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假訊息「病識感」提高 遏止假訊息傳播 政府與民間需協力合作
2018年的關西機場事件,讓國人意識到「假資訊」對社會的危害與影響;這幾次的選舉,各種穿鑿附會的謠言也跟著滿天飛,對於國家的民主體制有重大影響。因此,「如何預防假資訊」也成為了數位時代中,棘手、急迫卻又刻不容緩的議題。
Read More2023年07月20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2018年的關西機場事件,讓國人意識到「假資訊」對社會的危害與影響;這幾次的選舉,各種穿鑿附會的謠言也跟著滿天飛,對於國家的民主體制有重大影響。因此,「如何預防假資訊」也成為了數位時代中,棘手、急迫卻又刻不容緩的議題。
Read More2023年02月22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數位平台改變了媒體產業生態,媒體業者為了推播內容被迫受到演算法宰制。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形容,現在的數位平台有如內容市場的「地主」,內容產製者則成了「數位佃農」,要改變「地主」與「佃農」的不平等關係,應讓平台跟業者間的議價更透明,或用課稅的方式成立公共基金、再公平分配給新聞媒體,才能讓內容產製的工作者獲得合理的報酬。
Read More當假新聞踩到法律紅線,是否有法可管?為什麼要立新法?由誰來管呢?法國、美國、德國分別又是如何在立法管制上應對假新聞?法國有《反資訊操縱法》,美國免責規定給得很大方,而德國又為什麼認為立法是必要的?我們來聽三位年輕的法律學者吳秦雯、劉定基與蘇慧婕怎麼說?
Read More