語傳播,而真正首見之于文字的,厥為依禮俗而刻的鼎銘。從殷代銅器(或陶器)裡,可以看到鐫記有人名(或氏名)的圖形符號。《祭統》指出:「夫鼎有銘(文)。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著之後世。」劉熙之《釋名》亦說:「銘,名也,記其功也。」也就是說把名字刻上去,使後人知其祖宗之德或功勳,故如「邾公華鐘」者,即刻有:「慎為之名,元器是舊。」所以,在我國人的名字涵義及其衍展過程中,名稱(name)、文字(word)及銘鼎裡之文(inscription)三者,其實是一個無差異的三合一重疊通假關係。

  追溯上古華夏之世,封建郡邦初建之時,嫡承正統,而庶則領氏封藩(「天子賜姓命氏」);也就是說,這些受封諸藩,大都頂著(部落)氏族、封地、祖宗、有國或官職公名,世代相傳。例如,清孔廣森在《大戴禮記‧補註七》中指出:「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諸國,大彭、豕韋、諸稽,歷事虞、夏,于商為伯,武丁之世滅,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八百年而亡。」餘如黃帝居于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神農氏居于烈山,故稱烈山氏;服虔在《禮‧月令》中亦解釋說:「自少暤以上,天子之(稱)號以其德,百官之號以其徵;自顓頊以來,天子之號其地,百官之號以其事。」

  殷代用天干(如武丁),地名(如帝嚳名高辛;高辛,地名),以事(如主癸之妃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而于乙日生商湯,故名履),以及以德(如帝辛,因「殘義損善」,天下謂之紂)等途徑命(取)名,命名方式自是趨于多元複雜。及至春秋之世,命名方式,已有「五法」和「六不」之說。「五法」指的是有信(徵),如唐叔虞手掌有紋象虞字,因名;有義(德),如周文王生武王,期望之發兵誅暴(紂王),故名發;有象(長相),如孔子,父叔梁紇母顏氏禱于泥丘,得孔子,孔子生而汙頂(胎誌),象泥丘,故即名丘;有假(借機),如孔子之子生時,適有人送他一條鯉魚,因名之曰鯉、字伯魚,以及有類(比),如齊桓公太子與他同一日生,故名同。「六不」是不以國(名),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以及不以器帛等命名,以免犯忌(如名豕,然則豕死了怎麼辦?)。

  所以如此嚴謹,是希望命名與命字與命運、成就、期許、形象和德行等有所呼應,以使「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白虎通》),此之所以楚三閭大夫屈原,就以他的名字為榮,並且由自我期許,而內化為德。他說:「兆出名曰正則兮,卦發字曰靈均」(〈九歌‧離世篇〉),又說:「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據聞一多解釋,那是屈原生的那天,灼龜甲卜兆,憑兆文而將他取名曰正則,字靈均(見《離騷解詁》)。

  據近人馬來西亞學者蕭遙天所著《中國人名的研究》-書所說,周秦命名方法,大致有同義互訓,如被孔子斥責好睡午覺的魯國宰「予」,字「子我」;反義相對,如孔子學生衛人端木「賜」,字「子貢」(上予卑者曰賜,下奉上曰貢,賜與貢相對);連義推想,如孔子之孫、作《中庸》的孔「伋」,字「子思」(伋與急通假,憂患孔急也,故取字曰思—-靜思、多思);連義指實,如楚公子「啟」,字「子閭」(閭為里巷之門,啟、閭,啟其里門也);辨物統類,如楚公子「魴」,字「伯魚」(魴為魚);原名加辭,如孔子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的齊人公冶「長」,字「子長」;干支五行,如秦人白丙,字乙(丙為火,天干排序第三,為奇數—-奇數剛;乙為木,天干排序二,為偶數—-偶數柔,故名丙,字乙,寓意火生于木,剛柔並濟);以及名字間插入一語助詞,如《孟子‧公孫丑上篇》所說的「孟施舍之養勇也」之孟「施」舍,實名「舍」(施是助聲詞),又如秦相呂「不」韋(不,是正言若反,不韋,韋也)等等。

