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Google

邱家宜|波多馬克週記(5):實體的隔離、虛擬的連結——病毒蔓延時的地球村景觀

麥氏看似通俗實則艱澀的理論,提到「媒介是人的延伸」:電子影像是眼睛的延伸,音訊傳輸是耳朵的延伸,電腦是中樞神經的延伸;過去千里眼、順風耳是神仙的本事,如今有了手機,人人都是千里眼、順風耳。不同傳播媒介的使用大幅改變社會運作與組織方式,如同印刷術帶來革命性衝擊,電子傳輸引領另一個人類文化新紀元。

Read More

消失的網路資料!這些年來衰亡的「網站」與「通訊軟體」

社群媒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依據BuzzFeed News報導,我們在過去十年放在網際網路上的一些訊息,不論是貼文、照片、或是在朋友塗鴉牆上的趣味留言,可能都已經消失不見了。另外,除了臉書之外,還有一個議題也值得我們注意:「舊的網際網路文化正在逐漸衰弱、消失」。

Read More

「2019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網路平台場|平台業者攜手查核單位 多管齊下打擊不實訊息

打擊不實資訊除事實查核組織進行查證外,從資訊流動平台端進行初步監控與管理也同樣重要,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主辦「2019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的「 網路平台與事實查核 」場次,由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羅世宏擔任主持人,邀請包括Google、LINE、Facebook與Twitter等網路平台代表,分享打擊假新聞及防止不實資訊傳播的做法。

Read More

胡元輝|平台自律號角響起 監督機制無影無蹤

我國自律準則的實施成果自然尚待觀察與驗證,但在先天已有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此一準則只是一紙業者自由心證的公約,卻無後續可資檢測的成果報告與可以信賴的評鑑機制,那麼自律成果恐怕難以期待,其所影響者亦不只是業者的信譽而已,更是台灣對抗假訊息的挫敗。如何建立適當的監督機制,一方面確保言論自由獲得充分的實踐,二方面有效達成抑制假訊息的自律目標,實為此刻不容拖延的關鍵行動!

Read More

朱淑娟|Google深度事實查核培訓記錄(下)——假新聞的防制對策

依照新聞編採規則,記者必須交代消息來源。但媒體引用社群媒體的訊息時,卻會用「網友表示」、「網路流傳」、「媒體報導」,歐文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好,除非媒體能交代消息來源、並確認是真的、也取得消息來源同意,才能使用這則訊息。如果事後發現新聞是錯的,就算指出新聞來源也不能免責。⋯⋯

Read More

朱淑娟|Google深度事實查核培訓記錄(上)——真假新聞的識別法

2004年Facebook成立以前(YouTube成立於2005年、Twitter:2006年、Instagram:2010年),一般認知的「新聞」,指的是由新聞媒體記者所寫的報導,雖然當時部落格、BBS等平台也活躍地傳遞訊息,但一般不會稱這些訊息為新聞。加上當時分享、評論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及普及,新聞有比較明確的來源及定位⋯⋯

Read More

《民主之眼》三部曲透過攝影記者的鏡頭,回望1980-2000年台灣民主運動最真實的現場。

目前正在挖貝集資,希望將公播版送進校園,讓下一代也能看見、理解台灣走過的歷史。

募資連結:https://wabay.tw/projects/eyesondemocracy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