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媒體素養白皮書教學成效不明 媒體識讀「不全然等於」事實查核
第一代 iPhone 推出至今已 17 年、社群媒體 Facebook 也已問世超過 20 年,科技產品與服務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對於自幼習慣使用科技的「數位原住民」來說更是如此。然而,數位媒體並沒有「使用說明書」,該利用什麼方法,引導年輕世代正確使用媒體?
Read More2025年06月4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第一代 iPhone 推出至今已 17 年、社群媒體 Facebook 也已問世超過 20 年,科技產品與服務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對於自幼習慣使用科技的「數位原住民」來說更是如此。然而,數位媒體並沒有「使用說明書」,該利用什麼方法,引導年輕世代正確使用媒體?
Read More2023年12月12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台大新聞所於2023年10月6日舉辦「與AI同行:探討新聞傳播產業與教育的挑戰與未來」論壇,下半場由台大新聞所助理教授蔡蕙如主持,邀請到銘傳大學新聞學系教授賴玉釵、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唐士哲、輔仁大學新聞系主任陳順孝,分享對「AI與新聞教育未來」一題的看法,及目前在教學現場的實踐方式。
Read More2023年12月1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2014年,馮小非以《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兼產品統籌的身份,獲頒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首屆的「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那時《上下游新聞市集》剛創立3年左右。又過了近10年,在2023年卓越新聞獎第十屆的社會公器獎評審會議中,五位評審委員毫無異議一致同意將此獎項頒給《上下游新聞市集》,而評審意見也相當集中——十餘年來深入經營農業報導、獨立經營小農市集自給自足、探討雞糞與檳榔農藥議題促成政策革新、累積深厚社會信任感等,無一不是媒體的榜樣。
Read More2023年09月12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公共電視法》(以下簡稱《公視法》)睽違13年修法通過,關心公共媒體發展者欣喜之餘,也呼籲在下一個修法階段處裡華視定位問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系列講座「壯大公共媒體,華視什麼問題?」,邀請到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華視監察人周宇修律師三位與談人,並由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擔任主持人,一同細究華視的前世今生,展望下一階段的《公視法》修法。
Read More「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已經持續了30年以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創新兩字對媒體來說已經不新了,」台大新聞所副教授谷玲玲說:「媒體一直在找新的出路,越挫越勇。」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B組第四場,以「新聞創新與永續營運模式」為題,由谷玲玲主持,邀請到《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以及輔仁大學新聞系主任陳順孝主講,內容包括:平面媒體生存法則、健全營收的關鍵、微型媒體的探索,甚至由小見大,從新聞商業模式探討內容生產的長期價值困境,可謂洞見深遠。
Read More那麼,對第三類媒體來說,如何才能永續經營?胡元輝指出,要靠單一收入模式來支撐第三類媒體的生存似乎是較為困難的,將營收多元化才是穩妥之道。偏向商業模式經營的獨立媒體,主要的收入包括:廣告、授權收入、訂閱收入以及活動跟商品收入。對非營利媒體而言,主要的營收則來自於慈善捐助、群眾資助、會員收入、或是其他的活動/商品收入。
Read More陳炳宏表示,「新聞」在媒體實務界或學術界是有很嚴謹的定義的,現在網路上傳散的有很多叫訊息或資訊,跟新聞應該有所區分。而假訊息的概念學界目前從意圖的有無,分為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與不實資訊(disinformation),後者較符合現在大家在談的假訊息的概念。若單指「假新聞」,又可分為三類:Pseudo News、Phony News,以及Fake New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