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社會公器獎

評審團召集人的話

邁向一個更公益的社會

楊敦和

受邀參與卓新獎基金會“社會公器獎”的評審,不僅驚訝而且忐忑;深怕自己這個媒體的門外漢,砸了卓新獎閃爍多年的金字招牌,及至聽到陳董事長剴切的說明,其它評審委員的具體建議,不僅放下了心中的大石,更慶幸自己年近古稀,居然還有這麼難得的學習良機。而之後每次的討論都讓我覺得收穫豐碩,驚喜連連。

首先,被推薦的十九個新聞媒體或新聞工作者,不論是報章雜誌、廣播、電視、資訊網路,還是倍受尊崇的新聞前輩,都是長期且持續地在台灣各個角落,關心社會正義,鼓吹專業價值,維護弱勢權益,增進同胞福祉的新聞工作者,看到這麼多孜孜公益,善盡職責的媒體,當然更對我們的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

其次,本組其它的幾位委員不僅學驗俱豐,而且觀察入微;每有發言,必能得到其他委員的反應及共鳴。而每次的討論,雖皆發言踴躍,氣氛熱烈,對關鍵的問題,更是直言無隱,坦誠紮實;但大家都是就事論事,理性、客觀,絕不感情用事;縱有批評,亦必言之有據。所以完全根據第一次會議之初就訂下的評選規則,經過三個階段共三次投票,很順利地選出了這一次的得主“台灣環境資訊電子報”。

對於幾位在第一次投票時,得到百分之七、八十評委支持的新聞媒體和新聞前輩,最後因為只能有一個得主而都被忍痛割愛,我們當然感到惋惜與無奈。尤其是幾位素受敬重的前輩,除了他們本人的高風亮節、成就威望之外,甚至還要考慮他們所屬媒體的整體表現與行事風格,致使卓新獎基金會許多董事所期望的“選出一個公認楷模的新聞人”的目標未能如願,更讓人感到遺憾與抱歉。

最後,我更要感謝各位可敬的評審委員,他們不棄我的粗陋,容忍我的疏淺,用他們專業的熱情與卓識,認真負責地順利完成這一個本極艱難的工作,其中一位資深且德高望重的委員因公在外無法歸國出席決選的會議,但仍在旅途中仔細審查了全部的資料,以書面參與了第一輪的投票,並且提出他認為社會公器獎得主應有的三個條件:傾力於公共議題、有利於社會大眾、堅持奉獻於社會公益。

深入瞭解這一個評選過程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到委員們的用心。畢竟,每一個生活在台灣社會的人,都會因台灣社會的公益而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