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電視台SMNI散布假訊息惡名昭彰 受小馬可仕青睞而崛起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上任後,媒體和學界緊盯執政團隊對記者及媒體的態度,主要是擔憂可能重返他父親的獨裁威權,另外加上小馬可仕競選過程中,閃避主流媒體的黑歷史,也讓菲律賓記者在採訪上無不戰戰競競。
小馬可仕上任後惜字如金,公開露面時不太接受媒體的提問。根據主跑府線記者透露,政府發言人的例行記者會上,更規定最多只接受四名記者提問,且大部分的回答都是「目前未有更多訊息」。
Read More2022年07月21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上任後,媒體和學界緊盯執政團隊對記者及媒體的態度,主要是擔憂可能重返他父親的獨裁威權,另外加上小馬可仕競選過程中,閃避主流媒體的黑歷史,也讓菲律賓記者在採訪上無不戰戰競競。
小馬可仕上任後惜字如金,公開露面時不太接受媒體的提問。根據主跑府線記者透露,政府發言人的例行記者會上,更規定最多只接受四名記者提問,且大部分的回答都是「目前未有更多訊息」。
Read More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以「社會危機下的新聞專業」(Journalism in Social Crisis)為題綱,邀請亞洲各國的傑出新聞工作者進行經驗交流分享,因COVID-19本土疫情嚴峻,改為線上方式進行。印尼場以「新冠疫情對印尼新聞記者及媒體組織的衝擊」為主題,邀請到印尼網路媒體協會(The Indonesia Cyber Media Association,印尼文簡稱AMSI)專案經理莫蒂(Y. Hesthi Murthi)分享她的所見所聞。
Read More2022年07月7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無處不在的「突發新聞」(Breaking News)橫幅不見了,現在只為真正緊急事件而保留;而立場上,相較於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位時的針鋒相對,CNN內部也不鼓勵使用苛刻的新聞標語;政治節目正試圖傾聽更多保守派的聲音,並忽略來自極右派和極左派的在網路上的紛爭。
Read More「他總能帶來人們預期中的驚喜!」菲律賓記者在推特上寫下這段話,諷刺打壓媒體自由的杜特蒂政府,在執政的最後一天勒令新聞機構《Rappler》停業。
Read More2022年06月10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記者加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主張廢除黑奴制度,在其出版的反黑奴報紙《解放者》(The Liberator)中支持當時美國總統林肯廢奴,加里森的親林肯立場得到了政府新聞補貼的支持,當時美國郵政署給予報紙郵資降低的補貼。
時至今日,美國新聞業並沒有得到太多公眾支持,在上個世紀,對期刊的郵政補貼大幅減少,而其他形式的公共補貼卻沒有補上,為了支持美國新聞業,立法者應該採取一種新方法:向美國民眾提供「公民新聞券」,以直接資助他們選擇的新聞機構。
BBC想向那些希望取消執照費(license fee)徵收的民眾傳達了一條訊息:「如果我們離開,你會想念我們的。」
BBC委託了市調研究公司MTM進行一項實驗,讓80戶英國家庭在9天之內(橫跨兩個周末)無法獲得任何BBC內容。這意味著不僅要放棄電視和廣播中的BBC新聞內容,還得放棄BBC天氣預報、真人實境秀節目《舞動奇蹟》(Strictly Come Dancing)、BBC的兒童頻道、長壽電視劇《反腐先鋒》(Line of Duty)、美食頻道《BBC Food》的食譜、或是Twitter及Instagram上有關BBC官方的精彩剪輯等。
Read More根據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旗下的串流影音服務平台CNN+在4月30日終止服務,結束為期僅1個月的營運時間。
「CNN+ 無疑是 CNN 的未來。」如今結束營運,對比 CNN+ 執行長安德魯摩斯(Andrew Morse) 當時大聲喊出的口號實為諷刺。
Read More美國明尼蘇達州民主黨參議員克洛布徹(Amy Klobuchar)在2021年提出《新聞競爭和保護法》(Journalism Competition and Preservation Act)草案,旨在加強對地方新聞業的保護,今年4月5日草案修訂,允許新聞業者聯合起來與網路巨擘(Google、Facebook等)進行議價協商,該聯合行為不會有觸犯《反壟斷法》的疑慮,同時也引入聲請強制仲裁機制;該法案僅適用於員工規模1500人以下的媒體公司。
Read More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多名戰地記者以生命作為賭注,將前線消息帶給閱聽人。
從《時代雜誌》的紀錄片製作人雷納德(Brent Renaud)頸部中彈、立陶宛紀錄片製片人科維達拉維丘斯(Mantas Kvedaravičius)在馬里烏波爾遇難、俄羅斯籍記者鮑利納(Oksana Baulina)拍攝基輔購物中心時遭砲轟身亡,到美國《福斯新聞》攝影記者柴可羅夫斯基(Pierre Zakrzewski)乘車遇襲喪命。
為外界較少熟知的是,不少「在地新聞嚮導」(fixer),在戰爭冒著性命危險協助外國媒體取材。與《福斯新聞》合作、年僅24歲的烏克蘭新聞嚮導庫夫申諾娃(Oleksandra “Sasha” Kuvshynova),與柴可羅夫斯基一同遇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