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新聞背後的創傷:記者與編輯室的心理健康問題
成為一名新聞記者,即意味著日復一日被源源不絕資訊所淹沒的生活,這些資訊不只因其數量龐大而造成精神緊繃,且當中還經常包括令人感到不適甚至痛苦的負面訊息,因而對日常工作便是吸收處理這些資訊的記者來說,心理健康危機也就如影隨形。
Read More2024年11月13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成為一名新聞記者,即意味著日復一日被源源不絕資訊所淹沒的生活,這些資訊不只因其數量龐大而造成精神緊繃,且當中還經常包括令人感到不適甚至痛苦的負面訊息,因而對日常工作便是吸收處理這些資訊的記者來說,心理健康危機也就如影隨形。
Read More2024年08月27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台灣新聞攝影協會合辦的「生成式AI在新聞室的應用:實務案例分享與交流」論壇的下半場,由《報導者》DATA小組召集人柯皓翔和《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主講,問答環節則由上下兩場的講者共同回應。內容包含:生成式AI如何衝擊媒體對倫理界線的想像,以及效率追求下所隱伏的勞權危機。
Read More2024年08月20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鄭嘉如(Selina Cheng)甫於2024年7月上任,旋即卻在7月17日被其任職的《華爾街日報》辭退——《華爾街日報》對外表示解僱鄭嘉如的原因是「架構重組」的相應人事變動,但鄭嘉如發表於《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的聲明指出,自己在遭到解雇的三週之前——也正是自己在競選香港記協主席之時——就收到《華爾街日報》高層施壓。儘管《華爾街日報》不多做回應,但事情的發展,難以不令人將鄭嘉如的遭辭退,與香港當前的政治壓力,聯想在一起。
Read More2023年09月27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西班牙新聞業十多年來薪資停滯不前、甚至被迫降薪,為了團結一致改變媒體環境,當地新聞從業人員每周三身穿黑色衣服,提出兩大訴求:加薪與改善工作待遇。
Read More2022年12月21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由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所舉辦的講座「假新聞,在過去,也在未來」邀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剖析自有人類以來就存在的假訊息,如何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演化出新的面貌來挑撥人心、激化對立;並提出他認為可能的應處之道。
Read More2022年09月29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在世界各國,新聞自由都是保障民主自由不可或缺的第四權,但在許多國家,為大眾報導真實新聞的記者依然面臨生命的威脅。例如,在黑幫橫行、治安狀況惡劣的中南美洲國家海地,記者們長期面臨失蹤、被攻擊、被殺害的風險,而在國家腐敗、高官與黑道勾結得情況下,海地記者的人身安全毫無保障,甚至成為惡法針對迫害的對象。
Read More加拿大卡爾頓大學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加拿大新聞從業人員面臨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心理創傷一方面來自記者需要報導重大災害事件的職業特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社交平台興起,網路上對記者的騷擾與攻擊日益嚴重。有鑑於這些攻擊行為恐影響新聞自由,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率先推出多項措施,提供第一線記者所需的心理資源。
Read More新竹市輪胎行縱火案事件,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聳動的新聞標題,我在自己私人的臉書感嘆這些無良媒體,但是在公領域中,若只是説說他們是沒有良心的媒體,或是跟網路留言一樣,咒罵喪心病狂、別人的小孩不是人嗎?記者沒有同情心嗎?記者沒有倫理嗎?下次問題還是會一再出現,因此,我想用比較長篇幅談談這些記者的工作環境與心理壓力,希望這個事件不要澆熄新聞傳播學院師生的理想,也不要淪為譏笑記者的話柄。
Read More隨著Twitter和Facebook等社群媒體的興起,新聞業及其運作方式已開始發生轉變。媒體公關服務商Muck Rack發布2022年最新媒體工作者調查報告,透過對媒體工作者的問卷調查,企圖了解社群媒體對報導策略的影響,及新冠疫情之下,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現況。
Read More重點摘要
• 從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全美至少6,154名新聞工作人員被解僱,其中包括編輯和非編輯人員。
• 在新冠疫情期間,至少有100家美國新聞機構關閉,其中14家已恢復營運,另有42家媒體被其他出版商收購,被淘汰數量達到128家。
• 許多地方新聞媒體難以生存,營收下滑,員工人數大幅減少。
• 雖然聯邦政府工資保障計劃(PPP)和來自科技業的救助基金減輕了疫情對新聞機構的影響,但也僅僅是舒緩了裁員的速度。
• 少數新聞機構正從財務的泥沼中逃出,目前看來甚至比疫情之前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