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 陳薇如

二、教學時數:12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綜合活動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六下,第三單元「生物與環境」。
翰林版綜合活動領域六上,第二單元「親近大自然」

五、對應能力指標: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1-3-1-2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2-3-2-2觀察動物形態及運動方式之特殊性及共通性。觀察動物如何保持體溫、覓食、生殖、傳遞訊息、從事社會性的行為及在棲息地調適生活等動物生態。
7-3-0-1察覺運用實驗或科學的知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綜合活動領域:
4-3-2參與計畫並從事戶外活動,從體驗中尊重自然及人文環境。

六、主題:七星潭首見 上萬字紋弓蟹溯溪而上(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更新日期:2009/10/03 04:09

  〔記者楊宜中/花蓮報導〕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近日在花蓮縣新城鄉七星潭以北一條無名溪,觀察到成千上萬字紋弓蟹大眼幼蟲溯溪而上的景觀。花蓮分會長熊帆生說,這是協會首次在這個區域發現字紋弓蟹溯溪而上的生態,也顯示此刻七星潭一帶海岸線的環境仍不受污染,政府與民眾更應保護這塊純淨的環境。

顯示海岸線未受污染

  字紋弓蟹成千上萬集體溯溪而上的景觀,在台灣東部地區最常發現的是秀姑巒溪,字紋弓蟹於河海交會處產卵後,剛孵化的幼蟹雖只有約米粒般大小,仍會勇敢循著母親順流而下的路徑,返回溪流上游母親的故鄉。

字紋弓蟹環境指標

  一隻母字紋弓蟹通常可以產下成千上萬的受精卵,孵化後,從河海交會處溯溪而上,展開生命旅程。

  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長熊帆生說,字紋弓蟹也可被當作是大自然環境的指標生物之一,他們不會出現在有污染的河流,這次觀察到字紋弓蟹從河海交會口溯溪而上的地點,是在七星潭濱海公園以北約2公里處的一條無名溪,若不仔細觀察,還不容易察覺這些字紋弓蟹大眼幼蟲的遷徙。

  熊帆生說,經幾天的觀察,字紋弓蟹在七星潭這處無名溪溯溪而上的數量已經減少,因這是首次在這裡觀察到字紋弓蟹的遷徙生態,明年,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也還會持續觀察。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訪問家人或長輩,請他們說一說從以前到現在,居家附近的環境有哪些改變,以及對這些改變的感受,並做成記錄,待上課時與全班一起分享。

2.教師在課前先蒐集因地球暖化造成生態改變的若干案例。

3.教師在課前蒐集字紋弓蟹的照片、習性……

課堂實施:

1.教師播放因地球暖化而造成生態改變的的案例與學生共同討論感想。

2.教師發下「七星潭首見 上萬字紋弓蟹溯溪而上」影本,請學生精讀。

甲、協助學生找出新聞報導的重點:

例如:事情發生的地點:(花蓮七星潭附近的無名河流)

發生了什麼事情?(有生態學家發現上萬隻的字紋弓蟹溯溪而上。)

為何發生這樣的現象?(母蟹產下成千上萬的受精卵,孵化後,從河海交會處溯溪而上,展開生命旅程。)

此現象代表的意義?(字紋弓蟹可被當作是大自然環境的指標生物之一,選擇在此溯溪而上,顯示此段海岸線未受污染,政府及民眾應該正視保護此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乙、教師鼓勵學生針對報導內容發表感受,提醒學生回想平時接觸到的有關環境生態的新聞報導,是負面的新聞較多還是正面積極的新聞較多?

丙、教師將學生分兩組,其中一組負責在各大報章雜誌或網路上搜尋有關環境生態的負面報導,並製作表格分析負面報導出現的頻率;另一組則負責搜尋正面報導,製作表格分析正面的報導出現的頻率。

丁、教師帶領學生討論,負面、正面新聞給自己的感受如何?負面新聞能帶給自己及社會大眾警惕作用?正面新聞給自己的感受如何?對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幫助?

戊、回顧此篇報導給人的感覺為何?是否有「一線曙光」的喜悅感,並帶領學生延續這份驚喜的感覺,順勢帶領學生發想如果要表達自己對生態的關心,小學生可以如何做?做些什麼?

3.帶領學生發想出可能的具體行動,訂出一份可行的計畫為自己周圍的生態環境盡一份心力,例如:週末到濕地親近大自然並撿拾垃圾,或是和家人組成「社區生態巡守隊」利用晚飯後散步的機會,記錄住家社區內的動、植物,做成記錄與鄰居分享,藉此呼籲大家一同關心居住環境。

4.學生將實際觀察社區生態的紀錄或是淨攤的活動記錄練習寫成一篇正面的報導,由教師在班級網頁上設置專區,將學生以正面角度報導的文章可以放在網路上與他人分享。

5.教師於討論的過程中可從旁引導學生思考,正負面新聞都是社會現象的報導,有些可以提醒我們被忽略的議題、有些可以帶給我們啟示、也有些會帶來負面的情緒、有些讀了令人充滿希望……最重要的是如何從新聞報導中取得可信、有用、且有助於自己及社會的資訊內容,並不一定要全盤相信所有的報導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