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政治宣傳與不實訊息的突破口
反映著 COVID-19 病毒在實體空間的流竄,與病毒相關的不實訊息也在網路空間源源不絕的生成、擴散。各國政府以及社群網路業者為因應此一危機,紛紛展開應對措施,目前政府與平台業者對抗不實訊息的模式能否在恐懼瀰漫的資訊亂象中撥亂反正,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Read More反映著 COVID-19 病毒在實體空間的流竄,與病毒相關的不實訊息也在網路空間源源不絕的生成、擴散。各國政府以及社群網路業者為因應此一危機,紛紛展開應對措施,目前政府與平台業者對抗不實訊息的模式能否在恐懼瀰漫的資訊亂象中撥亂反正,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Read More社群媒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依據BuzzFeed News報導,我們在過去十年放在網際網路上的一些訊息,不論是貼文、照片、或是在朋友塗鴉牆上的趣味留言,可能都已經消失不見了。另外,除了臉書之外,還有一個議題也值得我們注意:「舊的網際網路文化正在逐漸衰弱、消失」。
Read More打擊不實資訊除事實查核組織進行查證外,從資訊流動平台端進行初步監控與管理也同樣重要,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主辦「2019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的「 網路平台與事實查核 」場次,由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羅世宏擔任主持人,邀請包括Google、LINE、Facebook與Twitter等網路平台代表,分享打擊假新聞及防止不實資訊傳播的做法。
Read More只要輕輕一點,任何人都可在入口網站與搜尋引擎上找到想要的資訊,也可在網路平台轉傳覺得重要的消息。然而,網路上每分每秒產生的訊息內容,其真偽與背後意圖卻難以被看穿,使得不實資訊防不勝防⋯⋯
Read More根據英國政府的廣播媒體監管機構「通訊管理局」(Office of Communications,Ofcom)的一項新調查顯示,英國所有成年人中一半透過社群媒體取得最新消息,另一半從報紙、新聞網站和應用程式App閱讀新聞。
Read More我國自律準則的實施成果自然尚待觀察與驗證,但在先天已有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此一準則只是一紙業者自由心證的公約,卻無後續可資檢測的成果報告與可以信賴的評鑑機制,那麼自律成果恐怕難以期待,其所影響者亦不只是業者的信譽而已,更是台灣對抗假訊息的挫敗。如何建立適當的監督機制,一方面確保言論自由獲得充分的實踐,二方面有效達成抑制假訊息的自律目標,實為此刻不容拖延的關鍵行動!
Read More根據廣告代理商群邑媒體集團(Group M)6月3日發表的數據報告指稱,英國今年的廣告市場消費,報紙和雜誌所佔份額將不到10%。跟舊媒體情況恰好相反,臉書(Facebook)和谷歌(Google)之類的純數位平台的廣告收益則繼續亮麗。
Read More依照新聞編採規則,記者必須交代消息來源。但媒體引用社群媒體的訊息時,卻會用「網友表示」、「網路流傳」、「媒體報導」,歐文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好,除非媒體能交代消息來源、並確認是真的、也取得消息來源同意,才能使用這則訊息。如果事後發現新聞是錯的,就算指出新聞來源也不能免責。⋯⋯
Read More2004年Facebook成立以前(YouTube成立於2005年、Twitter:2006年、Instagram:2010年),一般認知的「新聞」,指的是由新聞媒體記者所寫的報導,雖然當時部落格、BBS等平台也活躍地傳遞訊息,但一般不會稱這些訊息為新聞。加上當時分享、評論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及普及,新聞有比較明確的來源及定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