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榮X蔡如音X林玉鵬|當數位平台變成日常生活的基礎,文化生產有無新的可能?
Google(谷歌)、Apple(蘋果)、Facebook(臉書)、Amazon(亞馬遜)等巨型數位平台(簡稱 GAFA)如何衝擊當代文化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台灣社會學會針對此議題舉辦線上論壇,從社交平台、Podcast 平台和串流影音的角度,對數位平台與文化產製的關係進行探討。
Read MoreGoogle(谷歌)、Apple(蘋果)、Facebook(臉書)、Amazon(亞馬遜)等巨型數位平台(簡稱 GAFA)如何衝擊當代文化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台灣社會學會針對此議題舉辦線上論壇,從社交平台、Podcast 平台和串流影音的角度,對數位平台與文化產製的關係進行探討。
Read MoreGoogle(谷歌)、Apple(蘋果)、Facebook(臉書)、Amazon(亞馬遜)等巨型數位平台(簡稱 GAFA)對全球媒體生態帶來巨大且深刻的改變,無論是對新聞產業的衝擊、演算法造成的資訊偏頗、使用者個資被濫用、或是假資訊的散佈,都引起學界乃至於各國政府的關注。⋯⋯
Read More社群媒體有關企業致力於處理社群媒體平台上關於美國總統大選,COVID-19 大流行等方面的誤導性訊息,但很大一部分美國人仍繼續依靠這些網站來接收新聞。根據調查顯示,約有一半的美國成年人(53%)表示他們「經常」或「有時」從社群媒體接收新聞,並且以同樣的方式使用許多不同的網站。
Read More在國際局勢風雲詭譎之際,台灣作為亞太區域地緣樞紐,及比起周邊國家相對活躍的議題開放與社會參與風氣,是否具有足夠的格局發展成亞洲媒體中心?在拜登當選後,中美外交關係如何潮湧仍是未定之天。此際,台灣可以如何認知自己國際傳播上的地位與現況,又如何好好準備,抓住瞬息萬變的時機?
Read More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數位新聞報告,自 2017 年開始新增一項調查,詢問各國民眾對於如何思辨網路上的新聞資訊,是否會感到憂慮?在今年的報告中,2019 年的台灣憂慮程度下降到 45%,遠低於 40 國的平均 56%,排名倒數第 8。胡元輝認為,這顯示了近年台灣事實查核相關組織動員有成,更彰顯了數位素養教育的重要。
Read More「我們希望借鏡國外,思考自己還能做什麼,讓查核機構不再只是發布報告。」
隨著世界局勢激烈變化,對於事實求真的渴望刺激各地人們馬不停蹄投入事實查核的工作,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並不滿足於此,仍嘗試著尋找其他能幫助民眾破解假資訊的可能。
相比之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信用卡購物付款,一般而言信用卡公司向商家對每筆交易只抽佣金 1~2% 而已,那麼看來蘋果不是太貪婪了嗎?美國的傳媒也有同類怨言,蘋果憑著在市場上獨特地位所開出的條件,正對數位內容業界能否繼續投資於高質素、可信賴的新聞和娛樂各個方面都帶來重大的影響。
Read More去(2019)年 3 月,歐洲議會通過修法:《數位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對版權規定進行全面改革以加強保障整個歐盟在線出版商和記者的權利,此項修法對科技巨頭公司造成了重大衝擊。今(2020)年二月,情況似乎出現轉機,《彭博社》指出 Google 正與包含法媒在內的歐洲媒體機構商談支付顯示新聞摘要的費用。
Read More麥氏看似通俗實則艱澀的理論,提到「媒介是人的延伸」:電子影像是眼睛的延伸,音訊傳輸是耳朵的延伸,電腦是中樞神經的延伸;過去千里眼、順風耳是神仙的本事,如今有了手機,人人都是千里眼、順風耳。不同傳播媒介的使用大幅改變社會運作與組織方式,如同印刷術帶來革命性衝擊,電子傳輸引領另一個人類文化新紀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