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數學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數學五下,第六單元「比率與百分率」
南一版國小數學五下,第八單元「百分率」
翰林版國小數學五下,第六單元「比率」
五、對應能力指標:
5-n-12 能認識比率及其應用(含「百分率」、「折」)。
N-2-14能認識比率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連結:C-R-1,C-R-2,C-T-1,C-T-2,C-T-4,C-E-3
六、主題:做荷包的主人 理財觀念不可少(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花旗基金會與張老師基金會14日舉行「2009信用諮詢與家庭財務管理計畫」發表會。花旗銀行法務長李懿哲表示,將巡迴全台舉辦50場講座,與民眾分享做「荷包的主人」。
景氣漸漸復甦,李懿哲提醒民眾此時是審視個人或家庭財務狀況的好時機。金融風暴讓許多人體會財務穩健的重要性,他建議民眾擬定新年計劃時,加入財務規劃,考慮家庭負債與及理財需求。
入不敷出 債務成塔
張老師基金會總幹事王信東表示,去年有6到7萬人向「張老師」求助,其中14%財務發生問題,顯見理財教育缺乏,困擾許多台灣民眾。王信東說,「入不敷出」是債務成型的主因,他希望透過計畫,讓大眾培養金錢管理觀念,防止未來債務產生,藉由心理諮商,協助面對債務並回歸正常生活。
2008年推行計畫以來,共有2,489位民眾參與,97%學員認為課程對釐清理財觀念有助益。王信東分享案例經驗,有位小姐遭逢喪夫之痛,遺留30多萬卡債,家中還有高血壓的公公、中風的小叔。「張老師」介入處理後,提供法律諮詢與急難援助,定期心理輔導,協助她面對生活壓力,最後成功與銀行達成分期付款協議。
講座內容包含儲蓄方法、利息計算、機會成本、債務管理、保險、投資風險等理財觀念,王信東期望民眾正視金錢管理,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王信東指出,2009年會擴大舉行講座,預計辦理50場次,其中10場將遠赴花東、澎湖、金門、馬祖舉行,推行偏鄉理財教育,導正錯誤的消費行為。「債務及心理諮詢服務」提供財務壓力解決辦法,協同會計師、律師、醫師,提供消費行為及心理健康諮詢。對於有需要的民眾,給予資源運用並轉介社福機構,持續追蹤。
追求物質 要有本錢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林家興長期關注民眾心理健康,他大力肯定免費理財諮詢的意義。林家興笑言自己也是屆不惑才開始重視理財,學習後發現基礎財經常識很重要,台灣年輕人普遍追求物質生活,漠視理財儲蓄,讓他十分憂心。
林家興呼籲民眾及早理財,以恰當方法穩定個人財務。信用卡在台灣相當普遍,但林家興以專業角度分析,若沒有完善理財觀念,「先享受,後付費」行為模式會影響心理、行為,對使用者產生壓力。他建議民眾及早控管自身財務狀況,避免衍生相關社會問題。
八、教學目標:
1.熟練正確的記帳方法。
2.發現記帳對於管理零用錢的好處。
3.學習從消費項目和消費內容百分比分析消費行為。
4.瞭解收入和支出的關係。
5.知曉先儲蓄再支出的優點。
九、教學重點建議:
0.教學準備:
①課前兩週先請學生持續紀錄每日花費金錢的項目與金額。
②「大雄的收支明細表」學習單
③分別寫有「收入」、「支出」、「儲蓄」的字卡三張。
④「家庭記帳小幫手」學習單。
1.引導討論:將新聞本文影印給學生,根據下列問題從內容中找出答案——
①花旗基金會和張老師基金會為什麼要辦50場巡迴講座?
②一般人會背負債務的主因是什麼?
③巡迴講座的內容包括什麼?
④信用卡容易產生什麼問題?
⑤你平常有沒有零用錢收入?你都怎麼運用?
⑥你是否曾發生過需要用錢時卻沒有或不夠的經驗?請跟大家分享。
2.老師發下「大雄的收支明細表」學習單,說明記帳要記錄的項目與意義。
3.引導討論:這份明細表有三個錯誤的地方,請你幫大雄找出來。
4.引導討論:你覺得大雄的金錢支出有什麼優點或缺點?
5.老師指導學生完成「大雄的收支明細表」學習單其餘的部分。
6.請學生拿出自己兩週的記帳成果,引導討論:
①經過這兩週記帳的過程,你有什麼感想?有沒有發現什麼?
②記帳最後的結果是盈餘還是虧損?
③這項作業對你產生什麼影響?你的消費行為產生什麼變化?
7.老師說明:記帳雖然麻煩,卻可以讓我們瞭解還有多少錢可以用、錢花在什麼地方、每個月大概的花費,除了檢視自己有沒有不當的消費之外,也可以根據這些資料作資金的規劃。
8.請學生將每一筆消費區分為「需要」或「想要」,然後計算「需要」、「想要」各花了多少錢。
9.老師指導計算消費內容百分比:「需要」所花金額�全部花費金額�100﹪=零用錢花在「需要」項目的百分比「想要」所花金額�全部花費金額�100﹪=零用錢花在「想要」項目的百分比
10.引導討論:你的零用錢有多少百分比花在「需要」的項目及「想要」的項目?
11.引導討論:經過這樣的消費分析,你有什麼想法?
12.引導討論:以現在的你而言,有什麼可以增加收入的作法?
13.老師說明「收入」與「支出」的關係:
①收入-支出>1 → 扣除生活所需還有多餘的錢,可以支配或儲蓄。
②收入-支出=0 → 足夠生活但不會有剩餘的錢,對未來沒有保障。
③收入-支出<1 → 連生活所需都有問題。
14.老師在黑板寫上「-」、「=」的符號,並貼上「收入」、「支出」、「儲蓄」三張字卡:
①請學生做排列組合,把所有可能性都排列出來。
②逐項檢視所有排列組合是否合理、代表什麼意義。
③老師歸納:收入-支出=儲蓄 → 每個月的收入先支出完,剩下的才儲蓄,往往所剩不多或根本沒剩,這樣的儲蓄效果不佳。收入-儲蓄=支出 → 每個月的收入先把一定金額儲蓄起來,剩下的再去做支出,這樣能達到長期、穩定的儲蓄。
15.回家作業說明:向父母詢問家庭收支明細,計算各個項目的百分比,進行家庭支出項目的分析,製作出圓餅圖,完成「家庭記帳小幫手」學習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