  所以,至周秦之世,取名定字,已漸成風俗,一如《禮記‧檀弓上》所說「幼名,冠字」;《國故論衡‧上》更直率的說:「人生幼而有名,冠(成年)而為之字,名、字者,一言之殊號,(但)名不可二(只能有一個名),孳乳浸多謂之字(字號則可以有多個)」(國學講習會編,庚戌年(1910)5月)。

  有漢一代,每喜在字中,顯示其排行並加上尊稱,例如,同卓文君熱戀,寫「長門賦」得名的司馬相如,即字長(ㄓㄤˇ)卿;俠士郭解,字翁伯;在北海邊牧羊十九年的蘇武,字子卿;當時流行的字號,每多「元」字組合;如三國時華佗,字元化,徐庶,字元直,左慈,字元牧,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廖化,就字元儉。新莽誤解《公羊》及《左氏春秋》兩書譏二名之說(用兩個字做名字),禁貶二名,影響所及,漢魏三百年間,幾用單名(字)成習。此則可從《後漢書》和《三國志》(《三國演義》)得窺其大概。三國時人好用單名,如劉備、曹操之輩;又好以兩個字的字號,來補助名之威勢,如張飛,字翼德,關羽,字雲長是也。

  晉代以降盛行依名加辭為字,如東晉肥水之戰名將謝石,字石奴;唐朝詩人杜牧,字牧之;宋大儒宋濂,字景濂;而魏晉六朝之流行名字即為「之」字,如大書法家王羲之一族,即有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和獻之諸名。入唐之世,詩家文人互稱,則每喜以兄弟之子姪混合排序、俗稱大排行之「行第稱呼」代名,如韓愈弔姪十二郎,稱白居易為「白二十二舍人」;杜甫贈衛八處士,稱高適為「高三十五書記適」等等。

  宋元之世,據說巷里細民無正名,如《水滸傳》梁山泊三十六天罡星之一的立地太歲阮小二、活閻羅阮小七,食肆堂倌為店小二(小二哥),明開國勳臣、開平王常遇春父名六六,祖父名重五,曾祖父名四三;而其時紹興鄉間,有合父母之年歲而為新生兒命名者,比如,父年二十三,母年十六,生子即名三九。宋遼金元之世,受民族交流推動,中土人士名字受胡人影響頗多,胡人名字之漢化,亦比比皆是;例如,歐陽脩有子曰僧哥,《水滸傳》裡踢爆西門慶、潘金蓮姦情給武松知道的鄆哥,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元憲宗本名蒙哥,金完顏承立(字獻甫),本名慶山奴;賈塔爾暉、張巴圖俱漢人,劉敏本漢人,受元太祖成吉思(蒙古語天賜也)賜名玉出千。明清之後,西學東來,文化交匯,改名取字方法,已愈來愈多,而有清一代,尤好以諧音假借來定字號的,例如,撰《二十二史剳記》的趙翼,字雲松,又作耘菘;又如辦《循環日報》的王韜,字蘭卿,晚年,又自號懶今。

  走了這趟中國人傳統取名走字的歷史「捷徑」後,自當有國人對名字的重視,實其來有自。故《國故論衡․上》說:「人生幼而有名,冠而為之字,名字者,一言之殊號,名不可二,孳乳浸多謂之字。」《禮記․檀弓疏》亦說:「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古人早婚),朋友類不可後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大抵按吾人傳統舊俗,呱呱墜地即有乳名;之後則有小名如殘唐五代周主郭威,小時貧賤,人呼之郭雀兒,宋太祖趙匡胤小名香孩兒;又如小虎,珠女諸名,到啟蒙就學,就取個學名,如學良;成婚時,父母或長輩,又給予一個婚名(曰大號),如興業;至于字和筆名,則可以隨自己斟酌,一任己意而為,想多少有多少,想改甚麼都可以,所以俗諺說「迂腐書生多別字(筆名)」。有了名字,以後雖天涯海角,是親戚就有「憑據」可以相認了。正如唐李益詩所云:「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性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喜見外弟又言別〉上半闋)。當然,世變日繁之後,這一名字號階段性過程「公式」,亦已酌情簡化。

