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在為孩子的一生做準備,不是在為其未來的工作做準備。現今的媒體不可避免的成為了解生命與世界的窗口之一,孩子終其一生的生活將和媒體息息相關,媒體成為瞬息萬變的社會裡獲得資訊的來源。然而,媒體的商業本質凌駕一切,自始至終都難以單純的以教育的目的和形式服務。因此,了解與應用媒體,將媒體融入課程與教學,不僅活化教學,成為教師教學的利器,亦使學生的學習加值。

媒體教育在培育現代公民,和教育目標並行不悖

  數位傳播改變教育世界,許多國家把媒體稱為「看不見的學校」(invisible school)或「平行學校」(parallel school)。因為媒體已是生活的一環,教育無法切割,且媒體的訊息內容早已對教育產生影響。因此,民國一百年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也將納入媒體素養教育的概念。

  但是課程綱要融入媒體素養教育的意義為何?難道只是在眾多的課程內涵、重要議題裡再加上一塊稱為「媒體素養」的東西,提醒教師教學時也關注一下這個議題?然而,課程內涵加入媒體素養與否,究竟有何差別?

  其實,媒體素養並非新興學門,其內涵和精神和教育的目標一直是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

  媒體的特色之一,是呈現意見自由市場和多元的觀點,但是現在的媒體卻常呈現單一的價值觀點。面對單一觀點要批判,多元觀點則學習。媒體素養教育的目的在教「思辨」(critical thing),引導閱聽大眾辨識觀點,能具備多元思考的能力,以辨別、辯證訊息內容是否有不當的價值觀。當閱聽人的視野愈來愈廣,累積的相關訊息愈多,擴大對媒體的了解之後,媒體的操作和訊息呈現中的詭譎與迷思也就無所遁形。

媒體教育進行式——

  媒體素養教育是一個不斷累積媒體素養知能的教學循環,並再累積素養後逐步而上的過程。教師將媒體素養知能轉化為教學教材,讓學生透過認知、應用、體驗、省思的過程,學習媒體素養,培育媒體素養的能力和媒體參與的行動力。當媒體知能累積後,即能實踐參與媒體和體驗媒體,成為主動參與且耳聰目明的閱聽人,不被媒體訊息迷惑,達到現代優質公民的目標。媒體素養教育著重在討論與思辨媒體的觀點,與培育優質公民的教育目標是並行不悖的。

  因此,媒體素養教育進行式可以用一個漸進式的步驟來表示:認知層次→應用層次(教與學)→體驗層次(做中學)→省思層次→真實的接近使用與產製媒體媒體教育進行式概念圖。教師的教學可以僅涵蓋一個層次,或者融入多個層次的組合,透過體驗層次的回饋來提升認知與應用層次。這個過程可逐步循環、螺旋式加深,將媒體素材拆解、重組、轉化,讓學生從中學習、體驗、省思媒體素養。當媒體素養提升,實踐的行動力提升,甚至能達到真實的接近使用媒體或產製媒體的層次。

真實的生命故事,融入教材更具說服力

  媒體報導的內容是生活百態與各種人事物的生命經驗,是生命教育的題材之一,平凡小人物也有精彩的生命故事;媒體有許多負面的題材,是最真實的人生經驗,例如一個扭曲的概念可能導致生命改寫或誤觸牢籠,活生生的例子比起故事書上虛假杜撰的故事更真實而有說服力。

  以認知與應用層面而言,教師能體認媒體教育的重要、認識媒體的內容與形式,接觸媒體,了解媒體;例如以讀報作為媒體素養教育的出發點,引導學生從閱讀、仿作內容著手,再比較、分析、批判,也可從剪報認識媒體。

  做中學的體驗層面是自己動手做媒體,如手工拼貼報紙或電腦排版編報,透過實作從歷程建立媒體素養觀。媒體的類別多元,從平面到有聲報紙與廣播、電視新聞與節目、拍紀錄片或實驗電影等,操作的過程可融入學校課程和活動,有學生觀點的創作成品更能吸引學生的關注。

  而省思是教學的重心,與媒體素養連結的核心,教學過程不可忽略省思——思辨媒體的意義。藉由認知、應用、體驗過程了解媒體訊息內容、思辨媒體再現、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甚至是影響和接近使用媒體,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並能帶出實踐動能,由消極到積極、被動轉主動、行為轉行動,不被媒體文本所主宰,進而主動參與媒體,改革媒體。

  認知、應用、體驗、省思是一個循環實踐的過程,教師依據中小學生的特性,可以考量操作性、思考性、文字量、研究探索度、科技應用度、創作程度等。唯有接觸媒體,才會發現媒體值得借鏡或偏頗之處。此課程設計不是獨立存在的媒體素養科目,而是融入各個學習領域,結合學習主題和課程,甚至成為校本或特色課程。

  如師生能增加媒體素養知能,提升媒體參與和行動能力,由原本是消極被動的訊息接收者、媒體消費者,轉變成積極的參與和建構者的媒體公民角色。在漸進轉化中,把媒體素養內涵轉化與融入於課程與教學,既能符合課程精神、學生學習內涵,也能傳達媒體素養與時代脈動、多元價值觀點和思辨的精神。

延伸閱讀:

台中鎮平國小的成果(12小時課程)

嘉義碧潭國小的成果(3小時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