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陳薇如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綜合活動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六下,第三單元「生物與環境」
翰林版綜合活動領域六上,第二單元「親近大自然」

五、對應能力指標: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1-3-1-2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2-3-2-2觀察動物形態及運動方式之特殊性及共通性。觀察動物如何保持體溫、覓食、生殖、傳遞訊息、從事社會性的行為及在棲息地調適生活等動物生態。
7-3-0-1察覺運用實驗或科學的知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綜合活動領域:
4-3-2 參與計畫並從事戶外活動,從體驗中尊重自然及人文環境。

六、主題:東西部物種野放交流 成基因污染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可下載)
更新日期:2010/12/01 04:21   記者花孟璟/專題報導

  台灣島以中央山脈分成東、西兩大區塊,台灣東部和西部的物種存在相當的歧異,許多物種都有侷限分佈的狀況;然而為了食用、發展觀光、宗教放生等目的,不當野放已造成東、西兩邊物種的「交流」,也造成嚴重基因污染的問題。

  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說,蝴蝶、螢火蟲這幾年成了「生態觀光」的大明星,然而這幾年學界透過基因、遺傳及族群生物研究,發現許多物種雖然沒有生殖隔離的現象,卻因為地理阻隔而向下細分成小族群。

  楊平世舉例,台灣全島到處可見的黑翅螢,在不同區域的黑翅螢有不同的發光頻率及模式,尤其是高雄縣三民鄉的黑翅螢,其發光模式就和其他區域的螢火蟲大有不同;如今天隨意野放的對象是黑翅螢,將破壞物種自然分佈的狀態。

  楊平世說,這幾年因為觀光遊憩的發展,造成物種隨意移動、野放的現象愈來愈嚴重,例如中國藍鵲被帶來台灣養殖,可能造成逃逸;台灣西部的白頭翁近年也和東部特有的烏頭翁產生雜交的現像。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螢火蟲「源氏螢」,則已被證實為不當野放的案例。楊平世說,源氏螢是水生螢火蟲,由於棲地破壞,日本人為了復育源氏螢,早期也是隨意移動、亂放,之後學者研究才發現,源氏螢至少分為東日本、西日本等三個群,同一種源氏螢雖沒有生殖隔離的現象,但是各群的發光頻率、模式都不盡相同,而隨意移動、野放的後果就是造成基因污染。

  楊平世說,復育是一項很嚴謹的專業,事前也要做基礎調查,包括該地的生態系統,在沒有事前調查的前提下貿然野放,是很嚴重的事情。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學生詢問家人是否有參加過野外放生的活動,或是上網搜尋相關報導,每個人簡單記錄一個活動過程,包括:活動名稱、參加人員、野放物種、野放地點……

2.教師在課前蒐集一般數學課學習「體積與容積」單元時會用到的1立方公分或是10立方公分的積木,需要兩種以上、同一種積木的數量至少要足夠排出一座小金字塔。

課堂實施:
1.教師將學生分組,指定各組的發言順序及主持人,學生在組內輪流發表課前蒐集到的資料,教師於行間指導,並鼓勵同學發問,學生經由發表與發問的過程,瞭解所謂的「野放」活動是什麼事情。

2.教師發下「東西部物種野放交流 成基因污染」影本,請學生精讀。

甲、協助學生找出新聞報導的重點:
例如:事情發生的地點:(臺灣)
發生了什麼事情?(臺灣的物種生態產生了基因污染的問題。)
為何發生這樣的現象?(為了食用、發展觀光、宗教放生等目的,許多人進行不當野放,造成東、西兩邊物種的「交流」)
此篇文章中舉了哪兩個例子?(臺灣的黑翅螢、日本的「源氏螢」)
此篇文章要傳達的主題是?(復育是一項很嚴謹的專業,事前也要做基礎調查,包括該地的生態系統,在沒有事前調查的前提下貿然野放,是很嚴重的事情。)

乙、教師鼓勵學生針對報導內容發表感想,並適時引導學生野放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懂得先進行適度的思考、分析,或是上圖書館、上網找尋相關資料以協助自己掌握較正確資訊,將事情做得更好。

3.將學生分組,每組發給同一種積木及標籤紙。

4.請學生先想想食物鏈裡的最底層生物為何?(細菌、植物……)並將該生物名稱寫在標籤紙上,再貼到積木上,可貼三至五個積木。

5.再請學生想想有哪些動物是吃這些植物為生?(昆蟲、羊、牛…各種草食類動物)約寫二至三個,並貼在積木上。

6.接著想想有哪些動物是吃這些草食性動物為生?(各種肉食性動物)寫一至兩個,將標籤貼在積木上。

7.最後在一張空白的標籤上寫上「人」,並貼在一個積木上。

8.教師指導各組學生,先將細菌、植物等積木排在最底層,然後按照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人的順序排成一個穩固的金字塔。

9.各組金字塔完成之後,請學生從金字塔底部慢慢抽出標示為「細菌」和「昆蟲」兩塊積木(教師可視現場狀況改變要抽取的積木名稱),並請學生感受此時的金字塔是否已經有不穩固的現象,教師可指導學生將每個獨立的金字塔看成是每個地區不同的生態系,每一層的生命體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關係。

10.接著請各組將剛才抽出的細菌、昆蟲兩塊積木(可視教學現場狀況決定用其他名稱的積木)然後和別組交換,並把換過來的積木,慢慢的塞回空出來的金字塔空隙中。教師行間巡視指導學生需注意新加入的積木,必須符合他原本存在的那一層,例如:換過來的細菌必須仍處於這一組金字塔的最下層。

11.各組完成動作之後,教師可集合學生,一組一組觀看新形成的金字塔和原本有什麼不同?是否有格格不入的地方?或者雖然用同一種標籤的積木將原本的位置填滿,但因為大小不合,所以造成金字塔仍然不是很穩固(甚至有的組別在操作過程中,金字塔已經崩毀)

12.教師可先請學生發表觀看每個新的金字塔之後有何新的發現?提供學生獨立發想的機會。

13.最後教師可將學生的意見做歸納、修正及整理,並指導學生瞭解雖然每個生態系裡都可能會有「細菌」、「某種植物」、「某種昆蟲」……名稱相似的生物,在不同的生態系,該生物可能身上帶有的基因不盡相同,當這些生物被帶到新的環境之後,很可能就會造成生態破壞或是基因污染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