  有一個疑問是,名字號真的對人命運有所影響?若以傳聞舊事證之,茶餘飯後的談興是:或諸有。且說一下名字故事。

  遠一點來說,三國初與伏龍(諸葛亮)齊名,謂「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的龐統字士元,道號鳳雛,因從劉備入蜀,圍攻雒縣,不幸兵至落鳳坡,因與地名「沖煞」,應了「天狗(地球陰影)流(彗)星墜,太白(星,太歲)臨雒城」不利主帥之讖象,不幸死于亂箭之下,也應了童謠所說,「一鳳並一龍,相約到蜀中。才到半路裡,鳳死落坡東。」(見《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而據莊綽之《雞肋篇》則有說:「錢君唐休,趙承相(鼎)薦之于朝,(宋)高宗嫌唐休之名(不吉而)不用。」—-因為名字而「誤」了前程,也真冤哉枉也。

  拉近一點來說,清乾隆進士阮元,歷任翰林院編修。據說某次乾隆突然問他:「阮元如何無雙耳(阮字有阝字旁,而元字却沒有阝字旁)」,聰的阮元,也是一時福至心靈,立刻回答說:「伊尹(商湯輔臣)猶來只一人」(相關語,伊有人字旁,尹沒有人字旁)致令乾隆讚賞不已,從此一生順利,官高富有。

  道光時,浙江會稽人孫山麓,多次會試不中(麓與落諧音,孫山麓聽起來像孫山落—-名落孫山)。至咸豐即位,他易名為慶咸應考(慶咸豐登基),果然得了會元第一。同治七年,江蘇舉人王國鈞,殿試已列入前十名,但因據說因為王國鈞三字,興「亡國君」諧音,故倒了楣,只落得個三甲上榜。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最後一名狀元名劉春霖,據說殿試時原排名榜眼第三,然時逢東北、華北大天旱,光緒看到春霖兩字,認是吉兆,又與慈禧恩澤永垂心意相合,于是特意拔為魁首!名字的確也和政治脫離不了關係。大陸易手前,國民黨元老居正,「陪」蔣介石選總統,當時《中央日報》在報導兩人參選時,有標題就用一行題意充滿相關、暗示性主題,告訴讀者「蔣中正居正」(將居作動詞,意謂蔣中正定然是總統正選)!(附頁

  《顏氏家訓》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但當今之世,諸如從陳樂育、李勤耕、張理機、黃金萬、戈衛華、何濟世、鍾安良和蔡美音等傳統典型文字,去推敲這些人的職業身分為教育(士)、農、工、商、兵、醫、警政和演藝人員,由于行業變動;已經不合時宜;再如淑麗、君豪之類,一看就知是女、是男的也已不可同日而語;但若稍為注意一下名字「質感」,例如,齊管(仲)夷吾(雙聲),秦太子扶蘇(疊韻),唐韓愈(平仄),唐李密(仄平),宋蘇東坡(平仄平)和唐牛僧儒(仄平仄)等諸人「韻味十足」的名字,確會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世變日繁之後,取名定字法則也隨之踵事增華日漸多起來,例如:

  一、從卜易取名,如屈原一樣,在孾兒出生之日卜卦,以卦之名,為名。如《易》卜得中孚卦,即名中孚;得謙卦,則名應謙。相傳寫《茶經》的陸羽,為一個不知父母姓名的私生子,及長,因從《易經》卜得「蹇」之「漸」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因自姓為陸,名羽,字子儀。

  二、從生日徵兆取名。例如秦始皇正月初一日生,取名政(正、政通假),宋岳飛「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因以為名(飛)」,並字鵬舉。明末鄭成功「因產于蒼松之下,故取名福松(顏興《鄭成功復明始末》),馬英九生于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九龍,故名英九。

