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年級:國小五、六年級

活動目的:

1.讓小朋友了解公民的意涵。

2.讓小朋友練習如何透過不同管道表達自己的意見。

3.讓小朋友了解對於自己所接受的任何資訊,都應該經過一個思考消化的過程,而非全盤接受。

活動準備:

1.從最近幾週的報紙中,找出五個以上小朋友可能會有興趣的『地方事務』或是『兒童』和『環保』相關的議題,並將相關報導都剪下來,如以下議題:

掌握先機 失蹤兒尋獲率逾8成 (台灣立報 2010/05/26)

保留台北人「肺葉」 張曉風堅決反對開發202 (Now News 2010/05/17)

台灣愛心送越南 偏遠小學樂開懷 (中央社2010/05/25)

2.準備大張海報紙一張,按照以下方式劃分區域。

3.膠水和彩色筆。

活動進行:

1.首先,和小朋友說明,我們今天要來練習如何作一個稱職的公民,一個好的公民除了時常關心公共議題外,應該要進一步跟相關的政府單位或是組織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讓這些政府單位或組織可以更加了解公眾的意見為何。

2.拿出所蒐集的相關報導和小朋友先大致討論過這些報導,然後將五個小朋友最有興趣的議題貼到海報紙上最上層的格子裡。

3.貼好了之後針對不同議題,和小朋友一一討論以下問題:

(1)看過跟這個議題有關的報導,你有什麼樣的想法?
(2)你希望這個議題或事件應該要怎麼樣發展。
(3)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個議題或事件往你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並且請小朋友將他想到的方法寫到海報紙上第二層的格子裡。

4.五個議題都討論完並且填寫好之後,將第一層和第二層的格子用紙或其他東西覆蓋起來,然後請小朋友用彩色筆在1-5的直線中間,隨意畫上橫線(如上圖紅色虛線)。

5.畫好之後,請小朋友從1-5中選一個號碼,並且告訴小朋友,他所選到的號碼最後走到的議題,就是小朋友這次的發聲練習題,小朋友必須要去落實他剛剛想到的影響這個議題或事件發展的方法。

6.將覆蓋物拿開,依照小朋友所選的號碼出發,沿線往前走,遇到有橫線的地方就轉彎,看看最後走到哪一個議題,並且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