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50分鐘課程

三、結合領域:國中

四、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1-4 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1-1 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媒體語言與成規)
1-3 瞭解並能應用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五、主題說明: (PPT下載)

新的行動媒體漸漸佔領現今學童與青少年的心和眼球。美國的調查顯示,16歲左右青少年48%持有iPhone,51%持有平板產品 ;台灣的調查結果則顯示66.1%的青少年學生族群擁有智慧型手機,較兩年前成長2.5倍,且習慣在睡覺前檢查手機,並多數患有手機焦慮症 。

青少年學生族群的每天大部分的時間分配給在忙碌的課業,僅剩下少數時間和家人、朋友相處;若這時行動媒體仍使學生分心,則與家人互動的時間將被瓜分,可能減少了與家人彼此瞭解與互動的機會,也拉開了與家人間的距離。

本教案即帶領學生利用新行動媒體的便利功能增進和家人間的互動與情感,瞭解行動媒體在自己平時經常使用的功能之外,也能扮演維繫親人關係的橋樑、瞭解與自身環境關係的入口。實際的作法為帶領學生分組採訪家人的生活故事,並利用行動媒體拍照的功能,結合家人的老照片,將口述歷史轉變為靜態的影像故事;期盼藉由對家人生命故事的瞭解,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教師也許關心並非所有學生都持有智慧型手機。一個班級中也許有部分學生持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有部分學生持有一般的行動電話,也有部分學生沒有行動電話或平板電腦。因此,本教案設計採用團體作業方式,一組僅需一位學生持有「具拍照功能」的行動媒體即可,其他組員分別負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任務。考量到城鄉持有行動媒體的差距,本教案暫以班上有足夠行動媒體的班級為主要對象。

本課程也建議和「藝術與人文」結合,由藝術與人文老師事先講授鏡頭語言及分鏡技巧,並帶領學生實際演練拍攝技巧及分鏡表繪製。

六、參考資料:

分鏡表製作:

Peopo公民新聞平台:【如何分鏡】http://www.peopo.org/news/12457
維基百科:分鏡的概念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9%8F%A1
分鏡表實做範例(有意思-無名小站)http://www.wretch.cc/blog/derhong/11120789

七、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分組以每組均有一台行動媒體為準則。
2.    每位學生備空白紙、筆。
3.    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並連接投影機,上課時可觀看參考資料。
4.    將附件一印出,每組數份,並在過程中鼓勵學生請依照各組需求向教師索取足夠的份數。
5.    將附件二印出,每人一份。
6.    需備智慧型手機、一般手機、平板電腦各一,於課堂上展示影像創作的功能。可自己準備,或向學生借用。
7.    請學生攜帶自己的或向家人借用的智慧型手機、一般手機或平板電腦,擇一即可。告訴學生,若沒有也無妨。另,若行動

媒體沒有錄音功能,本堂課結束後,請學生另外商借錄音機以進行採訪作業。

上課

1.    首先,請學生拿出帶來的行動媒體,並詢問學生平日的使用習慣:(10分鐘)
(1)    該行動媒體的所有權,是自己的,或向家人借用的?
(2)    使用上是否有限制?使用時間的限制?使用功能的限制?
(3)    平常使用的時間?使用的頻率?
(4)    平時最常使用的功能? 最喜歡使用的功能?
(5)    在附件二上,畫出自己的「一日行程表」,瞭解自己的媒體使用習慣。

2.    接著,觀察行動媒體的使用,對學生與家人關係的影響:(5分鐘)
(1)    和家人相處時,是否會使用?使用什麼功能居多?
(2)    是否會和家人一起使用(例如同時共用一台行動媒體)?或與家人透過行動媒體互動(例如透過手機的FB與家人以訊息互動)?

3.    和學生一起看剛剛填寫的一日行程表,引導學生思考,使用行動媒體(3分鐘)
(1)    是否佔用和家人相處的時間?
(2)    是否有其他可以和家人互動的時間?
(3)    透過行動媒體與家人互動,與面對面互動相較,差異何在?

4.    告訴學生,平時經常使用的行動媒體拍照、錄音功能,將在這次的教學活動中,扮演為家人說出生命故事的角色。(10分鐘)
(1)    詢問學生是否熟悉拍照功能的操作?
(2)    打開Peopo平台「鏡頭語言」網站,瞭解遠景、中景、近景等鏡頭語言http://www.peopo.org/news/12451
(3)    看完影片、聽完解說後,各組進行不同鏡頭語言的試拍。此時,一人擔任攝影師,數人擔任被攝者,其餘為幫手。

5.    分工作業:告訴學生本活動的主旨與內容,要拍攝各組一位學生家長的生命故事,包括從小到大的經歷及看法,對現在生活的影響等,以拍攝「傳記」為目標,進行家人的採訪與故事寫作。用靜態照片串成一個故事,需要的工作包括採訪者、記錄者(文字、錄音記錄)、拍攝者、主題設定、劇本撰寫、分鏡表繪製等。
因此,利用這個機會,進行小組成員的分工,由持有行動媒體的學生為主要拍攝人員(僅需一人),其他成員選擇各自負責的工作;組員雖負責不同工作,仍須互相協助、共同討論。(7分鐘)

6.    發下附件一的分鏡表,每組數份,打開參考資料講解分鏡表的作用與呈現方式。(10分鐘)

7.    各組演練,以「貓抓老鼠」為例(老師可自行設計題目),以一張分鏡表格畫出一段故事。(本教案作業則無故事長度的限制)(10分鐘)

8.    接下來請學生於課後進行本教案作業,1週後公開發表各組成果。建議可找被紀錄的家長前來觀賞,並分享對於本教案活動的想法,可作為本教案的評量標準之一。
 
分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