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手機的真相」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適用年級:高年級以上
四、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1-3-3認識傳播科技,並學習使用的禮儀與法律規範。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3-2-1培養合宜的媒體使用行為。
五、配合之新聞主題:
沒帶手機可以借我幾分鐘嗎?小心正妹盜光你個資
六、新聞來源及本文:(PPT)
標題:沒帶手機可以借我幾分鐘嗎?小心正妹盜光你個資
日期:2015.09.21
刊登媒體:ETtoday
你會出借手機給陌生人嗎?最近網路盛傳一種詐騙手法,描述正妹裝成有急事,找男性借手機,詐騙集團趁機利用wifi複製手機內的通訊錄,之後再假藉被害者的名義,向通訊錄上所有親友發送求救簡訊,用以詐騙金錢。
「先生不好意思,可不可以跟你借個手機,我手機忘了帶,想打個電話,謝謝。」簡單一個借手機的舉動,其實這過程當中隱藏非常大的危機。
遇到陌生人表明有困難,向你借個手機時,普遍民眾認為,只借幾分鐘的時間沒問題,大多會輕易借出,但這樣好心幫忙的舉動,卻很可能讓有心人士盜走你手機裡頭的通訊資料,拿來當作詐騙的對象。
不少熱心民眾都會將自己的手機借給陌生人使用,詐騙集團就是看上這一點,輕易要到手機。借到後就把你的手機網路連到身上帶的,動過手腳的wifi分享器,接下來就可以從遠端看光,甚至複製你手機的資料,整個過程不超過幾分鐘。
手機電信業者也說:「只要有心人他跟你借手機,他連到他自己偷偷準備的那個Wifi設定發射器,只要連接之後,他就可以竊取你手機裡面的個資。」
遇到陌生人借手機,不借感覺太冷血,借了又擔心出問題。其實民眾可以不用太緊張,遇到類似情況,可以先幫對方撥號,隨後開擴音,站在一旁聽說話的內容,千萬不要單獨把手機借給陌生人後走遠遠的,很可能對方正在做壞事而你還自行避開。
詐騙手法日新月新,手機本身損失是小,裡面的資料被濫用才嚴重,民眾對於陌生人借用手機還是要多加留意。
七、教案設計概念:
日行一善、舉手之勞,是多數人都願意做的事情,然而,就有詐騙集團利用這樣的人性弱點,再加上智慧型手機涵蓋多人個資的特點,藉由借用手機這樣的小小要求,反而讓出借的民眾損失頗大。
透過該則新聞的分享,希望讓學生體認到,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同時,我們的個人資料反而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之間洩漏給有心人士,提醒其對於個人智慧型裝置應有的保護措施以及使用時應該提高警覺。
八、教學目標:
1、了解智慧型手機可能帶來的新式詐騙模式。
2、提醒學生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教師—1、可上網亦可投影之電化設備。
2、將學生分為四組,以利課程進行。
【課程實施】
(一)、引起動機
1、教師請問學生,在詐騙手法頻繁的今日,有哪些詐騙方式是透過手機這樣一個媒介來進行的?
2、請學生回想,自己或家人有沒有遇過類似的詐騙手法,當時是怎麼應變?並分享當時遇到詐騙事件的心得。
3、教師可預告,近期又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手機詐騙,在接下來的課程當中,將為大家介紹。
(二)、發展活動
1、請學生閱讀「沒帶手機可以借我幾分鐘嗎?小心正妹盜光你個資」該則新聞。
2、新聞閱畢,請學生用5W1H解析新聞結構,以加深對新聞內容的印象。
① Who—這則新聞主角是誰?(手機詐騙新手法)
② What—發生什麼事情?(正妹裝成有急事,找男性借手機,詐騙集團趁機利用wifi複製手機內的通訊錄,再透過這些個資進行詐騙)
③ When—新聞什麼時候發生的?(近期)
④ Where—在哪裡發生的?(生活中)
⑤ 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多數民眾的同情心以及智慧型手機竊取個資的方便性)
⑥ How—產生怎樣的影響?(若遇到陌生人借用手機,則大家容易避之唯恐不及)
3、教師可利用自己的手機,示範新聞中的詐騙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4、為什麼手機當中的個人資料洩露,會對自己以及親友帶來麻煩?
5、如果你是新聞當中的受害者的親友,接到求救簡訊/借款簡訊,你會怎麼辦?你會怎麼辨識這通求援電話的真或假?
6、除了報導中提到的方法之外,請學生想想,若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有人跟你借手機,還有沒有其他可以避免此類手機詐騙困擾的應對方式。
7、在生活當中,因為3C產品使用不當而暴露個資的案例還有那些?
① 使用來路不明的公用wifi
② 使用公用電腦或平板而忘記登出個人信箱或資料庫(https://cissnet.edu.tw/Page/Detail/68)
③ 遇到網路釣魚網站。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0924/15226766.html)
④ 隨意在網路/網站上留下個資。
⑤ 任意加Line好友
(三)、綜合活動
1、請各組學生針對今天學習到的手機詐騙新手法,設計一則3分鐘以內的狀況劇,劇中必須包含正確面對陌生人借用手機,以及當陌生人借用手機時負面的示範。
2、請學生回家之後,每人找6位家人/親戚,告知並提醒他們此種詐騙新手法,並提醒他們小心類似的案例;同時,記錄當事人聽完的反應或想法,在下次上課時分享給班上其他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