  三、依宗族輩分排行排名,並期盼繼往開來如名繼祖、顯祖、念祖、廣嗣、念孫和紹箕之類。二戰後孾兒,則每多名和平者。

  四、父母親期望。例如,期望子女名字組成部首,有父母名字部份筆畫離合;如父名為永誠,母名為曉芙,則生男名昶,生女名藹曄。又如,以父母親之夢符(兆)取名,故成語有「夢熊有兆」一語,乃指六甲(懷孕)在身。例如,鄭文公妾燕姞因夢其祖伯魚遣之蘭花,後生穆公,因而名蘭,以蘭有王者之香故也(《左傳․宣公三年》)。

  五、從積極與消極性方向取名。積極方面,例如,希冀壽頤的,就叫彭年、延年、大年、永年、龜年和鶴齡之類;消極方面,如只期無災無難的,便叫去病、棄疾、無忌、如晦和不害等等。金庸《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和黃蓉所生的兒子,叫破虜,也是積極、企圖心強的名字。有時,名的口氣「太大」了,也會取個消極些的字,以求中庸之道,以免太滿招損。例如,曾國藩(國家藩籬),就字滌生(修身),晚年更自謙求闕齋主人,等同東方不敗與獨孤求敗兩種際命的中和揉合。

  六、同姓名意義連貫。例如,黃金盈、江萬里、萬家春和龍在野、林森、聶洱等諸名屬之。

  七、考慮子平八字,天干地支之五行盈缺而取名。例如(虛構)年生四柱為,辛丑年(天干辛屬金),巳亥月(天干巳屬土),丁未日(天干丁屬火)、癸己時(天干癸屬水)生的人,就五行欠木了,取名就得以木字旁(部首)來考量;例如,男的名森,女的名樺,此法近世相當流行,惜乎能通子平之術者,實如鳳毛麟角。

  八、算性名筆畫以取名字。此法源自于日本,講天格(祖宗承傳),人格(本身/主運),地格(父母影響/前運),總格(後運)和外格(家族)等五格筆畫數;如天地人三格加起來筆畫得二十二畫,是位藝術家,三十三畫則是富翁之類,此法亦以流行多時。

  九、自我及他人之期許。例如,明末闖王李自成,原名鴻基,自謂丈夫當「自成自立」,因改名自成(《明季北畧》)。又如還珠樓主《臥虎藏龍》書中之李慕白,明末文壇怪傑金喟,字聖嘆—-「(孔)夫子喟然而歎」(廖燕《金聖嘆傳》),皆自我期許,欲效賢能也。又如宋文天祥應試拔為狀元,宋理宗見其名即說,「此天祥,乃宋之瑞也。」朋輩便稱他為宋瑞(《文天祥紀年錄》)。

  十、特用僻字;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滿清中期王室以胤排名,令人一看就知是王家子弟,如四阿哥胤稹(雍正),被雍正奪位之十四阿哥胤禎。又例如導演羅維、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早期漫畫家雷雨田,民初為軍閥張宗昌所殺名記者林白水(原名泉),早期女影星王人美(美人王),民初小說名家吳沃堯號我佛山人(我,佛山人),以及江天一、凌萬頃等等名字,都饒有深意,易記、易聽、易明。

  近世取名,可能都以流行為宗。例如西風東漸之後,男士多名約翰、傑夫和堅尼夫,女士則愛稱瑪麗、莉莉、帕尼絲和伊麗莎等中英通之西化名字,已不若前時,男的多以民、士、君、子、郎和友等作名字搭配;女的就以娥、蘭、鳳、縵、黛和蘭等作為閨名組合,是時移世易之故,勢有必然。

  其實,所謂名字,只要自己感覺良好就可以了,不必在乎世俗眼光,至于是否好名即好命,由自勉自勵而產生得心應手的自信(念力),恐怕心理作用大于一切,此所謂之比馬龍效應也(Pugmalion effect),信之則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