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器:改變強勢與弱勢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范雲
回想社會公器獎的評審過程,反應了我們對這個媒體時代的共同不滿,也反應了我們對於如何介入改變這個時代的不同想像。
我們幾位評審在決定屬意對象最後名單的過程,可以說很快地有共識,但也很快地發現我們的缺乏共識。我們的共識在於,這個社會公器獎的得獎者必須對社會有貢獻,以及公共服務的精神;但我們的差異也正在於因著不同的資源以及公共服務的對象,我們如何評判一個媒體的所謂作品水準與專業。
四方報贏得這次「社會公器獎」的最重要原因,應該就是我們希望一個長期關注弱勢群體的小眾媒體,其專業度與公共精神,以及對社會的貢獻,能夠被更多人看見。如果媒體是我們理想中的公共領域重要的溝通媒介的話,一個永遠將新移民女性當作「他者」的全面性媒體,永遠也無法改變優勢與弱勢者之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在這個面向上,如何接近弱勢者,以其語言報導,報導其關注的議題,讓她們有管道拿到(這發行工作如何困難啊),有機會發聲,這個過程與結果,就是專業水平的展現。我們期待,這個獎也能發揮小小的作用,有助於四方報擁有更高的能見度、更多的資源,進而挑戰或者成為許多人心中具有社會進步價值的專業「主流」媒體。主流、非主流,專業、非專業,弱勢與強勢之間的關係,永遠不是一場中性的權力之爭。也許,在這個多數媒體仍然經常性地踐踏弱勢者,看似進步的媒體也選擇性地扭曲自己,以臣服於商業利益的年代裡,我們仍是希望能讓社會公器獎照亮一點眼前的路,讓更多新世代的年輕人相信「希望」不是不可能的。
當然,我們之間,甚至是每一位,都有四方報之外的遺珠之憾。有些是因為我們考量的是整個媒體(相對於個別專題或節目),有些是我們希望排除以人民稅收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公共媒體。除此之外,我們還是有不同的意見,幸運的是,即使我們的意見有差異,甚至對立,每一位評審都有著民主審議所需要的公共精神。───我們願意把自己的意見說清楚,嘗試說服別人(而不是只是投票),也認真地聆聽別人意見的理性與情感。但是,在最後彼此的差異已然無法再彼此說服時,我們也願意接受民主投票的不得已的妥協,然後,放下心中的最愛,祝福得獎者。如果平等溝通、民主決定,也是處於後威權時代的當代媒體在組織運作上應當朝向的重要精神,至少在這次審議社會公器獎的過程中,我們很努力地做到了。
期待有一天,台灣所有的媒體都能這樣對待被報導者,以及,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