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AI

《日經》用自家資料訓練AI聊天機器人 強調正確資訊與版權保護

日本金融媒體《日經新聞》(Nikkei)因應AI趨勢,建立獨立的AI聊天機器人「Ask! NIKKEI」,提供訂閱者更多元的體驗,並協助釐清複雜的金融議題。「Ask! NIKKEI」目前僅限於《日經》的訂閱者使用,其使用介面嵌入在文章中,結合生成式AI技術,提供個人化的問答服務。採用的資料庫則涵蓋了2020年之後自製的內容,並且會優先使用過去18個月內的內容。

Read More

AI人工智慧襲來 媒體識讀成為必備能力

臺大新聞所舉辦論壇「AI時代的新聞教育與媒體識讀:解碼技術轉型與資訊信任」,其中的上半場主題為「AI怎樣影響媒體教育」,邀請到意藍資訊創辦人暨總經理,同時也是臺大資管系及工管系兼任助理教授的楊立偉、《ETtoday新聞雲》資深記者唐鎮宇、以及政大傳院助理教授李怡志共同主講,並由臺大新聞所所長謝吉隆主持。

Read More

用人工智慧重新探索舊有的新聞領域

AI 熱潮目前已接近或達到高峰,但其對新聞業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現。我並不想妄加斷言 AI 會帶領我們「進入未曾涉足的領域」,相反地,AI 將協助我們回望過往的熟悉領域、深入挖掘棄置的資源、找到未開發的價值與隱藏的洞見,以及發現曾被認為不可行的機會。有哪些曾經認為不可能的改變,因為新技術的關係,或許值得讓我們重新審視?

Read More

假訊息認知調查:95%民眾曾收過假訊息 7成受訪者認事實查核機構角色日益重要

「2024年度假訊息認知調查暨高峰論壇」在台大社科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行,上半場進行2024年度假訊息認知調查發表會,發表人包括台大社科院院長張佑宗、副院長洪貞玲,以及中研院政治所助研究員沈智新、台大新聞所副教授謝吉隆。由四位學者共同揭示,當年度民眾對假訊息議題的認知,以及對於事實查核的評價與效果,而當假訊息持續蔓延公民社會中,信任與問責的心理如何被影響。

Read More

AI科技公司與新聞媒體內容授權交易的利害權衡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技術的崛起,新聞媒體與AI科技公司之間的授權交易浮上檯面。此類交易協議為媒體公司帶來額外收益和技術創新機會,但同時也面臨著作權保護、新聞價值稀釋等挑戰。下文將先討論《紐約時報》等媒體與AI科技公司之間的授權與法律糾紛,接著探討新聞媒體授權內容給AI科技公司的利益與挑戰。

Read More

我們在新聞圖像中追尋什麼樣的真實?(下)

「生成式AI在新聞圖像面臨的倫理與挑戰」下半場由《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與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鍾宜杰共同主講。馮小非在媒體網路化之後開創媒體嶄新商業模式,持續以身在局內的業者姿態開拓新路,留存新聞血脈;鍾宜杰則帶著對攝影記者在媒體內所受困境的深刻觀察,在進入學院後以俯瞰的視角剖析媒體病灶。而雙方的共通之處,就在於都有著傳統媒體經驗,以及對「真實」與「正確」的孜孜追求。

Read More

我們在新聞圖像中追尋什麼樣的真實?(上)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台灣新聞攝影協會合辦的「AI對新聞產業的影響」系列論壇第二場主題為「生成式AI在新聞圖像面臨的倫理與挑戰」。講座上半場由《法新社》資深攝影記者葉陶軒、《報導者》攝影主任黃世澤,以及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共同主講,內容聚焦在今年六月份《上下游新聞市集》於專題〈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以下稱〈中國牡蠣〉)中使用AI生成圖像所引發的爭議及倫理問題。

Read More

生成式AI浪潮下 新聞業的機會與挑戰(下)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台灣新聞攝影協會合辦的「生成式AI在新聞室的應用:實務案例分享與交流」論壇的下半場,由《報導者》DATA小組召集人柯皓翔和《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主講,問答環節則由上下兩場的講者共同回應。內容包含:生成式AI如何衝擊媒體對倫理界線的想像,以及效率追求下所隱伏的勞權危機。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