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民新聞平台營造公民社會
江明修
此次社會公器獎的評審過程,其實就好像是在探討媒體如何可以,以及已經如何營造公民社會的歷程,很令人喜悅地發現,雖然,評審們所代表與來自的背景,是相當的不同與具有專業的差異度,然而,在進行對「社會公器」定義之詮釋與對焦過程,卻能很快地達成共識,即除了著重一般所共識的公平、公義、公益與公共本質,以及堅持弱勢關懷的底線外,更能夠以積極促進公民社會之進步,作為評量的重要理念與理想指標。
所以,評審從初審到詳閱資料,再至每次會議中的辯詰與投票,均有非常發散的開始,而又往往可以得到非常相容的結論,整個過程感謝行政團隊的完整且細膩的後勤作業,評審們開放與多面相的對話,更使過程充斥著相互學習氛圍,也因此形成了選擇「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高度共識。
對於其他差之毫釐的進步媒體機構與團隊而言,我們充滿了不捨之情,因為他們的貢獻昭昭在目,也得到評審的一致肯定。除了感佩外,我們也從這些「營造公民社會媒體」中體會到台灣社會是很幸運的,畢竟我們還有一些「社會公器」在監督政府、監督市場與看守媒體,更為小人物與底層社會發聲與主持正義。
「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得獎理由,除了自居與身為公共平台,面對如此紛擾的典範巨變年代,以最少的資源與成本,有意識與理念地創造和厚植不凡的公民力量,一步一腳印地以務實的作法,用心地培植公民記者、鞏固公共發聲平台、挖掘本土價值,與進行公民精神的相互培力。慨言之,一方面進行公民社會營造的媒體平台建構工程;另方面,則能結合廣大的公益團體、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力量,針對政府失靈、企業失靈,甚至媒體失靈現象,加以批判,並成為政策倡議的啟動點;再者,有策略、有目標地維護公民的媒體近用權,積極與非營利機構(例如社區大學等)建立公民記者的培訓機制,促使台灣的公民新聞日起有功,以散佈全台螞蟻雄兵似的公民記者,時時提供真實、在地、獨立、確實與公正的優質新聞。
進言之,「PeoPo公民新聞平台」發聲於網路,與傳統傳媒不同的地方,在於更專注於「意義」的產生,有別於傳統媒體對於「爆炸性」議題的嗜血追逐,「PeoPo公民新聞平台」更重視在地、底層、文化、環境與青年等力量的發聲與連結。用遍佈於全臺具有關懷力的公民記者,深耕出具有廣度與深度的新聞,這樣不僅可以讓弱勢的力量展現,也可以讓偏鄉的角落與角度被照見。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台灣公民社會亦因「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建立而更加茁壯。在此政府無力、企業無心、社會無感的失序年代,「公民力」決定了社會力的強弱,也影響了「社會信任」/「社會資本」的高低,「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成就正可以彰顯「公民力」,更可以營造公民社會。
簡言之,「PeoPo公民新聞平台」代表著草根的力量,以及為(從)基層發聲,也表現出台灣公民社會的力與美,透過公民新聞的直接參與,正可展現公民力,關注地方公共事務,以及促進社會正義,從而呈現台灣之可愛面,更讓我們看到多元的人間價值。
社會公器獎頒給「PeoPo公民新聞平台」,代表著頒獎給全體公民記者、全部公民新聞平台,與所有為營造公民社會而努力的公民們!期待公民參與的靈魂,從公民媒體開始啟動,終而能建構互信互愛的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