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AI

普立茲獎要求參者揭露AI使用情形 45位入圍者有5人表示使用人工智慧

今年(2024)普立茲獎首度要求新聞類別參賽者需披露作品中人工智慧使用情況。根據普立茲獎評委會主席米勒(Marjorie Miller)統計,今年共收到約1200份報名,入圍45 位,其中有5人在研究、報導、撰寫報名資訊的過程中使用人工智慧。(編按:2024年普立茲獎將於5月6日公布入圍者及得獎者。)

Read More

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報告:有多少新聞網站封鎖了 AI 爬蟲?

在生成式AI時代,OpenAI的ChatGPT和Google的Gemini(原名Bard)可說是AI聊天機器人龍頭。為了讓AI的回答更加精確,它們需要很多資料訓練其大型語言模型(LLM),各國的新聞網站便是資料來源之一。然而,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於2024年2月發佈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在他們研究的10個國家中,有些新聞網站已經封鎖了OpenAI和Google,阻止他們使用AI爬蟲從其網站上抓取資料。

Read More

凱特王妃修圖風波與當代科技下的新聞倫理

近日,英國威爾斯王妃凱特(Kate,本名Catherine Elizabeth Middleton)因近兩個月未公開露面,引起媒體多方揣測。3月10日凱特在社群媒體發出公開聲明,並由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向媒體提供了一張她與三名子女的合照。這張照片隨後遭到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等通訊社質疑經過變造,並予以撤除,且呼籲客戶勿使用該照片。路透社的編輯認為,這張照片中有多處疑似被修改過的痕跡,這種經過編修的照片,不符合他們的編輯標準,因此予以撤除。

Read More

記者可以應用AI寫新聞嗎? 路透社、Newsquest分享執行經驗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GenAI)發展迎來跳躍式的成長,大量快速產出的多媒體內容,對於新聞業構成新的挑戰外,編輯室也採用這門技術提升與改善效能。

AI是否能在新聞業發揮作用,其潛在問題引發許多擔憂,包含沒有引用報導或資料來源、新聞內容被無授權截取,與導出虛構事實和不夠正確的內容。

Read More

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人工智慧篇,上篇|搜尋引擎導引流量下滑 AI促進新聞「客製化」發展

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Lab)每年皆會向新聞界與媒體界的專家請益,預測未來一年內產業趨勢。

德州州立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教授辛蒂.羅亞爾(Cindy Royal)於期末提出問題:「對創新的未來有何想法?」\[1] 毫不意外,每個人都提到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這也是本次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專題中,眾多專家與學者認為的趨勢所在。

Read More

美妙卻有毒:AI有了政治立場並學會說謊⋯或者只是映照網路世界?

特斯拉執行長、社群平台X(前身是Twitter)擁有者馬斯克(Elon Musk)在2023年3月成立人工智慧(AI)科技公司xAI,7月時他對外介紹公司團隊,當時美國右翼媒體人洛魯索(Alex Lorusso)向馬斯克提問;洛魯索認為如ChatGPT的AI已經開始「編輯真相」,對使用者的提問給出「奇怪的答案,例如有兩種以上的性別」,他想知道這是否為馬斯克決定推出xAI的幕後推動力。

Read More

更難破解的錯假訊息:AI可能如何影響2024美國總統大選?

美國總統大選將在2024年到來,然而回顧自2016年以來,錯假訊息以社群媒體平台為載體,病毒式迅速擴散、使美國社會分歧加劇、極化,種種現象與影響在大選之際最為劇烈,如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進步更使得製造假訊息、操縱內容的成本愈低而識讀難度拉高,不難預見AI勢必會在2024大選中成為侵蝕民主的利器——AI對閱聽人、對新聞工作者、對事實查核機構所帶來的具體挑戰是什麼?又可能如何左右2024美國大選?

Read More

《民主之眼》三部曲透過攝影記者的鏡頭,回望1980-2000年台灣民主運動最真實的現場。

目前正在挖貝集資,希望將公播版送進校園,讓下一代也能看見、理解台灣走過的歷史。

募資連結:https://wabay.tw/projects/eyesondemocracy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