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師大大傳所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南一版國小自然五下,第四主題「聲音的探討」,第三單元「令人難受的聲音」。
翰林版國小自然六上,第四主題「我是健康寶寶」,第二單元「我是身體好主人」。
康軒版國小自然五下,第四主題「聲音與樂器,第三單元「樂音與噪音」。

五、對應能力指標:

1-1-4 養成良好的健康態度和習慣,並能表現於生活中。
1-3-1-2 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或看出不同的特徵。

六、主題:巫巫茲拉 聽力殺手(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日期:2010/06/28、聯合報 記者:郭錦萍編譯

  正在南非舉行的世界杯足球賽,球迷除了能夠聽到叫喊聲、歡呼聲、口哨聲外,還有一種由南非傳統助陣喇叭巫巫茲拉(vuvuzela)的可怕噪音。

  塑膠材質的巫巫茲拉,一只賣不到台幣100元,短的58公分,長的有91公分,發出的聲音可達127分貝,比噴射飛機起飛時的平均噪音124分貝還高。甚至裁判的哨子也「只有」121分貝。

  專家估計,在巫巫茲拉齊揚的場合待上15分鐘,就會損傷聽力,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傷害。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曾有報告指出,長期處於超過85分貝的嘈雜環境,對聽力就會造成損害。科學研究也證明,持續的噪音會加深疲倦、增加壓力,甚至使飛行時差感延長。

  分貝是以指數計算,所以50分貝的噪音強度是40分貝的10倍,聽起來音量是兩倍大。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聲音:一般談話在50至60分貝、四汽缸汽車在高速公路行駛時車內約70至75分貝、客機經濟艙為75至80分貝、割草機95分貝、電鋸105分貝、室內的搖滾演唱會110至120分貝。

八、教學目標:

1、了解聲音的計算方式。
2、學習如何保護聽覺器官。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教師—請準備分貝計。
學生—請準備一項可以發出聲音的東西(如:吹風機、音樂盒、鬧鐘等等)。

【課程實施】

1、教師詢問學生如何分辨樂音及噪音?

2、教師詢問學生是否聽過「巫巫茲拉」?若有學生沒有印象可搭配下列影片增加具體感?

3、發下「巫巫茲拉 聽力殺手」的新聞或利用投影機投影,請學生詳讀。

4、詢問學生新聞中出現的相關問題,並指導運用「5W1H」預先解析新聞。 

①WHO—誰出現在這則新聞裡?(南非傳統助陣喇叭巫巫茲拉)
②WHAT—發生了什麼事?(巫巫茲拉可能引起聽力的損傷)
③WHEN—什麼時候發生的?(世界盃足球賽期間)
④WHERE—在哪裡發生的?(南非)
⑤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用來助陣世足賽的巫巫茲拉在世足賽場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其127的高分貝音量,令專家憂慮可能令長時間置身世足場上的觀眾聽力受損)
⑥HOW—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新聞中未提及,可請學生思考看看如何解決)

5、教師解釋,分貝是用來測量聲音強度的單位,數字愈大代表音量愈大,若音量大於60分貝會開始會影響情緒,長期處於70分貝以上的場所,不但可能造成耳聾,也可能形成身心的傷害。

6、請學生回憶看看,自己在何時曾經有過受噪音困擾的經驗,那時的感覺是如何?並與全班分享。

7、教師請攜帶不同器物的同學上台,利用分貝計測量看看這些東西發出的聲音強度是多少,或至校園中的不同場所進行定點測量,判斷哪些已經進入對人體造成傷害的範圍?無法攜帶至教室中的器物可以透過下表的觀察來了解。

噪音分貝數一覽表
飛機
105分貝以上(聽力障礙)
收錄音機
7090分貝
行駛過的火車聲
100分貝左右(聽力障礙)
吹風機
6585分貝
火車站
90分貝左右  (極為惡劣)
洗衣機
6080分貝
交通頻繁的十字路口
80分貝左右  (極為惡劣)
電視
5080分貝
一般的街道
70分貝左右  (惡劣
電風扇
4050分貝
搖滾樂
90110分貝
電動刮鬍刀
4570分貝

8、教師詢問學生,關於世足賽出現「巫巫茲拉」的干擾,在表現加油熱情和身體健康之間該如何尋求平衡?

9、噪音是繼空氣污染、水源污染之後的第三大環境公害,請學生分組討論,有哪些保護聽力的做法?(如談話時保持輕聲細語、交通工具裝設消音器、減少鳴笛機會、在建築中加入隔音成分、種植植被、使用木質的吸音傢具、若無法避免必須長期處在高度噪音的環境中,一定要戴上耳罩或是耳塞)。

10、教師建立兒童對於聽力器官保護的概念:聽力受損不僅僅會與周遭的世界產生隔絕感,也可能造成緊急的傷害(如在馬路上無法聽到警示聲,而危及生命),再者,長期處於噪音的環境下還可能造成工作效率降低、以及對精神和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因此必須強加重視,已減少噪音製造為根本,防範噪音干擾為輔助。

相關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