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依姓氏比劃排序):
吳豐山(前監察委員、評審召集人)
林東泰(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翁秀琪(世新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
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鄭瑞城(前教育部長)
評審會議日期:104年7月29日第一次會議
104年9月08日第二次會議
第一次評審會
經評審們互相推舉後,由吳豐山委員出任本獎評審召集人。
評審老師先就本會相關辦法中所訂定的評審準則進行討論。其一為「2015社會公器獎獎勵要點」第五項評選標準,包括公共服務精神、對社會之貢獻、作品水準及專業表現。其二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團隊承辦第一屆社會公器獎評選工作時,所研擬的〈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之意涵〉,其標舉社會公器應具有「維護公共利益、作為公共論壇、長期關注公共議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及關懷弱勢團體社群」等重要特性。
評審們認為〈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之意涵〉定義相當完整,其主張符合社會公器精神之媒體,在報導內容上應長期關注公共議題、關懷弱勢團體社群,在形式上應具有公共論壇之功能,並以維護公共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其目的。評審們同意以此為本屆評審準則。並建議主辦單位整合前述「社會公器獎獎勵要點」及〈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之意涵〉之相關規定,讓外界更能清楚掌握本獎之精神。
評審方式部份,評審們決議:初選時,每位評審委員從主辦單位接受外界推薦彙整而成的候選名單中,依個人評價選出三個單位(或團隊),並依名次一、二、三進行排序,並撰寫100字以內之評審推薦理由。此初選結果彙整統計後,供第二次評審會議時就此進行實質討論,並決定得獎者。
第二次評審會
第二次會議前,評審初選結果,得分一分以上之單位名單及給分理由如下:
單位名稱
|
得分
|
評審推薦理由
|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團隊
|
7
|
理由一:1998年11月,「我們的島」節目正式播出,迄今已邁入第17個年頭。該節目以守護台灣環境、監督環境政策、彰顯環境正義以及尋找環境出路為節目理念。這個節目,也是公共電視開播以來,歷史最久的新聞性節目,擁有最完整、最重要的台灣環境影像資料庫。「我們的島」節目的專業性強,執台灣環境報導牛耳,屢獲國內外獎項肯定。雖然說公共電視接受公共資源,本應符合公共利益原則,但以一個單一的節目,可以十數年以環境議題為主軸,鍥而不捨地追蹤報導,確實符合本獎項:作為公共論壇、長期關注公共議題、促進環境正義、維護公共利益等核心價值,因為推薦。
理由二:紀錄台灣土地與人文之間的互動,守護台灣這塊土地。節目規劃用心,製作嚴謹,態度嚴肅,蘊意深長,值得肯定。
理由三:以環境議題為核心,十七年來不間斷的針對相關議題進行深入報導。由於環境議題常涉及龐大的利益與官商勾結,多數媒體望之卻步。然而,這些議題對一般民眾的影響巨大而深遠,需要持續追蹤、抽絲剝繭出其中的各種勢力糾葛。「我們的島」能堅持十餘年,針對重大環境相關議題進行深度報導,充分發揮社會公器之責。
|
客家電視台
|
5
|
理由一:針對鄉、鎮、村、里發展攸關的公共議題,邀集主管機關、學者專家及當地村民,共同商議、分享意見及解決問題,提供多元思考與對話的機制,形塑普遍而實質媒體近用的公民社會。
理由二:九年來遍及全台各地的客家聚落,不同於一般族群媒體僅關注特定族群風俗文化的傾向,「村民大會」關注公共議題,包括農業、環保、公安、文化…等,其對象不僅為客家聚落,更向外延伸至整體社會,亦即不僅關注族群自身的利益,同時關注客家與整體社會發展的緊密關連。此外,「村民大會」不同於一般談話政論或談話節目在台北攝影棚內製作的習慣,而是深入議題發生的現場,讓當地居民直接參與,具有公民參與公共議題的象徵與實質意議。
|
新頭殼網站
|
4
|
理由一:對社會重大事件及主流媒體忌諱或輕忽的議題,能堅守獨立和民主精神與價值,做出專業的表現;設置的『公民線上』及『線上辯論』,展現公共參與及公民發聲的意義。
理由二:創立於2009年七月的新頭殼新聞網站,可視為台灣以社會企業形式經營的網路獨立媒體先驅。新頭殼秉持獨立報導原則,堅持不受政治及財團影響,即使在財務狀況最艱困的情況下也堅持不作置入性行銷。新頭殼作為公共平台,結合公民記者與其他平台,長期關注社運、農運、學運、工運、婦運等弱勢議題。經常深入報導與台灣息息相關的國際與兩岸新聞。先驅媒體社會企業新頭殼newtalk新聞網站符合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五大意涵:作為公共論壇、長期關注公共議題、關懷弱勢團體社群、維護公共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因為推薦。
|
人間福報
|
3
|
理由一:雖然是宗教團體所辦,但不以傳教為目的,而以全面提升人生善美品質為努力目標,歷史悠久,影響深遠。
|
國語日報
|
2
|
