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中場 No. 6/徐子涵|自動化事實查核 台灣的現實與理想
談到Facebook在自動判斷假帳號機制上的侷限,徐子涵認為與臉書的全球分工有關。他解釋,首先,要以自動化分析網路行為來判斷「真人」身份,在操作上是有困難的;其次,若是交由真人處理,臉書判讀繁體中文語意的編制雖然有三萬人,然而台灣並不被臉書視為優先市場(priority market),「講白了,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把台灣當一回事」。
Read More談到Facebook在自動判斷假帳號機制上的侷限,徐子涵認為與臉書的全球分工有關。他解釋,首先,要以自動化分析網路行為來判斷「真人」身份,在操作上是有困難的;其次,若是交由真人處理,臉書判讀繁體中文語意的編制雖然有三萬人,然而台灣並不被臉書視為優先市場(priority market),「講白了,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把台灣當一回事」。
Read More自4月1日始,原《蘋果日報》網站更名為《蘋果新聞網》,同月10日下午3點正式開啟會員訂閱制度,往後瀏覽《蘋果新聞網》報導,使用者皆需註冊╱登入會員,才能使用蘋果所提供的新聞服務。而這波搶攻會員數╱資料的政策,蘋果將此稱為「訂閱時代」,對照先前蘋果推出一系列以訂閱╱付費制的專題報導,該意圖可謂相當明顯⋯⋯
Read More根據英國政府的廣播媒體監管機構「通訊管理局」(Office of Communications,Ofcom)的一項新調查顯示,英國所有成年人中一半透過社群媒體取得最新消息,另一半從報紙、新聞網站和應用程式App閱讀新聞。
Read More我國自律準則的實施成果自然尚待觀察與驗證,但在先天已有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此一準則只是一紙業者自由心證的公約,卻無後續可資檢測的成果報告與可以信賴的評鑑機制,那麼自律成果恐怕難以期待,其所影響者亦不只是業者的信譽而已,更是台灣對抗假訊息的挫敗。如何建立適當的監督機制,一方面確保言論自由獲得充分的實踐,二方面有效達成抑制假訊息的自律目標,實為此刻不容拖延的關鍵行動!
Read More根據廣告代理商群邑媒體集團(Group M)6月3日發表的數據報告指稱,英國今年的廣告市場消費,報紙和雜誌所佔份額將不到10%。跟舊媒體情況恰好相反,臉書(Facebook)和谷歌(Google)之類的純數位平台的廣告收益則繼續亮麗。
Read More依照新聞編採規則,記者必須交代消息來源。但媒體引用社群媒體的訊息時,卻會用「網友表示」、「網路流傳」、「媒體報導」,歐文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好,除非媒體能交代消息來源、並確認是真的、也取得消息來源同意,才能使用這則訊息。如果事後發現新聞是錯的,就算指出新聞來源也不能免責。⋯⋯
Read More2004年Facebook成立以前(YouTube成立於2005年、Twitter:2006年、Instagram:2010年),一般認知的「新聞」,指的是由新聞媒體記者所寫的報導,雖然當時部落格、BBS等平台也活躍地傳遞訊息,但一般不會稱這些訊息為新聞。加上當時分享、評論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及普及,新聞有比較明確的來源及定位⋯⋯
Read More胡元輝說,在民主多元國家,不可能定於一尊,事實查核機制只是遏止假消息的一種可能。「與其說我們是要成立一個中心,不如說我們是在從事一個運動,也就是讓社會理解事實查核的意義跟價值;與其說我們在從事一個運動,又不如說,我們其實在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出現的逆流作某種程度的消解與克制,也就是台灣民主的鞏固。」胡元輝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當民主國家的言論自由被濫用,該如何以不傷害言論自由,或傷害最小的方式,來達到公共傷害控制的目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