理由一:國語日報創刊於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滿六十七載,是許多國人幼年共同的記憶,也是許多人學習閱讀與投稿的源頭。國語日報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在民國四十九年二月成立為「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將經營所得全部做為擴充本身事業、推廣國語教育、服務讀者和社會之用。2005年,在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的發起下,與富邦文教基金會、金車教育基金會等單位共同發起台灣地區的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推動以報紙內容為學習的「讀報教育」,有超過11萬人次教師參與讀報研習,帶動將報紙內容融入教學的風氣,對於「媒體素養」教育做出相當貢獻,同時促成學界投入讀報教育研究,如今與「讀報教育」有關的學術論文已經有71篇。
|
消費者報導
|
2
|
理由一:消費者權益保護為現代社會工作要目。本雜誌歷史悠久,宗旨明確,持之以恆,績效卓著。
|
原住民族電視台「部落大小聲」製作團隊
|
2
|
理由一:以場內論壇、戶外開講等多元形式,針對攸關原住民族的多元議題,建構民主的媒體平台,為原住民族發聲,連結部落族人,並建立原住民族與社會的對話機制。
|
新新聞周刊
|
2
|
理由一:扮演新聞媒體公共論壇角色,嚴守不黨,不私,不盲的媒體天職,不論分析或評論都頗有見地,不以藍錄看問題,不以貴賤評新聞。
|
康健雜誌
|
1
|
理由一:作為傳媒,它宗旨明確,報導專業周延,對提升國民健康,有其貢獻。
|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新聞部
|
1
|
理由一:中央社是國內比較重視國際新聞的一個新聞媒體,但主要是它的屬性使然。由於只能仰賴其它媒體的使用,否則也無法讓社會大眾看到它的用心與付出。
|
華視新聞雜誌
|
1
|
理由一:三十餘年來,針對更種社會、文化議題進行深度報導。作為台灣電史上播出最久的新聞雜誌節目,隨著時間的累積,「華視新聞雜誌」成為台灣社會發展史的重要紀錄之一,並有效運用豐富的歷史紀錄,重訪和追蹤重要社會事件,例如「健康幼稚園十五週年」,讓人反思歷史、前瞻未來。
|
評審老師就初選結果進行討論,首先討論得分最高的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團隊。
「我們的島」在初選時共獲得三位評審推薦,其推薦理由如表列,討論時由未將其列入初選考慮之評審先提出想法。有評審認為本獎過去五屆的給獎取向,特別突出關懷弱勢、作為公共平台論壇的重要性,此一取向有其特殊意義,雖然「我們的島」各方面品質條件都很好,但在本獎所一貫彰顯的價值與精神上,略有不足。
另一位評審則提出三個理由,說明為何初選時未投票給「我們的島」,其一為該節目已獲獎無數;其二為該節目是在本獎部分評審擔任公共電視董事期間開播的,應有所迴避;其三,雖然社會公器獎獎勵對象可以是整個媒體或媒體中的新聞團隊,但該評審認為審查時仍應考量所屬媒體之整體表現。基於此而未投票給「我們的島」,但也不反對其得獎。
投票給該節目之評審則認為,「我們的島」符合作為公共論壇、長期關注公共議題、促進環境正義、維護公共利益四個核心價值,但考慮到該節目有公共資源的挹注,相較於其他商業或獨立媒體有其優勢,因此排序上較為後面。
另一位評審則回應道,「我們的島」關懷弱勢是可以確定的,因為環境正義與弱勢群體是正相關的,被環境公害污染影響最大的絕對是弱勢群體。另外,在公共論壇平台部分,雖然該節目形式不是找大家來討論,但對社運團體來說,「我們的島」是把議題帶出去的重要平台,雖不具論壇形式,但具有論壇的實質效用。
評審委員也看重其能長期持續不斷關注環境議題,一般媒體都是在有特殊事件發生時才會報導,「我們的島」能默默持續守護台灣環境,非常不容易,且其報導品質、作品水準精良。
討論至此,評審們對頒獎給「我們的島」已有相當的共識。
接著討論排名第二、第三的「客家電視台」及「新頭殼新聞網站」。
有評審表示支持「新頭殼」,認為其貢獻之處在於第一個以社會企業經營模式辦理網路媒體,因為新頭殼走出了獨立媒體的第一步,帶動了後續風起雲湧的新媒體發展,像風傳媒等。更難得的是,新頭殼的營運資金完全是靠募款、創辦人自掏腰包,且堅持獨立報導、不做置入性行銷,相較於後來成立的獨立媒體有企業家捐助或採用廣告運作的手法,更為不易。新頭殼以新的營運模式及新媒體形式跨出獨立媒體的第一步,不僅造成話題,也促進後續新媒體的發展。
另一位評審也肯定新頭殼在作為公共論壇部分,努力作為也頗有成果。
在客家電視台部份,評審認為其最突出的表現是村民大會節目,因為很少有媒體真的下到每個鄉鎮,召集村民來討論在地議題,客家電視台此舉有其重要意義。一般論壇式節目都是邀請菁英發言,但「村民大會」走向庶民參與,不僅製作難度增加、符合本獎公共論壇的定義,也與卓新獎過去頒發社會公器獎給山城週刊、苦勞網、四方報的一貫精神一致。另一位評審也肯定客家電視台沒有落入族群focus-只關心族群問題,其不只聚焦在客家村,也把眼光放到更大範圍的農村議題,而認為其在社會公器方面的表現與「我們的島」不相上下。
其他在初選時獲得評審給分的媒體或新聞團隊,也都有其特殊的表現值得肯定(如上表所列)。綜合所有面向,評審最後決定將2015年社會公器獎頒發給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製作團隊。
評審們一致認為,雖然台灣社會對媒體表現普遍有意見,從這個獎的評審過程可以看出,還是有一群新聞工作者孜孜矻矻地堅持自己的信念、堅守新聞崗位。這次進入複審的有十一個單位,每一個至少得到一個評審委員的肯定,最後僅能有一個得獎,勢必有大量的遺珠。從社會公器獎的評選來看,可以不用對台灣媒體太過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